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CD_(20)、CD_(86)与其免疫功能的关系
- 2023年
-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CD_(20)、CD_(86)和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_(20)19年6月-_(20)21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104例ITP患者,均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泼尼松治疗2周,根据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为缓解组(74例)和未缓解组(30例)。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外周血,检测患者CD_(20)、CD_(86)和免疫球蛋白IgG、IgM的表达水平。并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关指标,对比各组间的指标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D_(20)、CD_(86)和免疫球蛋白IgG、IgM的相关性。结果:治疗2周后,显效34例(32.69%),有效40例(38.46%),无效30例(28.85%),总缓解例数74例(71.15%);ITP患者CD_(20)^(+)、CD_(86)^(+)、IgG、IgM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在治疗2周后,缓解组患者的CD_(20)^(+)、CD_(86)^(+)、IgG、IgM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未缓解组患者的CD_(20)^(+)、CD_(86)^(+)、IgG、IgM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CD_(20)^(+)、CD_(86)^(+)与IgG、IgM均呈正相关。结论:CD_(20)、CD_(86)在ITP患者的外周血中呈高表达状态,与IgG和IgM共同参与着ITP的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生理过程。
- 贺宇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外周血CD免疫球蛋白
- 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究被引量:26
- 2014年
- 目的:分析探究影响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及有效的控制方法与措施,为提升临床免疫检验质量寻找理论依据。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实施免疫学检验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对有可能影响免疫检验质量的标本因素如:标本采集、保存、处理及测定之前相关试剂的准备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影响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结果:经过分析所得线性回归方程为:=0.660+0.02字1+0.004字2+0.016字3+0.030字4+0.037字5。标本质量、试剂平衡时间、洗液更换情况、实验室湿度与温度以及实验员素质都能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带来影响(P<0.05)。结论:对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有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而实验员素质、试剂平衡时间以及实验室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检验中实验室操作人员的操作须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注意检验过程中细节问题,就能够保证检验的质量。
- 鲁石贺宇
- 关键词:临床免疫检验
- 外周血let-7e-5p表达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let-7e-5p表达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去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公安县人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对照组为在本院进行常规检查且年龄、性别满足研究标准者,使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患者外周全血let-7e-5p表达水平,深入剖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iRNA表达水平与发病风险间的关联性。结果外周全血let-7e-5p表达水平上升时,患者发病风险也会随之出现快速升高的情况,校正处理传统风险和血脂水平以后,依然与之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在模型I里面,ROC曲线下,外周全血let-7e-5p表达水平的面积与传统危险因素的面积基本相同。纳入miRNA后,外周全血let-7e-5p表达水平的面积却出现了大幅度增加,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与let-7e-5p表达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
- 罗澜贺宇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 浅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以及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CML-BC)是指慢粒病程末期出现了血象、骨髓象类似急性白血病的改变,其急变率可高达95%;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起病急,发展快,骨髓及外周血中以原始及早期幼稚粒细胞为主。
- 王静贺宇陈红梅彭小蓉
- 文献传递
- 810例次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
- 2016年
-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10例需要使用内镜进行胃炎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对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比较病理检查与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结果。结果内镜诊断和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中,非萎缩性胃炎符合率59.57%,萎缩性胃炎符合率70.06%,两者的总符合率是61.60%(P〈0.05);NAG患者主要表现为红斑以及以红为主红白斑,CAG患者主要表现为花斑以及以白为主的红白斑;NAG与CAG患者出现萎缩的的发生率分别为39.97%和68.79%,而CAG患者肠化生发生率高于NAG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与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结果存在差异,临床上,应将病理检查与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结果结合起来,而慢性胃炎确诊的依据是病理检查结果。
- 雷玉杨代俊董华彭晓蓉王静贺宇郭韦韦
-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病理检查
-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管理与预防控制被引量:11
- 2013年
