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友
- 作品数:22 被引量:195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重金属排海通量及海洋环境容量估算被引量:22
- 2010年
- 汇总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及主要来源,应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估算了东海陆扰海域重金属海洋环境容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排海总量整体上呈不对称的倒"U"形变化趋势,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值,当前排海总量仍高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其中88.0%左右来源于河流排放,7.5%左右来源于排污口,只有4.5%左右来源于大气沉降。长江流域排海通量占东海陆扰海域排海总量的比例最大,平均为92.4%左右,钱塘江流域平均只有3.9%左右,闽江流域平均只有3.7%左右。东海陆扰海域铜、铅、锌、镉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分别约为17.0,4.7,113.1,0.71 kt/a。当前铅、锌、镉污染物排海总量没有超过东海陆扰海域海洋环境容量,但铜的排海总量超过其海洋环境容量大约8%。
- 王长友王修林李克强梁生康苏荣国杨胜朋
- 关键词:海洋环境容量重金属
- 江苏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及风险评价被引量:44
- 2017年
- 基于2013年江苏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Cu、Cr、Zn、Pb、Cd、Hg、As重金属调査结果,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其生态风险,并结合同步调査得到的总有机碳(TOC)、粒径等参数,应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调査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江苏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Zn、Pb、Cd、Hg含量均満足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9.38%、6.25%、6.25%站位的Cu、Cr,As超过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但满足国家第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重金属污染程度甶高到低顺序为:Cr>As>Pb>Hg>Cd>Cu>Zn.调査海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整体处于较低水平,重金属单因子生态风险甶高到低为Hg>Cd>As>Pb>Cu>Cr>Zn,Hg为主要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各类重金属含量均与TOC含量成显著正相关,而与粒径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该海域Cu、Cr、Zn、Pb、Cd具有相近来源,主要为人类エ业生产与生活污染,As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Hg则主要来源于有机质降解.
- 郑江鹏矫新明方南娟王长友袁广旺吕赢周超凡
- 关键词:重金属沉积物污染来源生态风险评估
- 光照与东海近海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赤潮发生季节的关系被引量:18
- 2008年
- 利用船基现场培养实验和模型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光照与东海近海春夏季均能发生中肋骨条藻赤潮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Iopt)随水温(t)的增加呈'慢升快降'的不对称'倒V'形变化特征,在25℃左右Iopt最大,为121.6 W.m-2,Iopt-t曲线符合Blanchard方程;由东海海表水温计算的中肋骨条藻Iopt的季节变化特征与东海海面光照强度、海水透明度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R2=0.907±0.115,p<0.001),且滞后于海面光照强度2个月左右,这使春夏季海水中光照最适宜生长的水层均为全年最厚(6 m左右).可见,中肋骨条藻对光照的适应性很强,海区海水光照的适宜性是春夏季均能形成大规模中肋骨条藻赤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 孙百晔梁生康王长友王晓波王修林李雁宾
- 关键词:中肋骨条藻赤潮光照
- 太湖叶绿素a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未来气候的影响被引量:9
- 2015年
