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立

作品数:42 被引量:557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颈椎
  • 11篇手术
  • 9篇韧带
  • 9篇纵韧带
  • 9篇后纵韧带
  • 8篇韧带骨化
  • 8篇后纵韧带骨化
  • 8篇骨化
  • 7篇椎管
  • 7篇颈髓
  • 7篇颈髓损伤
  • 7篇颈椎后
  • 7篇脊髓
  • 5篇电解质失调
  • 5篇水电解质
  • 5篇水电解质失调
  • 5篇后纵韧带骨化...
  • 5篇骨化症
  • 4篇代谢
  • 4篇单开门

机构

  • 35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兵器工业北京...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蓟县人民医院

作者

  • 35篇张立
  • 20篇孙宇
  • 17篇潘胜发
  • 16篇张凤山
  • 10篇蔡钦林
  • 10篇王少波
  • 9篇刘忠军
  • 8篇党耕町
  • 7篇周非非
  • 5篇陈欣
  • 5篇刁垠泽
  • 4篇李迈
  • 3篇周方
  • 3篇陈安富
  • 2篇吴奉梁
  • 2篇周华
  • 2篇阿拉塔
  • 2篇孔清泉
  • 2篇白燕
  • 2篇孙冰

传媒

  • 14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求医问药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6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范围延至寰椎的手术指征探讨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范围延至寰椎的手术指征。 方法筛选2005年9月-2010年1月收治的颈椎C3~7或C2~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因C1~4范围内狭窄导致脊髓损害症状不缓解或缓解后再次加重,再手术将减压节段延伸至C1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排除因手术本身原因所致的再手术者,共17例作为研究组,并与因颈椎管狭窄症行C2~7减压联合C1后弓切除术患者1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评估其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及脊髓受压情况;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17分评分表和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情况;通过Hirabayashi等方法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研究组17例患者中,初次行C3~7椎管扩大成形8例,其中3例存在C1、2节段狭窄,脊髓周围脑脊液信号不连续;5例在C2~4节段有最大前后径〉 7.0 mm的致压物。初次行C2~7椎管扩大成形术9例,C2~4节段均有最大前后径〉 7.0 mm的致压物。17例患者再次手术将减压节段延至C1,术后随访时间35~61个月,平均45.6个月;颈椎曲度情况:术前为颈椎前凸11例、直形颈椎4例、颈椎后凸2例,术后有2例颈椎前凸变为直形颈椎,1例直形颈椎变为后凸;神经改善率优8例,良7例,可2例。对照组术前C2~4节段均有最突出部位前后径〉 7.0 mm的致压物;术后随访时间30~58个月,平均38.7个月;颈椎曲度情况:术前为颈椎前凸13例、直形颈椎2例,术后有1 例颈椎前凸变为直形颈椎;神经功能恢复率为优8例,良6例,可1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组间比较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 结论对于颈椎后路�
李清江孔清泉张立孙天威李涛龚全宋跃明刘浩
关键词: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管减压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
高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
2005年
目的高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需慎重选择手术范围。方法观察分析应用颈后路椎板扩大术治疗1例经常规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型术治疗后症状复发的高位OPLL患者的疗效。结果高位OPLL的手术治疗范围应彻底,才能取得良好疗效。讨论颈后路椎板单开门手术适合大部分OPLL,但对高位OPLL手术应以能彻底减压为原则。
王勇张立陈安富
关键词:OPLL颈后路单开门症状复发后路椎板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11月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骨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13例颈椎半椎体畸形导致的先天性颈椎侧凸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统计神经根、脊髓、椎动脉、硬膜囊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颈椎CT冠状面重建图像上颈椎侧凸结构曲线和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结果: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5岁(9.2±3.4岁)。11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2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术后Halovest支具固定3个月。手术时间210.520min(324±92min),m血量150~1000ml(585±319m1)。5例术后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4例在术后6个月时完全缓解,1例在术后24个月时肱三头肌肌力仍为3级。随访24—60个月(30.0±12.4个月),颈椎侧凸结构曲线Cobb角由术前9°-45°(28.3°±11.0°)矫正至0°~25°(6.9°±7.8°),矫正率为44.4%~100%[(78±24)%];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由术前0°-25°,(21.8°±5.8°)矫正至3°-23°(5.5°±4.3°),矫正率为8%~75%[(37±33)%]。末次随访时,患者头颈肩部外观显著改善。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步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满意。
孙宇张凤山潘胜发张立于淼刁垠泽陈欣周非非赵衍斌
关键词:半椎体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二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策略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二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6年4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于我院行二次手术的病例,根据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分析二次手术原因.采用mJOA评分评价二次手术的疗效。结果:共有43例二次手术患者纳入本研究,手术距前次手术时间为2-204个月(47.8±51.4个月)。二次手术原因包括:(1)技术相关因素9例,其中椎板回弹或部分关门7例,椎板内陷刺激神经根或脊髓2例;(2)单纯后路手术减压不充分16例,其中前方致压物较大合并颈椎管狭窄15例,后凸合并颈椎管狭窄1例;(3)疾病进展18例,其中0PLL进展14例,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增生4例。前方致压物较大且以软性压迫为主、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后凸的病例采用前方入路二次手术;椎板回弹或部分关门、椎板内陷刺激神经根或脊髓、巨大后纵韧带骨化前方入路切除困难病例采用后方入路二次手术。采用前路二次手术者28例,后路二次手术者14例.后路联合前路二次手术者1例。二次手术前mJOA评分为5.5.16分(11.6±2.8分),二次手术后3个月随访时mJOA评分为8~17分(13.7±2.1分),mJOA评分改善率为0。100%[(36.6±25.2)%]。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二次手术的原因包括技术相关因素、手术减压不充分和疾病进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前路或/和后路手术充分减压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赵衍斌孙宇王少波张凤山张立潘胜发周华
