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玥

作品数:46 被引量:140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安医学院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2篇理学
  • 8篇化学工程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荧光
  • 6篇羧酸
  • 5篇药物
  • 5篇药物分析
  • 5篇荧光探针
  • 5篇受体
  • 5篇探针
  • 5篇小鼠
  • 5篇多羧酸
  • 4篇药学
  • 4篇药学专业
  • 4篇液相色谱
  • 4篇益气
  • 4篇益气摄血
  • 4篇色谱
  • 4篇摄血
  • 4篇相色谱
  • 4篇马齿苋
  • 4篇高效液相
  • 4篇高效液相色谱

机构

  • 43篇西安医学院
  • 6篇北京中医药大...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安外事学院
  • 1篇陕西省食品药...
  • 1篇西安中粮工程...

作者

  • 43篇徐玥
  • 21篇郑蕾
  • 17篇扈本荃
  • 16篇何昊
  • 13篇张宇洁
  • 12篇成昭
  • 6篇陈信义
  • 5篇李金娟
  • 5篇秦蓓
  • 5篇孙艳平
  • 4篇张韫
  • 3篇高苏亚
  • 3篇王燕
  • 3篇廉江平
  • 3篇王黎
  • 3篇陈志雄
  • 3篇张博
  • 2篇张雅月
  • 2篇侯丽
  • 2篇李天天

传媒

  • 7篇应用化工
  • 5篇化学工程师
  • 4篇中国油脂
  • 3篇化工科技
  • 2篇光谱实验室
  • 2篇中医药学报
  • 2篇精细化工中间...
  • 2篇当代化工
  • 2篇化学与生物工...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医药信息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化学试剂
  • 1篇医药导报
  • 1篇合成化学
  • 1篇广州化工
  • 1篇中药材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科技信息

