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内镜
  • 4篇早期胃癌
  • 4篇胃癌
  • 3篇手术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 2篇幽门螺杆菌根...
  • 2篇肿瘤
  • 2篇黏膜
  • 2篇黏膜下
  • 2篇黏膜下剥离术
  • 2篇腺瘤
  • 2篇螺杆菌
  • 2篇膜下
  • 2篇内镜黏膜
  • 2篇内镜黏膜下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结肠
  • 2篇结肠镜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嵊泗县人民医...

作者

  • 10篇李晓波
  • 10篇李海燕
  • 6篇朱凌音
  • 3篇戈之铮
  • 3篇康海锋
  • 2篇薛寒冰
  • 2篇高云杰
  • 2篇戴军
  • 2篇任玲
  • 2篇陈晓宇
  • 2篇宋燕
  • 1篇吕清
  • 1篇陆红
  • 1篇刘军浩
  • 1篇钱斌
  • 1篇宋洁莹
  • 1篇顾立扬
  • 1篇张晶晶
  • 1篇赵韫嘉

传媒

  • 5篇中华消化内镜...
  • 4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胃癌内镜治愈性切除的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提高内镜治愈性切除早期胃癌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3年3月行内镜切除治疗的早期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病灶位置、病灶直径、病灶内镜形态学分型及伴有溃疡形成6个因素对内镜切除术(ER)整块切除及治愈性切除的影响;同时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结果纳入早期胃癌共94例包含94个病灶,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20个,黏膜内癌病灶70个,黏膜下浅层浸润癌(距黏膜肌层500斗m以内)病灶4个。其中5个病灶经EMR切除,89个病灶经ESD切除。ER整块切除率为95.7%(90/94),治愈性切除率为79.8%(75/94)。直径〉3.0cm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直径≤2.0em的病灶(P=0.022,OR=0.108,95%C1:0.016—0.721),伴有溃疡形成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不伴有溃疡形成的病灶(P=0.047,OR=0.149,95%CI:0.023~0.971)。非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是侧缘肿瘤细胞的残留。结论病灶直径〉3.0cm、伴有溃疡形成是影响早期胃癌ER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钱斌李海燕薛寒冰赵韫嘉戴军陈晓宇高云杰戈之铮李晓波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
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预防胃ESD术后出血的疗效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治疗早期胃癌的新型微创手段,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ESD治疗引起的医源性溃疡仍亟待解决。目的:观察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对促进胃ESD术后溃疡愈合、预防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胃ESD治疗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替普瑞酮联合雷贝拉唑治疗,B组给予雷贝拉唑单药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迟发性出血和溃疡愈合情况。结果:A组和B组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679)。ESD术后第7天,两组溃疡分期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0、60天,A组溃疡愈合分期均明显高于B组(P<0.05)。ESD术后第30天,A组溃疡直径、溃疡面积减少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第60天,两组溃疡直径和面积减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替普瑞酮能有效促进ESD术后溃疡愈合,尤其是在溃疡早期愈合中,从而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李海燕李晓波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后出血替普瑞酮雷贝拉唑
预先使用雷贝拉唑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背景:预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的影响尚存争议。目的:评价三联疗法实施前使用PPI对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伴Hp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组。A组预先给予雷贝拉唑10 mg bid,疗程14 d,继而给予雷贝拉唑10 mg bid+克拉霉素500 mg bid+甲硝唑400 mg bid(RCM方案),疗程14 d;B组给予RCM方案,疗程14 d。治疗结束后4周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根除疗效。结果:实际完成方案者113例(94.2%)。A组按意向治疗(ITT)和按方案(PP)根除率分别为81.7%、89.1%,B组分别为86.7%、89.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Hp根除治疗前预先使用雷贝拉唑对根除率无影响。
刘军浩康海锋李海燕朱凌音李晓波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伊托必利在改善便秘患者结肠镜前肠道准备中的作用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观察促胃肠动力药伊托必利在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中的作用。方法将需要结肠镜检查的有慢性便秘史的门诊连续病例115例纳入研究,根据肠道准备方案分为3组:A组39例,检查前6h服用标准剂量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B组38例,口服A组洗肠液前30min口服150mg伊托必利;C组38例,检查前1d上午7点、上午12点、下午8点各口服150mg伊托必利,检查当天用药同B组。三组患者用药前后监测血压、心率及电解质等。观察各组患者肠道清洁度及不良反应。三组样本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A、B组各有1例因结肠镜诊断为恶性肿瘤伴肠腔狭窄而被剔除,其余113例患者均完成全结肠检查。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各部分肠道及总体的清洁度评分均优于A、B组(总体清洁度评分:7.28±1.11比6.55±1.18、6.51±1.16,LSD检验,P均〈0.05);C组排便次数亦多于A、B组(8.31±1.32比7.11±1.41、6.94±1.51,LSD检验,P均〈0.05);三组肠道气泡,服药前后血压、心率、电解质,肠道准备的不适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结肠镜检查前1d及当天加用大剂量伊托必利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肠道准备效果。
任玲顾立扬李海燕宋燕李晓波
