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俊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支皮瓣
  • 4篇皮瓣
  • 4篇穿支
  • 4篇穿支皮瓣
  • 2篇动脉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1篇引流
  • 1篇印迹
  • 1篇印迹法
  • 1篇应用解剖学
  • 1篇增压
  • 1篇三维重建
  • 1篇神经阻滞
  • 1篇数据库
  • 1篇皮瓣存活
  • 1篇注射
  • 1篇阻滞麻醉
  • 1篇组织化学
  • 1篇微循环

机构

  • 5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作者

  • 5篇郑俊
  • 4篇唐茂林
  • 4篇丁茂超
  • 3篇毛以华
  • 3篇陈世新
  • 2篇梅劲
  • 2篇李红
  • 1篇赵丽娜
  • 1篇周小兵
  • 1篇刘晓琳
  • 1篇王建红
  • 1篇金洋一
  • 1篇徐胜男

传媒

  • 2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股神经阻滞的应用解剖学定位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为股神经阻滞的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新鲜成人尸体5具,行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CT扫描与三维重建。2乳胶灌注标本5具,层次解剖股前内侧区,重点观测股三角内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股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与股神经阻滞相关的结构位于腹股沟韧带与经股骨大转子的平行线之间,两直线间的距离为(5.8±1.6)cm。股深动脉恰于平行线水平与股神经相交(85%)。结论 1股神经阻滞的安全区域位于腹股沟韧带与其平行线之间;2直接体绘制方法可用于对血管及其它器官定位的基础研究。
谢宇平郑俊习珊珊周小兵
关键词:股神经阻滞麻醉股动脉三维重建
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皮瓣存活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比较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穿支皮瓣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降低皮瓣的坏死率,提高其存活面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450~550g,分成实验组A、实验组B及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A,分离并结扎肋间后动脉保留伴行静脉;实验组B,分离并结扎肋间后静脉保留伴行动脉;对照组,肋间后动、静脉均结扎切断。在术后6h、1d、2d、3d、7d,超声多普勒测量两个"choke区"的经皮血流量和氧分压,7d后测量皮瓣存活面积和进行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结果术后7d,实验组A皮瓣几乎全部存活(98.2±1.6)%,实验组B皮瓣存活面积(74.78±5.91)%,对照组存活面积(60.3±7.8)%(两两比较P〈0.01)。从术后6h到7d,实验组A相比于实验组B和对照组血流量和氧分压是最高的(均P〈0.05)。实验组A,肋间后静脉和髂腰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1"区血管吻合丰富,而且肋间后穿支和胸背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2"区比实验组B和对照组吻合都要明显;实验组B出现了动静脉的吻合,对照组皮瓣远端严重坏死,"choke vessel 2"区血管吻合不明显。结论静脉超引流比动脉增压效果更明显,更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效果,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郑俊习珊珊李红丁茂超郝晓迪梅劲唐茂林陈世新
关键词:穿支皮瓣
外科延迟术对跨区皮瓣多血管体间微循环重构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建立小鼠背部单穿支和多穿支跨区皮瓣模型,探讨3种延迟术对皮瓣微循环重构的影响,术后中央choke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变化以及该区域血流对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及实验A、B、C组(每组30只)。A组结扎右胸背穿支;B组结扎2条右侧穿支;C组仅保留左胸背穿支。各实验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h、1d、3d、5d、7d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choke区,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并取材进行HE染色,对目的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Western blotting)及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各组choke区血流增加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区血管曲度也明显增加,管径增粗,管壁增厚,蛋白含量增加,目的蛋白主要定位于血管内及其外周。结论术后各组choke区呈现不同的血流动力学与血管形态学变化特点,即微循环重构;以保留单穿支的延迟方式对跨区皮瓣choke区微循环重构影响最大;e-NOS、MMP-2参与了血管新生过程。
李红毛以华郝晓迪金洋一徐胜男郑俊丁茂超唐茂林陈世新
关键词:穿支皮瓣血流动力学免疫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
穿支血管定位方法文献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计量分析
2015年
目的了解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推断研究热点及预测发展趋势。方法在Webof Science数据库中,选择2005—2013年,以"perforator flap"为关键词找出所有关于穿支皮瓣的文献。然后在找出的文献中,以"perforatorlocation"、"perforatorpredicting"、"vesselslocation"为关键词找出穿支血管定位相关文献,并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1)利用WOS自带的文献分析功能,导出引用频率排在前10的文献,并计算其8年平均引用频次;(2)导入Endnote中的文献利用其去重功能,去掉重复文献,然后对穿支血管定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找出关于穿支皮瓣文献3876篇,去掉重复的文献后,找到关于穿支定位文献248篇。引用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其8年的引用频次平均为49.1,8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为6.14。引用频率排在前3的为穿支定位方法的CT造影、超声多普勒及解剖定位。结论 CT造影、超声多普勒探测是目前常见的穿支血管定位方法。穿支血管定位由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向超声定位、CT定位发展,由尸体预测其规律向活体实时探测发展。
丁茂超郑俊习珊珊毛以华王建红赵丽娜唐茂林陈世新
关键词:穿支皮瓣WEBSCIENCE
尾静脉注射DMOG对大鼠跨区皮瓣choke血管区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尾静脉注射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DMOG)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血管体吻合区(choke血管区)微循环以及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DMOG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背部右侧,切取以髂腰动脉为蒂,其远端跨越肋间后动脉,延伸至胸背动脉体区,制备9cm×3cm跨区皮瓣。实验组于皮瓣切取前1d、术后即刻、术后1、2、3d尾静脉注射DMOG40mg/kg,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①Choke区术后1、3、7d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同一部位动、静脉管径形态,并计算两组管径大小改变的相对值。②术后7d,Western blot检测皮肤相关蛋白PCNA和HIF—1α表达水平;ELISA检测皮肤PCNA、HIF-1α、SDF—1α和VEGF含量。③术后7d处死大鼠,统计皮瓣成活率以及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微血管形态。结果①实验组、对照组皮瓣术后7d的成活率分别为(96.3±5.1)%和(73.9±5.8)%,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6.528,P〈0.05)。②X线显示实验组髂腰动脉明显比对照组增粗增长,与术前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术后1、3、7d时动、静脉管径逐渐扩大:术后1d,实验组和对照组管径扩大倍数为1.40±0.01和1.27±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实验组和对照组管径扩大倍数为2.20±0.26和1.5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6,P〈0.05);术后7d,实验组和对照组管径扩大倍数为3.67±0.35和2.03±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7,P〈O.05)。③术后7d,实验组皮肤PCNA、HIF—1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皮肤PCNA的蛋白含量为(8.95±0.71)ng/mg和(4.15±0.72)ng/mg,HIF—1α的蛋白含量为(5.04±0.50)ng/mg和(2.98±0.29)ng/mg,SDF-1α
习珊珊丁茂超郑俊刘晓琳毛以华梅劲唐茂林
关键词:穿支皮瓣血流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