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
- 作品数:35 被引量:269H指数:9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创伤感染时巨噬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表达、相互作用及其与炎症反应发生的关系
- 目的模式识别受体是宿主天然免疫系统识别病原菌相关模式分子(PAMPs)、清除病原菌及其毒素以及天然免疫细胞活化的首要环节。机体对细菌细胞壁成分的炎症反应主要由模式识别受体SR、CD14、TLR4等介导。SR和CD14分别...
- 杨策陈永华黄宏王海燕谢国旗蒋建新
- 羧甲基葡聚糖对小鼠脓毒症的防治作用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 观察羧甲基葡聚糖 (carboxymethyl- β - 1,3 -glucan ,CMG)对脓毒症的防治作用。 方法 采用创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模型 ,观察CMG对小鼠存活率及其肺损伤的影响。体外观察CMG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 (alveolarmacrophages ,AM)清道夫受体 (SR)表达及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结果 CMG可提高模型小鼠 48h存活率 (P <0 .0 1) ,减轻肺组织炎性损伤 ,抑制内毒素(LPS)对SR表达的下调 (P <0 .0 5和P <0 .0 1) ,增强A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功能 ,SR单抗2F8可抑制该吞噬过程。 结论 CMG可通过增加SR介导AM对LPS的清除 ,增强宿主非特异性防御功能。CMG可能是有效治疗脓毒症的免疫调理剂之一。
- 杨策蒋建新刘大维陈永华朱佩芳
- 关键词:内毒素血症巨噬细胞受体
- 几种固定方式急诊治疗多发伤合并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8
- 2011年
- 目的比较四种固定方法早期固定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3例存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严重多发伤患者(ISS≥16分)的资料,其中对胫腓骨骨折采用跟骨牵引加夹板治疗48例,带锁髓内钉治疗69例,钢板螺钉治疗54例,外固定支架治疗72例。从病死率、ARDS、脂肪栓塞综合征(FES)、MODS、ICU监护时间等近期指标,以及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骨折并发症等远期指标,对比分析四种早期固定方法对骨折本身和多发伤治疗的疗效。结果带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在多项指标方面较其他固定方法为优(P〈0.05,0.01)。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严重多发伤并胫腓骨中段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Ⅰ型、Ⅱ型和Ⅲa型),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骨折愈合较为理想。
- 唐颖郭庆山赵玉峰陈永华陈辉
- 关键词:多处创伤骨折胫骨腓骨
- 内毒素相关受体基因共转染肠上皮细胞的研究
- 2004年
- 张道杰蒋建新陈永华
- 关键词:肠上皮细胞共转染相关受体CD14MD-2
- 严重创伤合并感染后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清道夫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 2001年
- 杨策蒋建新刘大维陈永华邱俊周继红朱佩芳
- 关键词:创伤巨噬细胞CD14清道夫受体
- 德阳地区地震致骨伤伤情及处理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地震骨伤的伤情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5.12汶川大地震"后收入德阳二院的伤者986例(男性601例,女性385例),分析其骨伤特点。结果986例入院伤者中获得完整检诊资料的骨伤患者974例,其中合并骨折的多发伤563例(占57.8%),挤压综合征47例(占4.85%),软组织损伤363例(占37.3%),四肢骨折389例(占39.9%),脊柱骨折244例(占25.1%),骨盆骨折102例(占10.4%),其他部位骨折195例(占20.0%)。结论本次地震伤中,以骨伤患者最多,且以合并骨折的多发伤为主。但一线救援处理措施存在不足,需加强基层一线医务人员的相关理论培训。
- 柳峰赵建华王爱民陈永华
- 关键词:地震骨折多发伤挤压综合征
- 人肠上皮细胞耐受内毒素的分子机制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观察人肠上皮细胞对内毒素刺激的反应性 ,探讨其耐受内毒素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用凝胶迁移阻滞法 (EMSA)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LISA)法检测系列浓度的内毒素刺激人小肠上皮细胞株 (HIC) 1h后细胞核转录因子 (NF κB)的活性变化和刺激 18h后细胞白细胞介素 8(IL 8)的分泌水平。用核糖核酸酶保护法 (RPA )检测HIC内毒素相关受体———Toll样受体 4(TLR4)、CD14和MD 2mRNA的表达。将转入TLR4、CD14和MD 2表达质粒的HIC经内毒素刺激后 ,检测细胞NF κB和IL 8水平的变化。结果 用系列浓度的内毒素刺激HIC后 ,均检测不到NF κB的活性和IL 8的分泌 ;HIC不表达TLR4、CD14和MD 2mRNA ;转染TLR4、CD14和MD 2质粒的HIC受脂多糖 (LPS)刺激后 ,可检测到较强的NF κB活性和明显的IL 8分泌(2 17.3 3± 3 3 .2 1)ng/L。 结论 HIC呈内毒素无反应性 ,其表面内毒素相关受体TLR4、CD14和MD 2不表达是其耐受内毒素作用的重要分子机制。