- 根据1985—2011年的大气与湖泊观测数据以及CNRM-CM5模式模拟的RCP4.5情景下太湖未来气温变化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及预测方法,分析了年际尺度上气温、水体总氮(TN)、总磷(TP)、无机磷(IP)和溶解的硅元素(Si)等因子对太湖叶绿素a(Chl-a)浓度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估了未来气温变化对Chl-a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1年,太湖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增暖趋势,增温速率约为0.73℃·10 a-1;在1985—2011年,Chl-a浓度也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年增加速率达到0.43μg·L-1;TN和Si的增加趋势较为显著,而TP和IP的增加趋势不十分显著;相关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均说明,相对于营养物质,气温在调控太湖Chl-a的年际变化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就营养物质而言,TN和Si对年平均Chl-a浓度年际变化的调控作用大于TP和IP;在RCP4.5情景下,太湖未来气温将以0.19℃·10 a-1的速率增加;当前营养物浓度条件下,太湖浮游植物生物量也将显著增加,Chl-a浓度10年滑动平均值最高达到34.18μg·L-1,发生在2075—2085年;在将TN浓度消减1/2情况下,未来Chl-a浓度的10年滑动平均值最高为28.91μg·L-1,也出现在2075—2085年,小于当前营养物质浓度条件下的最小Chla浓度值,可以有效缓解未来气候变暖对太湖富营养化的影响。
- 李洪利王坚红程军陈中笑王长友
- 关键词:叶绿素A气温营养物质太湖
- Cu、Pb、Zn和Cd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被引量:25
- 2008年
- 采用现场调查、现场培养实验和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重金属Cu、Pb、Zn、Cd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在重金属浓度较低时处于非检测毒性生长状态,在重金属浓度较高时处于毒性生长状态,毒性效应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重金属离子与生物活性离子的竞争吸附是造成2种不同生长状态的原因.建立非检测毒性效应模型,获得Cu、Pb、Zn、Cd对东海原甲藻的非检测毒性浓度(NDEC)分别为4.1,45.2,131.7,138.9μg/L.2003年5月调查海区溶解态Cu、Pb、Zn、Cd浓度范围分别为1.0~5.8,0.10~0.57,3.8~7.5,0.01~0.05μg/L,Cu浓度超过其NDEC的面积达49%,估计造成东海原甲藻生物量降低5%,浓度最高的海区降低24%,Pb、Zn、Cd等对东海原甲藻的NDEC高于调查海区的浓度,不会对其生长造成影响.
- 王长友王修林孙百晔苏荣国
- 关键词:重金属生态毒性效应东海原甲藻
- 东海Cu、Pb、Zn、Cd重金属环境生态效应评价及环境容量估算研究
- 本论文针对东海重金属污染状况总体上把握不清等问题,汇总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东海重金属排海通量及海水中浓度时空变化规律;建立了以浮游植物为实验生物的重金属非检测毒性浓度的现场测定方法,进而以浮游植物生长抑制率为指...
- 王长友
-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环境容量
- 文献传递
- RAMS模式在山谷城市模拟性能的检验被引量:2
- 2009年
- 利用2005年冬季兰州边界层试验的观测数据,分别从边界层结构、近地面温度和风速、地表通量等几个方面检验了RAMS在山谷城市的模拟性能。RAMS模式能很好地捕捉边界层结构特征,模拟的白天混合层高度和夜间稳定边界层高度和观测值非常一致。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近地面温度和地表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对模拟偏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RAMS对近地面温度和风速的模拟结果是可以接受的:近地面温度的平均偏差为-1.73℃,RMSE为2.16℃,风速的平均偏差为0.35 m.s-1,RMSE和RMSVE分别为1.61 m.s-1和3.15m.s-1。研究表明,RAMS适合作为研究兰州山谷城市大气边界层的工具。
- 杨胜朋吕世华陈玉春奥银焕余晔王长友
- 关键词:复杂地形RAMS地表通量
- 东海主要重金属生态基准浓度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采用现场培养实验的方法,研究了Cu、Pb、Zn和Cd重金属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的生态毒性效应。计算结果表明:重金属Cu、Pb、Zn、Cd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非观察效应浓度(NOEC)分别为3.7、32.6、133.2和128.0μg/L;生长抑制效应浓度EC05分别为4.6、56.3、142.8和151.3μg/L。估算了我国东海海水中重金属Cu、Pb、Zn和Cd的生态基准浓度分别为4.6、0.1、28和0.3μg/L。我国Cu、Pb和Cd的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高于东海海水生态基准。
- 王长友王修林孙百晔苏荣国
- 关键词:重金属东海原甲藻
- 偏异目标海域污染物域均浓度校正及年均浓度估算方法被引量:2
- 2010年
- 王长友王修林梁生康苏荣国唐洪杰张传松杨胜鹏
- 关键词:网格化
- 环境污染物生态效应评价参数研究进展
- 假设检验的NOEC。只是一个实验浓度,不能构造置信区间,且随平行样数据变异性增大而增大等,但由于其概念明确、容易理解、容易计算,目前仍是污染物生态效应评价程序的重要评价参数。ECx由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差异较大,置信...
- 王长友王修林于文金梁生康苏荣国杨胜朋
- 关键词:生态效应评价环境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