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鼠脊髓横断后不同时期膀胱顺应性和形态学变化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横断致神经源性膀胱不同时间点膀胱顺应性和形态学变化。方法将72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6周组(A组)、脊髓横断6周组(B组)、假手术12周组(C组)和脊髓横断12周组(D组)。两脊髓横断组行脊髓胸10水平完全横断,假手术组只暴露不横断脊髓。分别于术后6周和12周行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标本行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Verhoeff-VanGieson染色,分别观察膀胱壁平滑肌、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比例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脊髓横断组大鼠出现运动和排尿功能障碍,B组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升高,D组顺应性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横断组肌纤维走行紊乱与胶原纤维比例增加均随损伤时间延长逐渐加重;D组与B组比较,膀胱顺应性降低[(0.046±0.023)ml/cmH2O比(0.146±0.107)ml/cmH2O(1cmH2O=0.098kPa),P〈0.01],膀胱壁肌纤维横截面积比例降低[(46.137±4.085)%比(55.260±6.873)%,P〈0.01]而胶原纤维比例增加[(19.757±2.071)%比(11.104±1.125)%,P〈0.01]。结论大鼠脊髓横断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膀胱顺应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膀胱壁纤维化尤其是胶原纤维的比例增加可能是造成膀胱顺应性减低的病理基础。
- 赵耀瑞郜海涛刘奔杨宇明杨福江杨宪法李航
- 关键词:脊髓横断神经源性膀胱膀胱顺应性胶原纤维
- 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脊髓损伤致大鼠神经源膀胱顺应性的影响
- 目的: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个长期发病的过程,目前国内外有关大鼠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脊髓损伤后5-6周时大鼠膀胱功能或组织结构改变的观察,而对长期脊髓损伤后膀胱改变的相关研究较少。而我们在前期实验中...
- 李航
-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膀胱顺应性甲磺酸伊马替尼
- 双侧散发性肾癌的手术治疗与预后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双侧散发性肾癌(bilateral sporadic renal cell carcinoma,BSRCC)的手术治疗与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3年诊治的9例双侧肾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9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7例为双侧透明细胞癌,2例为一侧透明细胞癌,对侧混合细胞型肿瘤。在随访的8~98个月中(中位随访时间68个月),7例无瘤生存,1例术后出现肾癌肺部转移并死亡,1例因术前喉癌的复发死亡。结论双侧肾癌主要病理类型为透明细胞癌,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最确切手段,但同时应注意患者肾功能的保护。
- 李航赵耀瑞杨宪法孙光徐勇牛远杰
- 关键词:保留肾单位手术透明细胞癌
- 大鼠脊髓横断后不同时期膀胱Cajal间质细胞变化与膀胱顺应性的关系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横断后不同时期膀胱顺应性和膀胱Cajal间质细胞(ICCs)的变化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长期脊髓损伤致大鼠神经源性膀胱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102只雌性Wa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6周组(A组)、脊髓横断6周组(B组)、假手术12周组(C组和E组)、脊髓横断12周组(D组和F组)。A~D组用于观察大鼠脊髓横断后不同时期膀胱顺应性和膀胱ICCs的变化,E组和F组用于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长期脊髓横断后膀胱顺应性的影响。脊髓横断组行脊髓胸10节段完全横断,假手术组只暴露不横断脊髓。分别于术后6周和12周行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标本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ICCs数量的变化。E组和F组于术后12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甲磺酸伊马替尼,分别于注药前、后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组膀胱顺应性升高[(0.146±0.107) ml/cmH2O比(0.066±0.019) ml/cmH2O,P=0.017],膀胱ICCs数量减少[(3.180±1.976)比(4.920±1.564),P=0.014];D组膀胱顺应性降低[(0.046±0.023) ml/cmH2O比(0.063±0.013) ml/cmH2O],膀胱ICCs数量增加[(7.710±2.024)比(4.750±1.138),P=0.000]。大剂量(20 μmol)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显著升高对照组大鼠膀胱顺应性[从(0.070±0.029) ml/cmH2O升至(0.096±0.036) ml/cmH2O];不同剂量(5、20 μmol)甲磺酸伊马替尼均可升高F组膀胱顺应性[从(0.047±0.021) ml/cmH2O分别升至(0.065±0.019) ml/cmH2O和(0.077±0.019) ml/cmH2O,P=0.000],且剂量越大作用越强。结论大鼠脊髓横断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膀胱顺应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应的膀胱ICCs数量则呈先减少后增多的变化趋势。阻断膀胱ICCs功能可以显著改善长期脊髓高位横断大鼠的膀胱顺应性。脊髓高位横断导致膀胱顺应性减低的病理基础不仅是膀胱纤维化,而且是膀胱ICCs数量增多。
- 赵耀瑞李航郜海涛刘奔杨宇明谢锋
- 关键词:脊髓横断神经源性膀胱膀胱顺应性甲磺酸伊马替尼
- 转移性肾滑膜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肾脏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1例转移性肾脏滑膜肉瘤患者的资料,女,49岁,因突发右腰腹部剧烈疼痛18h入院。B超及CT检查发现右肾上极囊实性占位,直径约12cm,考虑右肾肿瘤破裂出血,肾动脉栓塞后在全麻下行经腹腔根治性右肾切除术,术中见右肾上极肿物与周围脏器粘连,右肾静脉未见瘤栓,切除整个右肾及肿物。结果:肿物标本大体观:肾门偏上可见一12.8cm×11.2cm囊壁,囊内充满灰白色、鱼肉状组织;光镜下肿瘤由丰富的单向梭形细胞组成,未见上皮分化成份,肿瘤细胞成束状或片状排列,瘤细胞中等大小,较肥胖,细胞界线不清,核呈卵圆形或杆状,可见核仁,有大量核分裂象,伴发大量出血坏死;免疫组化:EMA(+),Vimentin(+),Inhinbin-α(+),CD99(+),Bcl-2(+);CK、CGA、Nse、Desmin、CD117、CD34均阴性。支持肾脏滑膜肉瘤。结合患者滑膜肉瘤多次手术史及曾通过RT-PCR方法检测出SYT-SSX融合基因mRNA表达,诊断为转移性肾滑膜肉瘤。未行进一步治疗,术后2个月死于癌转移。结论:转移性肾脏滑膜肉瘤极为罕见,高度恶性,预后极差。术前确诊困难,确诊主要依靠既往病史,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必要时可行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上首选外科手术,术后需辅助进一步化疗或放疗。
- 杨宪法赵耀瑞王勇杨福江郜海涛李航孙光徐勇
- 关键词:肾肿瘤滑膜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