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文革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司法
  • 2篇法律
  • 2篇法律解释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律
  • 1篇休谟
  • 1篇休谟问题
  • 1篇殉情
  • 1篇正当
  • 1篇中国古代社会
  • 1篇人迎
  • 1篇审判
  • 1篇司法谦抑
  • 1篇司法审判
  • 1篇内心确信
  • 1篇谦抑
  • 1篇逻辑
  • 1篇逻辑起点
  • 1篇目的论
  • 1篇纳西族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5篇郑文革
  • 1篇张世闯

传媒

  • 1篇科学.经济....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州大学学报
  • 1篇法律方法
  • 1篇人民法治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法律的客观目的解释被引量:2
2015年
法律的适用离不开解释,解释填补着法律和事实之间的空隙,客观目的解释是在社会急遽变迁时根据法律的自身目的对法律规范意旨的探索,其意义在于它能够发现法律、填补漏洞并完善立法。无论是原初的客观目的还是新生的客观目的,最终都来源于特定时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事实。客观目的解释可以极大提高法律的社会适应性,由于司法的谦抑性,唯有在法律和事实之间出现断裂时方可适用。
郑文革
关键词:法律解释司法谦抑
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报应观
2016年
《折狱龟鉴》载:'陈述古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述古绐曰:‘某庙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閤祠之,引囚立钟前,喻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帷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是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
郑文革
关键词:古代社会道德律人迎内心确信司法审判
纳西族殉情现象的法社会学解读
2015年
纳西族在清朝"改土归流"之后,出现了独具特色的殉情现象,这是一种文化扭曲现象。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正统的制度对非正式的少数民族文化蛮横干涉的结果。法律制度应当以社会文化为基础,切不可轻易对社会文化进行盲目的改造。在今天的法治建设中,应当以史为鉴,尊重各种非正式的制度与文化,逐渐消除历史遗留的殉情现象,并避免类似的现象再次发生。
郑文革
关键词:殉情法社会学非正式制度
客观目的论解释方法探究
2015年
客观目的论的解释方法是解释在社会生活遽变情况下法律规范意旨的重要方法,它包括原有的规范目的探究和新生的规范目的探究两种情况。在适用客观目的探究时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并且也存在一定的限制,为了保障规范的权威与稳定,不可恣意适用。规范的客观目的最终来源于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事实,客观目的论解释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完善立法和补充法律漏洞。
郑文革
关键词:法律解释
法学中的“休谟问题”——纯粹法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
2015年
"休谟问题"自从提出之后,便被人们广泛讨论,对哲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波及到法学之中。法学中的"休谟问题"所关注的是在实在法的正当性论证中,如何处理好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休谟问题"指出事实和价值之间无法相互推导,自然法学和社会法学没有考虑"休谟问题",在实在法的正当性论证中,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相互推论。凯尔森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避免事实与价值互推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在规范的领域论证法律的正当性,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也遭受了许多的批评,但是这一有益的尝试为法学的科学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世闯郑文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