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海
-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应用亚硒酸钠防制和净化猪痢疾的研究
- 1989年
- 目前,猪痢疾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我国在1979年从美国引进的种猪中,首次确诊了本病。对本病的防制,当前国内外尚无理想的菌苗;一旦发生本病,就很难清除。本试验应用亚硒酸钠,对爆发本病的河北省国营芦台农场猪群进行了防制和净化试验,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 周廷义蔡绵贵于大海陈良田雨昌汪庆有
- 关键词:痢疾亚硒酸钠
- 畜禽传染病系列化诊断箱
- 畜禽传染病系列化诊断箱是将微型恒温培养箱、照明观察系统和系列化微量操作工具组合于一个箱体。适用于琼脂扩散试验(ID)、凝集试验、血球凝集抑制试验(HI)、间接血球凝集试验。可以对猪、鸡、牛等各种畜禽的多种传染病进行诊断和...
- 于大海郑元志刘强华育滨陈冠春
- 文献传递
-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流行情况调查被引量:2
- 1989年
-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牛的一种多呈亚临床经过、间或呈严重致死病程的传染病,以消化道粘膜受损为其特征。该病最早于1946年由Olafson等首先发现,目前已在所有大规模养牛国家中广泛流行,尤以欧洲为甚。我国自1980年以来有关于本病的介绍,但流行情况尚未有报道。为此,我们收集了黑龙江等8个省(13个地区)28个农场。
- 黄骏明郭连喜于大海
- 关键词:病毒性腹泻粘膜病
-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与疫苗毒株核酸及结构蛋白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 1992年
- H_1、H_2野毒株与D-78、Uv疫苗株的RNA都由两个基因片段组成,其电泳迁移率,各毒株之间无差异;H_2野毒株大片段基因密度低于小片段基因,其他毒株的大小片段基因密度相同。所有毒株都有5种相同的结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92K(Vp_1)、48K(Vp_x)、42K(Vp_2)、32K(Vp_3)和30K(Vp_4)。此外,D-78、Vv株比H_1、H_2株多52K和67K两种蛋白;Uv和H_2毒株比其他毒株多一种24K蛋白;H_2株还多一种15K蛋白。其中Vpx、Vp_2、Vp_3、Vp_4蛋白及52K和24K蛋白有抗原活性。所有毒株的Vp_2和Vp_3蛋白是主要蛋白。H_2野毒株Vp_2蛋白相对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毒株,而Vp_3和Vd_4蛋白相对百分含量低于其他毒株。核酸和蛋白分析结果相对应,说明H_2野毒株的分子特性与其他毒株不同。
- 张国全于大海
- 关键词:IBD病毒毒株核酸疫苗
- 应用斑点-ELISA检测猪伪狂犬病被引量:17
- 1989年
- 应用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作固相支持物进行斑点-ELISA(Dot-ELISA),对1337头份猪血清作了猪伪狂犬病血清抗体的检测。应用猪伪狂犬病高免血清和自然感染阳性血清作阻断试验,证明了本实验的特异性。猪瘟高免血清、猪细小病毒阳性血清、猪轮状病毒阳性血清、猪流行性腹泻阳性血清及未注过苗的健康猪血清均为阴性。与常规的病毒血清中和试验(NT)进行比较,Dot-ELISA阳性检出率为28.19%(53/188),NT阳性检出率为20.74%(39/188),前者的敏感性显著地高于后者。本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省时、快速,不需特殊仪器设备,可用肉眼判定,诊断膜与试验标本膜可长期保存,适于基层单位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 黄骏明李亚香魏良治杨奇伟于大海
- 关键词:伪狂犬病
- 牛血清中的对病毒非特异性抑制因子理化特性及其抑制机制的研究
- 于大海陈冠春王笑梅
- 该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和证明了牛血清中存在有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蚀斑形成抑制因子、水貂传染性肠炎病毒和貉传染性肠炎病毒的宿主细胞核内包涵体形成抑制因子及血球凝集抑制因子、禽流感病毒、猪细小病毒的血球凝集抑制因子,明确了...
- 关键词:
- 关键词:牛血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免疫诊断兽医学
- 牛血清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非特异性抑制物质的存在形式
- 1989年
- 薄层凝胶电泳扫描的结果证明:成年牛血清中αβ球蛋内含量为20.5%,r球蛋白含量为30.9%;胎牛血清中αβ球蛋白含量为7.6%,r球蛋白含量为3.4%。以H^3-尿嘧啶标记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H^3)测定牛血清中抑制IBDV增殖的非特异性物质,成牛血清αβ球蛋白条带的衰变率为458和470dpm,γ球蛋白条带的衰变率为145dpm;胎牛血消αβ球蛋白条带的衰变率为60和47dpm。γ球蛋白条带的衰变率为38dpm。蛋白质盐析法提取的成年牛血清中的αβ球蛋白对IBDV蚀斑形成抑制率为100%。γ球蛋白为43.7%,血清其它蛋白成份为15.6%,试验证明,IBDV非特异性抑制物质以与αβ蛋白结合形式存在于牛血清中。
- 王笑梅陈冠春于大海
- 关键词:牛血清IBDV抑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