- 检验科由于需要接触患者临床标本,是具有潜在感染危险因素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也极易发生医源性感染。因此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的管理预防非常重要,有必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预防感染的发生。
- 贺宇
- 关键词:感染危险因素医源性感染检验科临床标本防感染
- D-二聚体联合血栓弹力图在急性深静脉血栓监测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 2020年
- 目的对D-二聚体(D-D)联合血栓弹力图(TEG)监测预防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意义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行全髋关节置换的120例患者,对置换前后患者D-D进行动态监测,定期行TEG指标检测,置换后开展下肢静脉彩超,依据彩超结果是否存在血栓对患者进行分组,提示有血栓患者为观察组,其余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D-D、TEG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患者在置换12 d后行彩超检查,发现有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5例(45.83%),纳入观察组,未形成患者65例(54.17%)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术前、术后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2 d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0 d血栓弹力图指标及D-D水平比较,对照组α角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监测预防急性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意义,髋关节置换术后D-D及TEG的动态监测、小腿肌间静脉丛彩超检查可对患者血栓情况行早期提示。
- 陈红梅王静董华贺宇
- 关键词: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急性深静脉血栓
- 宫颈液基细胞学技术与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早期筛查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选取220例我院妇科门诊进行检查的患有宫颈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两组,各110例,分别给予TCT及高危HPV检测,对比分析了两种检测方法检测CIN2的阳性率及检测CIN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1)TCT检测CIN2阳性率为36.36%(40/110),显著低于HPV检出率(74.55%,82/110),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2)TCT检测CIN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48.50%与62.38%,HPV检测CIN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02%及81.3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检测作为筛选癌前病变的方法显著优于TCT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应加以推广并应用。
- 贺宇鲁石
- 关键词:高危型HPV宫颈癌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14^(+)单核细胞和CD163^(+)巨噬细胞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14^(+)单核细胞和CD163^(+)巨噬细胞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2年11月期间公安县人民医院诊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3例,同期健康人64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肝组织中CD163表达、血清CD163浓度、CD14^(+)细胞比例以及表达不同种类细胞因子的CD14^(+)细胞比例。结果慢性丙型肝炎组(n=82)ALT水平和AST水平分别为(84.6±9.1)U/L和(69.3±7.2)U/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n=64)的(28.4±1.7)U/L和(22.5±6.9)U/L(P<0.0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F<2者CD163^(+)细胞数量、血清CD163浓度和CD14^(+)细胞比例分别为38.2±4.7、(73.6±2.1)μg/L和(73.7±3.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2.5±1.3、(50.1±2.6)μg/L和(61.0±8.4)%,F≥2患者CD163^(+)细胞数量、血清CD163浓度和CD14^(+)细胞比例分别为74.9±8.0、(95.4±9.8)μg/L和(79.2±5.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F<2患者。F<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表达IL-2、IL-4、IFN-γ、IL-6、IL-8和TNF-α的CD14^(+)细胞比例分别为(4.2±1.2)%、(3.8±1.1)%、(3.8±1.0)%、(3.7±1.3)%、(4.0±1.4)%和(6.7±3.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9±0.1)%、(1.1±0.2)%、(1.8±0.4)%、(1.6±0.6)%、(1.7±0.7)%和(4.6±2.1)%,F≥2患者表达IL-2、IFN-γ、IL-8和TNF-α的CD14^(+)细胞比例分别为(2.2±0.8)%、(2.1±0.5)%、(5.6±2.0)%和(6.9±3.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表达IL-8的CD14^(+)细胞比例为(5.6±2.0)%,显著高于F<2患者。结论CD14^(+)单核细胞和CD163^(+)巨噬细胞参与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进程。
- 贺宇张志红欧阳慧鲁石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学异常的临床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液学异常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入住我院的30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骨髓细胞检查以及骨髓活检,观察其血象变化、骨髓象变化以及药物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本组SLE患者中,二系减少者10例(占33.33%),全血细胞减少者20例(占66.67%);(2)SLE患者骨髓象的变化主要包括骨髓增生度、粒系增生情况、红系增生情况、淋巴细胞情况、血小板情况以及巨核细胞增生情况;(3)本组SLE患者治疗前后Hb、WBC以及Pt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骨髓损害主要为骨髓各系受抑,少数再生障碍,骨髓受累程度比外周血要轻,对外周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形态无异常者应警惕SLE可能;SLE患者对相关药物的反应较好。
- 王静贺宇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学异常血象变化骨髓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