年份

  • 7篇2023
  • 9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黄饮湿法粉碎-超声提取冻干粉的制备
2023年
制备了地黄饮湿法粉碎提取液冻干粉。采用煎煮提取与湿法粉碎-超声提取地黄饮,HPLC法测定提取液中马钱苷、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在地黄饮冻干粉的制备过程中,考察和筛选不同赋形剂、不同用量及冻干工艺,优化地黄饮冻干粉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湿法粉碎-超声法提取出的3种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煎煮提取法,地黄饮冻干粉的制备中选用0.05g.05-1的NaCl作为赋形剂,预冻温度为-70℃,冻干时间总计为48 h,所制得的冻干产品形态良好,复溶性好。该工艺所制地黄饮冻干粉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控。
扈本荃吕子瀚徐玥张韫高苏亚张茜
关键词:地黄饮冻干粉
BAPTA受体荧光材料的差异性结构构筑与合成
2022年
连接BAPTA受体与苯并咪唑荧光发色团,构筑一类新型BAPTA受体荧光材料,通过给电子、吸电子基团引入,调控电子云密度与材料荧光强度,调控BAPTA受体与目标物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实现材料结构的差异性设计,合成得到3种荧光材料S15、S16、S17。光谱研究显示,吸电子基团-NO2与给电子基团-CH3的引入使所合成材料的紫外-可见与荧光光谱均出现显著差别,而具有双发色团结构的荧光材料S15,荧光强度明显优于单发色团荧光材料S16、S17,符合预期结构设计。此外,针对合成路线中的关键步骤,结合反应现象与光谱学分析手段,阐明了苯并咪唑缩合反应的可能机理。
成昭郑蕾徐玥何昊
关键词:荧光材料光学性质
两种杂二齿螯合物的合成
2012年
研究两种具有光学活性的杂二齿螯合物(1S,2S)-2-{甲基[(R)-3甲基-2-丁基]氨基)-1-苯基-1-丙醇和(1R,2R)-2-氨基-1-苯基-1-丙醇的合成方法。分别以麻黄碱和苯甲醛为原料通过成环、还原等方法得到光学活性单一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通过~1H NMR确认。设计的合成路线有收率高、反应条件相对温和、生成物光学活性单一等特点。
徐玥扈本荃张宇洁
关键词:催化剂
RP-HPLC法测定地黄饮子中马钱苷含量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地黄饮子药材中的马钱苷,色谱柱为Kromasill C18柱(50 mm×4.6 mm,5μm),流动相采用乙腈-水(15∶85),流速0.8 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40 nm,柱温室温。结果表明,马钱苷的保留时间约为7 min,进样量在0.079 2~1.98μg范围内,其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8.87%,RSD小于2%(n=6),其他成分不干扰本实验。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可用于地黄饮子药材中马钱苷的含量测定。
徐玥扈本荃王玉
关键词:马钱苷紫外检测器
甘草酸二铵脂质体的处方及制备工艺
2015年
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甘草酸二铵脂质体,通过均匀设计法优化脂质体处方及制备工艺,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通过HPLC测定脂质体包封率。所制得的甘草酸二铵脂质体形态呈球形,大小较均匀,粒径范围在50~100 nm,包封率36.47%,稳定性佳。
扈本荃徐玥高文玲王燕张宇洁张韫
关键词:甘草酸二铵脂质体逆相蒸发法
牡丹籽油微囊的制备与表征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采用复凝聚法研究牡丹籽油微囊的制备工艺。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牡丹籽油微囊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明胶质量2 g下,阿拉伯胶与明胶质量比1∶1、囊材与牡丹籽油质量比1∶0. 2、固化剂用量5 m L、乳化剪切速度4 000 r/min,在此条件下牡丹籽油微囊包封率为99. 5%;牡丹籽油微囊大小适当,形态规则,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2. 28μm,粒径在38μm以下的占98. 06%;Zeta电位为-19. 1 m V;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牡丹籽油微囊的吸收峰弱于牡丹籽油的,表明囊芯被很好地包裹;DSC分析表明,牡丹籽油微囊在63℃左右出现尖锐吸热峰,达到相变温度,热稳定较好。
徐玥张存劳李思萌陈程
关键词:复凝聚法
氢化珊瑚钙的氢化修饰、储氢性能分析及毒性
2023年
通过对天然珊瑚钙微孔结构的储氢与活化修饰,制备得到氢化珊瑚钙,进行光谱性质研究、热失重分析与体外HepG2细胞毒性评价。对比碳酸钙、氢化钙、珊瑚钙与氢化珊瑚钙的紫光可见光谱,发现所制备的氢化珊瑚钙与活性释氢物质氢化钙呈现相似的光学吸收,有效释氢温度约为45℃,w(储氢)≈0.02%,表现一定的自由基清除功效与抗氧化性。此外,经天然来源物质修饰得到的氢化珊瑚钙呈现低毒性,其最大作用质量浓度为1000μg/mL时,HepG2细胞生长抑制率低于10%,说明氢化珊瑚钙能够初步实现生命体环境中的氢缓释、自由基清除与抗氧化。
成昭徐玥梁飞郑蕾龚婕李根
关键词:储氢细胞毒性
栾树籽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
2023年
为了促进栾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研究了栾树籽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保护作用。体外实验采用游离脂肪酸(FFA)诱导人正常肝细胞系Lo-2,建立NAFLD细胞模型,观察栾树籽油的干预对Lo-2细胞脂肪变性以及甘油三酯(TG)含量的影响,观察栾树籽油对NAFLD细胞脂质堆积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高脂饲料饲养诱导建立NAFLD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给药7 d,取小鼠血清、肝脏组织,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血清及肝脏组织总胆固醇(TC)、TG、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探讨栾树籽油对NAFLD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通过FFA诱导Lo-2建立NAFLD细胞模型,栾树籽油干预NAFLD细胞24 h后,Lo-2细胞增殖能力增强,显示出一定的细胞保护能力,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栾树籽油能显著减少FFA诱导的Lo-2细胞内脂质堆积,降低TG的含量,且呈剂量依赖性;NAFLD小鼠实验表明栾树籽油具有降低血脂、改善脂质沉积和保护肝脏的作用。综上,体内外实验均证明栾树籽油可减少细胞内脂质的积累,从而达到降脂效果。
郑蕾李欣禹杨文涛张存劳郭建博徐玥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长春七中异欧前胡素的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用80%乙醇回流提取长春七中的异欧前胡素,考察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式对异欧前胡素提取率的影响,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异欧前胡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适宜的实验条件为:用7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在此条件下,可以获得较高的异欧前胡素提取率。
张宇洁张小莉徐玥
关键词:异欧前胡素RP-HPLC法
多羧酸受体荧光探针的识别位点设计与机制研究
2022年
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作为荧光基团、多羧酸受体作为识别基团,定向构筑荧光探针结构,合成得到一系列结构相似、仅识别位点有差异性的多羧酸受体荧光探针,借以实现对探针与目标物结合过程的识别机制研究。以苯胺、2-氨基苯酚、3-氨基苯酚等作为起始原料,构建柔性羧酸链作为目标物结合位点,引入两个识别位点、邻位3个识别位点与间位3个识别位点,合成得到探针T1~T3。离子识别实验显示,探针T1~T3表现识别性能的差异性,其中,T2对Zn^(2+)、Cu^(2+)、Hg^(2+)表现特征响应,能够与上述目标物1:1定量结合,荧光性能稳定、线性关系良好,可用于浓度数量级为μmol·L范围目标离子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通过识别位点数目与空间排布的差异性设计,进而调控探针与目标物的结合能力,辅助荧光、紫外等光谱学分析手段,初步阐明探针与目标物识别作用的可能机制。
成昭徐玥郑蕾何昊
关键词:分子内电荷转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