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风湿
  • 1篇胆管
  • 1篇胆管镜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囊切除术
  • 1篇胆胰
  • 1篇胆胰疾病
  • 1篇胆总管
  • 1篇胆总管结石
  • 1篇性关节炎
  • 1篇血小板减少性...
  • 1篇胰疾病
  • 1篇胰腺
  • 1篇胰腺外伤
  • 1篇用药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旋菌

机构

  • 8篇成都市第六人...

作者

  • 8篇王健
  • 3篇张光全
  • 2篇赵越华
  • 2篇何芳
  • 2篇钟薇
  • 2篇吕征宇
  • 2篇吴先麟
  • 2篇曾春雪
  • 2篇廖忠
  • 1篇傅红春
  • 1篇廖国庆
  • 1篇郑永强
  • 1篇何方
  • 1篇周福云

传媒

  • 3篇现代临床医学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小切口胆总管探查750例临床分析
2009年
我院于1991年4月-2006年5月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inichdeetomy.MC)IO400例中探索用微创方法解决胆总管结石75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王健张光全
关键词: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胆总管结石微创方法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胰疾病850例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胰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24年间采用EST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口括约肌狭窄、重症急性胰腺炎(ANP)、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总管下端嵌顿结石与胆管镜联合应用、胃毕Ⅱ式术后胆总管结石850例的临床经验。结果:全组病例EST成功812例(95.5%),38例(4.5%)失败。32例(3.8%)合并消化道中等量出血,19例(2.2%)并发轻度胰腺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EST或联合胆管镜解决胆胰临床问题安全有效。
王健郑永强张光全廖忠吴先麟何芳
关键词: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胰疾病胆管镜
胰腺外伤24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胰胰外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25年间胰腺外伤24例诊疗经验。结果:治愈20例(83.3%),死亡4例(16.7%)。严重并发症8例,其中胰瘘3例,腹腔脓肿2例,假性胰腺囊肿2例,胰腺出血1例。结论:胰腺外伤早期诊断是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根据胰腺损伤程度的不同采用相适应的术式是基本原则。
张光全王健廖忠吴先麟何方廖国庆
关键词:胰腺外伤并发症死亡率
美罗华联合CHOP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美罗华(Rituximab)联合CHOP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16名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CHOP+Rituximab,对照组CHOP。结果实验组8例CR 62.5%,PR 25.0%,有效率87.5%,平均缓解时间(12±1.1)个月;对照组8例患者CR 25%,PR 12.5%,PD 12.5%,有效率50%,平均缓解时间(3.6±2.1)个月。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优于CHOP方案。
曾春雪吕征宇赵越华傅红春王健钟薇
关键词:美罗华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
使用气囊尿管行系膜固定肠排列术的临床观察
2005年
目的:探讨用气囊尿管行系膜固定肠排列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35例复杂性肠梗阻患者采用气囊尿管经右下腹麦氏区凿孔插入腹腔内行小肠系膜固定肠排列术治疗。结果:成功32例(91.4%),死亡2例(5.7%),随访3个月至5年,远期成功率94.3%;主要并发症为肠漏(25.7%),低血容量性休克(5.7%)和膀胱损伤(5.7%)。结论:用气囊尿管行系膜固定肠排列术是治疗复杂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正确选择适应证和积极的营养支持,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王健何芳周福云
关键词:气囊尿管肠排列肠梗阻
类风湿关节炎的联合用药治疗分析
2013年
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进行MTX+LEF用药,对照组患者使用MTX药物,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出现18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8例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结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王健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联合用药
幽门螺旋菌根治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旋菌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血液科住院的幽门螺旋菌阳性的成人ITP患者5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强的松1mg/(kg·d),并进行4周根除幽门螺旋菌治疗(阿莫西林1.0 g,2次/d,7d,呋喃唑酮0.1,2次/d,7d,雷贝拉唑20mg q,2次/d,4周);对照组仅服用强的松1mg/(kg·d),血小板恢复后将激素逐渐减量持续治疗3月,并观察治疗后6月和12月时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68.5%,对照组有效率为35.7%;试验组内根除幽门螺旋菌成功患者治疗3月时的血小板平均值为85×109/L,根除失败患者3月时的血小板平均值为60×109/L;试验组随访12月总复发率为14.2%,对照组复发率为39.2%;56例患者中有2例合并胃溃疡,其中病理检验提示活动期的患者较非活动期患者血小板恢复好。结论根除幽门螺旋菌是合并HP感染ITP患者行之有效的办法,病理检验可以预测对根除细菌后血小板的恢复情况。
曾春雪王健赵越华吕征宇钟薇
关键词:幽门螺旋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7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了解各类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76例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程度和不同种类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对各种治疗的反应。结果 76例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患者中以系统性红斑狼疮(38.1%)、干燥综合征(32.9%)较常见。一般表现为皮肤瘀斑。骨髓象绝大多数无异常,巨核细胞成熟无障碍,血小板无减少。严重时血小板可降至15×109甚至10×109以下。出现眼、口腔甚至消化道出血,且激素加量、一般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效果差。加用来氟米特后获得较好疗效,血小板升至50×109水平,自发出血停止。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并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综合征中部分可并发显著血小板减少及出血严重,激素加量及一般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可能不佳,而来氟米特疗效较好。
王健
关键词:风湿免疫病干燥综合征血小板减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