关键词:手术前护理聚乙烯二醇类苯甲酰胺类便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病理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手术后的病理特点,评价ESD治疗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应用指征。方法收集上海仁济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32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外科组(297例)与ESD组(27例)。应用卡方检验与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依据ESD术前、术后病理评价ESD疗效并评估ESD相对外科手术推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结果早期胃癌占所有胃癌的14.1%(324/2306),淋巴结转移率为9.6%(31/324),其中黏膜层癌为4.3%(7/164),黏膜下癌为15.0%(24/160)。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以及淋巴结转移则显著影响肿瘤的浸润深度。ESD组病灶的整块切除率为100%(27/27),完全切除率为77.8%(21/27),治愈性切除率为74.1%(20/27)。其中2例因侧缘有癌组织残留而再次行ESD治疗,所有ESD治疗病例在随访中均未复发。依据ESD治疗指南,外科组中37.0%(110/297)的患者符合ESD指征且无淋巴结转移,而符合指征但有淋巴结转移者仅占所有早期胃癌经外科手术患者的5.2%(6/297)。结论目前经外科手术的早期胃癌中超过1/3可能经ESD获得治愈。重视胃镜活检、适当放宽术前病理诊断的标准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诊治比例。术前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则有助于改善ESD组织学治愈率,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朱凌音李海燕戴军薛寒冰高云杰宋燕戈之铮李晓波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外科手术
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治体会
2014年
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越来受到重视,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也制定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为配合学会行动以及满足读者的要求,本刊特设立“发现早期癌”栏目,征集并刊登内镜诊治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优秀病例和经验,以推动我国消化内镜事业的发展。
李海燕李晓波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诊断诊治消化道早期癌消化道肿瘤
含芦氟沙星四联疗法和含大剂量阿莫西林二联疗法用于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补救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背景:一线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失败率日益增高。如何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Hp根除失败的补救治疗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评估含芦氟沙星四联疗法和含大剂量阿莫西林二联疗法补救根除H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3例Hp根除失败的患者随机进入含芦氟沙星四联疗法(RBRF)组(雷贝拉唑10 mg bid+枸橼酸铋雷尼替丁220 mg bid+芦氟沙星200 mg qm+呋喃唑酮100 mg bid,疗程14 d)和含大剂量阿莫西林二联疗法(RA)组(雷贝拉唑20 mg bid+阿莫西林1000 mg tid,疗程14 d),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根除疗效。结果:共85例患者完成试验,RBRF组按意向治疗(ITT)和按方案(PP)分析根除率分别为83.3%和90.9%,RA组分别为80.0%和87.8%,两组ITT和PP根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PP分析,RBR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RA组(15.9%对2.4%,P<0.05),所有不良反应均在停药后消失。结论:对Hp根除失败的患者,含芦氟沙星四联疗法和含大剂量阿莫西林二联疗法均可作为安全、有效的补救治疗方案。
吕清朱凌音任玲李海燕陆红李晓波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芦氟沙星阿莫西林
结肠进展期腺瘤的内镜下检出特点被引量:7
2014年
结肠癌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大多数通过“腺瘤-癌”的途径发生演变,演变过程平均需要10-20年,这使得通过结肠镜检查和息肉摘除预防结直肠癌成为可能。
康海锋李海燕朱凌音李晓波
关键词:结肠癌腺瘤内镜结肠镜检查
含进展组织腺瘤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检出率被引量:6
2014年
背景:新近,美国消化内镜学会提出了PIVI策略,建议对结直肠微小息肉(≤5 mm)采取'预测、切除、丢弃'策略。该策略能否实施取决于微小息肉中含进展组织腺瘤(指含≥25%的绒毛成分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黏膜下浸润癌的腺瘤)的检出率。目的:调查含进展组织腺瘤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检出率。方法:纳入2013年1~6月在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并检出息肉的患者。记录息肉大小、部位、形态等信息,切除后置于独立标本瓶中,送病理检查。结果:共1 986枚结直肠息肉纳入研究,其中≤5 mm的微小息肉900枚(45.3%),6~9 mm的小息肉521枚(26.2%),≥10 mm的大息肉565枚(28.4%)。微小息肉组含进展组织腺瘤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小息肉组和大息肉组(1.1%对8.4%和43.7%,P<0.05),且与微小息肉的检出部位和形态无关。所有微小息肉中均未检出黏膜下浸润癌,小息肉组和大息肉组黏膜下浸润癌检出率分别为0.4%和4.6%。结论:在本组研究对象中,含进展组织腺瘤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检出率极低且未发现黏膜下浸润癌,适合采取'预测、切除、丢弃'策略。
康海锋李海燕朱凌音张晶晶李晓波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腺瘤患病率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指导活检对诊断早期胃癌的重要性被引量:27
2014年
目的评估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在胃黏膜病变靶向活检中的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发现胃部可疑早期病变并取得活检病理者纳入研究,进一步行ME-NBI检查并指导再次活检,所有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以内镜切除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次内镜活检病理的诊断准确度。结果研究纳入113例患者。白光内镜活检病理、ME-NBI靶向活检病理与最终病理相比,总体符合率由22.1%(25/113)提高到54.0%(61/113,P〈0.0001)。对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ME-NBI靶向病理与白光内镜活检病理的灵敏度分别为70.9%和37.9%(P〈0.0001);特异度均为90.0%;准确度分别为72.6%和42.5%(P〈0.000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6%和97.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3.1%和1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E—NBI靶向活检病理相对白光内镜活检病理的总体进展率为46.9%(53/113)。结论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ME-NBI靶向活检病理结果显著优于普通白光内镜,可为内镜切除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宋洁莹李海燕朱凌音陈晓宇戈之铮李晓波
关键词:胃肿瘤内窥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