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入路
  • 2篇入路治疗
  • 2篇肘关节
  • 2篇骨折
  • 2篇关节
  • 2篇冠状
  • 2篇冠状突
  • 2篇冠状突骨折
  • 1篇垫式
  • 1篇正中神经
  • 1篇植骨
  • 1篇植骨治疗
  • 1篇锁定接骨板
  • 1篇疗效
  • 1篇疗效分析
  • 1篇内侧入路
  • 1篇接骨
  • 1篇接骨板
  • 1篇解剖锁定接骨...
  • 1篇解剖学

机构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董宇启
  • 3篇贺韬
  • 3篇张云辉
  • 3篇张超
  • 2篇李亘

传媒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肘关节改良内侧入路治疗冠状突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应用
目的:尺骨冠状突骨折伴肘关节脱位在临床上并不常见,然而,不恰当的处理可能会严重影响肘关节的功能,其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对于该损伤的治疗,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选择何种入路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张云辉董宇启李亘贺韬张超
关键词:肘关节冠状突骨折正中神经
肘关节前内侧入路治疗冠状突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为肘关节前内侧入路治疗冠状突骨折提供解剖学参数,评价该入路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0例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肘前内侧入路相关的主要神经的走行特点。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手术治疗的10例冠状突骨折伴有肘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17~63岁,平均43岁。骨折O’Dfiscoll分型:11型2例,Ⅰ2型3例;Ⅱ型1例,Ⅱ2型3例;Ⅲ2型1例。所有患者通过肘关节前内侧切口经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入路来复位固定尺骨冠状突及探查修复内侧副韧带。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肢肘关节的屈伸、旋转活动度及用Mayo肘关节评分(MEPS)来评估患者的功能情况。结果正中神经主干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水平距离肱骨内上髁平均为27.34mm。旋前圆肌第1分支入肌点至冠状突尖的距离平均为13.19mm。桡侧腕屈肌入肌点至冠状突尖的距离平均为47.02mm,至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平均为64.40mm。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6—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8个月(1.5~2.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肘关节畸形、不稳定、疼痛及肘关节功能受限。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屈伸度为133.0°(120°~140°),旋转度为144.5°(130°-160°),平均MEPS评分为98分(95—100分)。结论通过经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间隙的肘关节前内侧入路来复位固定冠状突骨折是安全、有效的。该入路较前侧入路不仅降低了术中损伤正中神经的风险,同时较内侧入路能更好地显露冠状突以利于骨折块的复位及固定。
贺韬张云辉李亘张超董宇启
关键词:尺骨
解剖锁定接骨板结合改良加垫式植骨治疗锁骨骨不连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背景:近年来,锁骨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患者越来越多,因内固定失效致骨不连患者也渐多。国内外报道多针对锁骨骨不连的治疗方法,但在植骨方式的选择上尚存争议。目的:探讨解剖锁定接骨板结合自体骨改良加垫式植骨治疗锁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至2014年8月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骨髂骨加垫式植骨术治疗9例锁骨中段骨不连,记录手术时间,术后随访行X线片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简短肩臂手残障功能评分系统(quick-DASH)评估其功能情况,末次随访胸部正位X线片,通过对比患侧与健侧的锁骨长度评价锁骨骨不连愈合后的短缩情况。结果:9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22±19.22)min;均获得骨性愈合,无感染、接骨板断裂及再骨折发生,平均愈合时间为(10.67±2.83)周;术后quick-DASH为(14.33±1.66)分;末次随访患侧锁骨长度较健侧平均短缩(0.27±0.09)cm,两侧锁骨长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解剖锁定接骨板结合自体骨改良加垫式植骨是治疗锁骨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有效防止锁骨短缩,恢复患肢的良好功能。
张云辉贺韬张超董宇启
关键词:解剖锁定接骨板骨不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