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忠民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2篇黏液
  • 2篇黏液腺癌
  • 2篇腺癌
  • 2篇临床病理
  • 2篇病理
  • 2篇肠癌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 1篇尿嘧啶
  • 1篇全反式
  • 1篇全反式维甲酸
  • 1篇肿瘤标志
  • 1篇肿瘤标志物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肿瘤血管
  • 1篇肿瘤血管生成

机构

  • 4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郑州市第一人...
  • 1篇焦作市第二人...

作者

  • 4篇路太英
  • 4篇罗忠民
  • 3篇崔会娟
  • 3篇李珊珊
  • 3篇路彦娟
  • 3篇李娜
  • 1篇彭湃
  • 1篇王珍珍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5-氟尿嘧啶对Eca109细胞增殖、迁移和VE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5-氟尿嘧啶(5-FU)单独或联合作用对Eca109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常规传代的Eca109细胞分为4组:ATRA组、5-FU组、ATRA+5-FU组和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划痕实验测定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作用24、48和72 h后,ATRA+5-FU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均高于其他2组(F=23.432、13.605、73.369,P均<0.05);作用24 h后,ATRA+5-FU组的迁移率均低于其他3组(P均<0.001);作用48 h后,ATRA+5-FU组细胞VEGF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其他3组(P均<0.05)。结论:ATRA、5-FU均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且联合用药效果更为显著,可能与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李珊珊罗忠民崔会娟王珍珍彭湃李娜路太英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5-氟尿嘧啶ECA109细胞肿瘤血管生成
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 022例初治结直肠癌,将117例黏液腺癌与1 905例非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结果相比于非黏液腺癌组患者,黏液腺癌组患者更年轻(<45岁占23.9%,P<0.05),术前CEA值更高(>5 ng/ml占42.7%,P<0.05),肿瘤平均直径更大(6.0 cm,P<0.05),更多位于右半结肠(47.9%,P<0.05),更高的病理T分期(T3、T4占91.5%,P<0.05)。结论结直肠黏液腺癌发现时有更多处于晚期,且主要发生在右半结肠,预后差于非黏液腺癌。结直肠黏液腺癌需要更加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路彦娟崔会娟李娜李珊珊桑露倩罗忠民路太英
关键词:结直肠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
卡培他滨对晚期胃癌患者血清TNF-α、IL-6、VEGF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及其疗效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61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78例与观察组8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多西紫杉醇加顺铂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卡培他滨口服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血清TNF-α、IL-6、VEGF和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6%vs.43.6%,χ2=0.793,P=0.373),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3%vs.69.2%,χ2=1.720,P=0.190)。观察组患者半年、1年及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0.4%vs.71.8%,78.3%vs.57.7%,60.2%vs.41.0%,P〈0.05)。观察组患者Ⅰ-Ⅱ度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EA、CA19-9、CA1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培他滨能够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且不良反应轻微。这可能与卡培他滨能够调节患者VEGF、TNF-α、IL-6和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水平有关。
罗忠民路太英路彦娟桑璐倩
关键词:卡培他滨晚期胃癌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肿瘤标志物
结肠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结肠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72例初治的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结肠癌患者,其中黏液腺癌为41例,非黏液腺癌为631例,比较两者临床病理特征和复发方式。结果黏液腺癌患者比非黏液腺癌患者更年轻(<50岁比例:48.8%vs 31.4%,P<0.05),肿瘤直径更大(6.0 cm vs 4.5 cm,P<0.05),更多位于右半结肠(右半结肠比例:44.0%vs 17.3%,P<0.05)和病理T分期更高(T3、T4比例:90.2%vs 72.7%,P<0.05),3 a生存率更短(39.2%vs 68.5%,P<0.05)。复发情况中,黏液腺癌腹膜转移率比非黏液腺癌更高(57.1%vs 1.5%,P<0.05)。结论与非黏液腺癌比较,结肠黏液腺癌发病年龄更年轻,更多处于晚期和右半结肠,腹膜转移可能性更大,治疗预后更差,提示结肠黏液腺癌患者需要特异的治疗方案。
路彦娟崔会娟李娜桑露倩李珊珊罗忠民路太英
关键词:结肠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