关键词: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二次手术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观察被引量:50
2006年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孙宇潘胜发张凤山张立
关键词:人工椎间盘颈椎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颈椎管的X线测量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出现脊髓型颈椎病高发倾向的发病机制以及这两种疾病的内在联系。方法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其颈椎侧位X线片上进行颈椎管测量,并计算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其中男性23例,女性45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50.0岁。将测量的411例正常人颈椎侧位X线片椎管矢状径结果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平均值男性为0.781,女性为0.807;而正常对照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平均值男性为0.874,女性为0.968。两组相比,无论男女,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为C3~C7节段均低于其相应的正常对照组(均P<0.0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有27.9%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高于正常人中可以有10%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比例。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加易于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张立英旻党耕町王超
关键词:椎管狭窄颈椎放射测量术
Frankel-A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后继发的低钠血症(英文)被引量:28
2000年
目的 :总结急性完全性颈脊髓损伤继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及变化规律 ,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总结分析了本院 1992~ 1998年住院的 35例急性Frankel A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血尿生化变化及其时间变化规律。结果 :35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伤后平均 (2 .8± 1.8)d入院 ,平均住院时间 (5 2± 13)d。低钠血症发生率10 0 % ,低钠血症于伤后 (4 .5± 1.2 )d开始 ,(14± 3)d达高峰 ,15例 (4 2 .88% )出院时低钠血症仍未恢复。此外 ,还可出现高碳酸血症、氮质血症、多尿以及尿钠排出量明显增多等变化 ,而血钾的变化始终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 :严重、顽固的低钠血症是颈脊髓损伤后极为常见的并发症 。
张立蔡钦林党耕町刘忠军
关键词:脊髓损伤低钠血症流行病学
急性颈髓损伤病人的水钠代谢变化及尿PGE_2变化被引量:22
2002年
目的 研究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病人继发的水钠代谢紊乱及尿中前列腺素PGE2 排出量的相应变化 ,探讨颈髓损伤病人继发水钠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方法 完全性颈髓损伤 (CSCI)病人 2 8例 ,对照 18例。检测血压、心率、血电解质、尿量、液体入量以及尿电解质排出量的变化 ,放免检测尿前列腺素PGE2 的变化。结果 CSCI组血Na+ 值低于对照组 (P <0 0 1) ,92 9%可出现低钠血症。CSCI组尿量 (P <0 0 1)及 2 4h尿Na+ 排出量 (P <0 0 5 )均高于对照组 ;血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2 4h尿PGE2 排出总量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颈髓损伤后交感神经系统抑制 ,血压降低 ,肾血流量减少 ,肾皮质缺血缺氧 ,继而刺激肾脏前列腺素合成增多 ,产生利钠利尿作用 ,可能是颈髓损伤继发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之一。
张立阿拉塔蔡钦林刘忠军党耕町
关键词:急性颈髓损伤病人水钠代谢PGE2水电解质失调
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水钠代谢紊乱及血浆心钠素的变化被引量:27
2001年
目的 研究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继发的水钠代谢紊乱及血浆心钠素的变化 ,并探讨其发生机制。 方法 选择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2月住院的骨科患者 ,分为颈髓损伤组 2 8例 ,对照组 18例。于不同时相点观察两组患者血清K+ 、Na+ 、Cl- 、二氧化碳结合力 (CO2 CP)、尿素氮 (BUN) ,以及尿量、2 4h尿Na+ 总排出量的变化 ;并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心钠素浓度的变化。 结果 颈髓损伤组 92 .9% (2 6 2 8)出现低钠血症 ,且血Na+ 为 (132 .70± 3.2 0 )mmol L ,低于对照组(P <0 .0 1) ;颈髓损伤组尿量 [(36 10± 76 1)ml d]及 2 4h尿Na+ 总排出量 [(4 73.7± 16 9.4)mmol d]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和P <0 .0 5 ) ;血浆心钠素浓度 [(0 .2 88± 0 .140 )ng ml]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结论 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后常常继发低钠血症 ;颈髓损伤后交感神经抑制及低钠血症是引起血浆心钠素浓度降低的原因 ;
张立蔡钦林党耕町田耘白燕王宇欣
关键词:颈髓损伤水电解质失调血浆心钠素
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调控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研究急性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后脊髓内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nitricoxidesyn thase ,iNOS)表达的变化及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 κB ,NF κB)对iNOS的调控作用。寻找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 ,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Allen模型致大鼠脊髓损伤后 ,分别取假手术、损伤后不同时间或应用不同剂量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 (PDTC)干预后的大鼠脊髓。应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RT PCR)和蛋白印记 (Westernblot)方法测定损伤局部iNOS表达量 ,应用凝胶泳动分析 (EMSA)方法测定NF κB活性。结果 :损伤后 6~ 2 4h出现iNOSmRNA表达 ,2 4h达最高 ;1~ 5d出现iNOS蛋白表达 ,3d为高峰。NF κB活性于伤后 3h增高 ,持续升高至 2 4h仍未下降。PDTC抑制了iNOSmRNA及蛋白表达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iNOS参与了急性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发病过程。急性SCI中活化的NF
孙冰蔡钦林张立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一氧化氮合酶NF-ΚB信使RNA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