- 张道杰蒋建新陈永华朱佩芳
- 关键词:内毒素CD14耐受MD-2分子机制IL-8
- 内毒素致急性肝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3
- 2002年
- 目的 研究内毒素肝损伤时 ,枯否氏细胞 (Kupffercells,KC)逐步由免疫防御型转变为效应型致肝损伤的机理。方法 昆明种小鼠 72只 ,一次性尾静脉内注射不同剂量 (1mg/kg、 10mg/kg)大肠杆菌内毒素 (LPS) ,复制内毒素肝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肝脏清道夫受体 (scavengerreceptor,SR)、CD14表达变化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介素 - 6(IL - 6 )的水平 ,光镜观察肝组织学变化。结果 内毒素肝损伤过程中 ,KC表面SR表达呈进行性下调 ,且与内毒素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KC表面CD14表达呈进行性上调 ,但加大内毒素剂量并未使其进一步增加。SR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 (OD值 )与肝组织TNF -α、IL - 6及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总胆红素(TBIL)呈显著的负相关 ,CD14表达的平均OD值与肝组织TNF α、IL 6及血浆ALT、TBIL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内毒素肝损伤过程中 ,枯否氏细胞SR表达下调 ,CD14表达上调可能是枯否氏细胞由免疫防御细胞转化为致炎效应细胞导致肝损伤的机制之一。
- 谢国旗蒋建新陈永华刘大威朱佩芳王正国
- 关键词:急性肝损伤内毒素血症清道夫受体CD14
- 肝内抗炎与致炎反应变化及其与内毒素肝损伤的关系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内毒素致肝损伤过程中肝内致炎与抗炎反应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 ,为深入阐明内毒素肝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尾静脉注入不同剂量内毒素 (E .coli 0 2 6 :B6 )复制内毒素血症或休克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内TNFα、IL 6、IL 4、IL 10含量 ,并分析其与肝损害的关系。结果 注射LPS后 1h ,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肝组织内致炎介质TNFα、IL 6水平即显著增高 ,其中IL 6在注射LPS后 3h达峰值 ,至 8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肝内TNFα、IL 6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抗炎细胞因子IL 4、IL 10水平在注射LPS后 1h虽均无明显变化 ,但至 3h ,两组肝内IL 4、IL 10水平都显著升高 ,并在 8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中高剂量组肝内IL 4 ,IL 10水平也明显高于低剂量组。肝内致炎和抗炎介质变化与肝组织结构受损、肝功能障碍呈一致性改变。结论 内毒素致肝损伤过程中 ,肝内相继发生致炎与抗炎反应 ,两者相互作用失衡是导致内毒素肝损伤的重要机制。因此 ,在内毒素肝损伤的防治中应考虑到局部抗炎与致炎反应的综合作用。
- 蒋建新谢国旗陈永华邱俊刘大为朱佩芳王正国周继红张洪杰
- 关键词:内毒素类炎症抗炎症反应肝损伤CARS
- 创伤感染时巨噬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表达、相互作用及其与炎症反应发生的关系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从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水平揭示创伤感染条件下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为探寻有效调控炎症反应的措施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小鼠内毒素血症、盲肠结扎穿孔、肺泡巨噬细胞免疫刺激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主要模式识别受体的表达;利用细胞转染模型研究CD14、TLR4、MD-2相互作用及其与跨膜信号转导的关系。结果免疫细胞清道夫受体和CD14、TLR4、MD-2,分别呈现下调和上调表达,且转染CD14、TLR4和MD-23种表达质粒的HEK293细胞株对FITC-LPS结合率最强(P<0.05),在内毒素刺激后NF-κB活性、TNF-α分泌最显著(P<0.05)。结论免疫细胞表面防御性受体下调和效应性受体上调参与炎症反应失控过程,调控模式识别受体表达对减轻机体炎性损伤有重要意义。
- 杨策陈永华黄宏王海燕谢国旗蒋建新
- 关键词:模式识别受体内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