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 作品数:17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绵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选择性亚低温对神经外科重症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究选择性亚低温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神经外科的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般的传统疗法,观察组的患者进行选择性亚低温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分别检测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后的IgA、IgG、IgM、C3、C4、T细胞亚群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和预后情况。结果经过不同方式的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情况以及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免疫力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亚低温的方法对神经外科的重症患者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有效改善预后,并且不会影响患者的免疫能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 张泉张红梅魏云郑晋申志才刘健马玉健石勇
-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免疫能力
- 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锥颅血肿碎吸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锥颅血肿碎吸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7月~2012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2例,A组以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B组则以微创锥颅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然后将两组患者术后的NIHS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死亡率与手术前后的脑组织氧分压、脑动静脉血氧分压及颅内压进行比较。结果 B组的NIHSS评分结果优于A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死亡率低于A组,脑组织氧分压、脑动静脉血氧分压及颅内压明显好于A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微创锥颅血肿碎吸引流术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更高,更有助于改善患者脑部氧供。
- 刘健马玉健郑晋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 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策略分析
- 2015年
- 目的分析颅内动静脉畸形临床表现特点,及相关治疗策略,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4±7.8)岁,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分类及临床表现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32例患者,4例(12.50%)采取保守治疗,预后较好1例(25.0%),预后较差3例(75.0%);6例(18.75%)放射性治疗,预后较好2例(33.3%),预后较差4例(66.7%);7例(21.88%)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预后较好2例(28.6%),预后较差5例(71.4%);15例(46.88%)采取手术治疗,预后较好11例(73.3%),预后较差4例(26.7%)。结论颅内动静脉畸形病情复杂,临床治疗应根据其不同特点综合应用保守方法、栓塞治疗、放射性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等,合理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有助于预后。
- 刘健高佳星
- 关键词:保守方法栓塞治疗放射性治疗
- 早期综合康复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1
- 2018年
-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43例(观察组),根据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匹配43例重型颅脑损伤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1个月。康复前和康复后1个月采用采用运动功能量表(FMA)判定肢体运动能力,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采用简明精神检查量表(MMSE)判定认知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康复前,两组FMA评分、NIHSS评分、MMSE评分、Barthel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后1个月,两组FMA评分、NIHSS评分、MMSE评分、Barthel指数较康复前均明显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开展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 张泉张红梅申志才郑晋马玉健刘健石勇邓霞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康复疗效
- 气囊助产术在剖宫产后阴道分娩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研究气囊助产术在剖宫产后阴道分娩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和价值。方法::将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于绵阳市人民医院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200例产妇分为气囊助产组(n=100)和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间的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结局以及分娩结局等指标。结果:两组的产时及产后2 h的阴道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囊组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气囊组的新生儿结局及分娩结局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剖宫产后阴道分娩中应用气囊助产术可以缩短产程,改善新生儿及分娩结局,其效果确切且值得推广。
- 舒向华余洋尹维刘健胡桂蓉冯建军
- 关键词:气囊助产术剖宫产
-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HFS)疾病的价值。方法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62例,其中行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32例(A组),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B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治愈率、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责任血管发现:A组32例患者均发现责任血管,B组29例患者发现责任血管;治愈率:A组治愈率为96.9%(31例),B组治愈率为90.0%(27例);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15.6%(5例),B组为26.7%(8例);住院时间:A组为(8.0±1.3)d,B组为(11.0±2.7)d;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HFS能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减少对脑干、颅神经和重要血管的的牵拉损伤,对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 申志才刘健陈礼刚
- 关键词:面肌痉挛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神经内镜
- 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进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3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设为观察组,并将同时期采用保守方案治疗的3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颅内压、脑氧摄取率、血肿体积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颅内压、脑氧摄取率、血肿体积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相对较高,在缓解患者的颅脑水肿及改善氧供方面均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 马玉健刘健郑音
- 关键词:微创穿刺引流术基底节区脑出血
-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为了探究临床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从而为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对象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72例。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法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骨瓣开颅组和钻孔引流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后1周内恢复意识情况、2周内发生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24h后GCS评分和手术1个月后FAM评分结果。结果:(1)在1周内意识恢复效果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的意识恢复效果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4.599 7,P=0.032 0);在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4.963 4,P=0.025 9);(2)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24h后的GCS评分结果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患者的GC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2.154 3,P=0.034 7);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1个月后的FAM评分结果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患者的FAM评分结果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6.136,P=0.0000)。结论:在临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钻孔引流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的可靠选择。
- 申志才刘健郑晋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骨瓣开颅钻孔引流
-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外伤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 2016年
- 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外伤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脑外伤偏瘫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组35例。其中参照组发病1个月后入院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发病后立即入院进行康复治疗。结果 经康复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均明显较参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外伤偏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治疗是加快患者功能康复,减少残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刘健高佳星
-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外伤性颅脑损伤大鼠神经丝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脑皮质中神经丝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45只Wistar大鼠按随机原则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颅脑损伤组(各组于建模后6、12、24、72 h取标本),EPO处理组(各组于建模后6、12、24、72 h取标本),每组5只,采用Myneurolab脑立体定向仪和Benchmark颅脑损伤撞击器制作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上述时间点损伤灶周围皮层神经丝的形态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中神经丝蛋白H(neurofilament H,NF-H)的表达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NF-H含量丰富,呈棕黄色丝状结构,在脑皮质的大椎体细胞层、小椎体细胞层,海马区,胼胝体中表达尤为明显,而颅脑损伤组于脑外伤后6h见NF-H较正常组稀疏,部分结构中断,6~24h内可见神经丝数目进一步减少,排列紊乱加重,至24h破坏程度达到高峰,72 h时上述情况有所缓解,外伤后EPO处理组神经丝数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比外伤组多,且排列较外伤组整齐.神经丝的密集程度在12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Western blot显示:与正常组相比,颅脑损伤组损伤后6h可见NF-H的表达减少(P<0.05).6~12h内NF-H蛋白表达持续减少(P<0.05),24h后达最低值(P<0.01),72 h时升高(P<0.05).但与颅脑损伤各组比较,EPO处理组NF-H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 EPO对脑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为抑制神经丝蛋白降解.
- 刘健高佳星汪叶松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创伤性脑损伤神经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