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肖然

作品数:6 被引量:5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降水
  • 3篇干旱
  • 3篇干旱半干旱
  • 3篇干旱半干旱区
  • 3篇干旱区
  • 3篇半干旱
  • 3篇半干旱区
  • 2篇同位素
  • 2篇土壤
  • 2篇熵模型
  • 2篇降水量
  • 1篇氧稳定同位素
  • 1篇优势流
  • 1篇油蒿
  • 1篇植物
  • 1篇植物水分
  • 1篇沙地
  • 1篇水分
  • 1篇土壤水
  • 1篇青海湖流域

机构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海省三角城...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郑肖然
  • 5篇李小雁
  • 4篇李柳
  • 4篇张思毅
  • 2篇蒋志云
  • 2篇吴华武
  • 1篇赵国琴
  • 1篇彭海英
  • 1篇张志华
  • 1篇李静
  • 1篇赵殿智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年份

  • 4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小叶锦鸡儿灌丛对土壤水分下渗及优势流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基于非积水条件下的染色示踪试验,对比分析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及其斑块间草地的土壤水分下渗差异。灌丛下最大下渗深度(14.67±2.08)^(37.00±2.82)cm比草地(10.00±1.00)^(32.00±1.41)cm更深,但二者间的平均入渗深度差别不大,表明当相同水量分别进入灌丛和草地土壤中时,其总的渲染范围差别不大,不同的是水分向下运移的路径。对灌丛进行地表刈割处理之后,灌丛与草地间的水分下渗差异仍然存在,这是由于灌丛通过根系网络及改变土壤渗透特性等作用促进了水分的下渗。自然组灌丛的最大下渗深度(14.67±2.08)^(19.67±3.06)cm高于刈割组灌丛(12.00±1.73)^(17.00±3.00)cm,说明保留灌丛地表部分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最深入渗深度,这是由于地表灌丛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改变了降雨达到地表时的空间分配。灌丛的优势流比大于草地的,该比值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表明水分在灌丛下入渗的比草地下更深,同时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以均匀下渗为主,优势流下渗为辅,这与在积水条件下进行的染色示踪试验结论有所差异。
李柳郑肖然李小雁张思毅
关键词:模拟降雨刈割冠层截留干旱半干旱区
干旱半干旱区灌丛斑块与降水量响应关系的熵模型模拟被引量:2
2015年
灌丛斑块分布格局是灌木在干旱缺水条件下对生存环境的自我调节和适应的具体表现。应用熵理论和Klausmier模型,解释了灌丛斑块水分聚集原理并模拟了不同年降水条件下灌丛斑块的最佳面积比值(即最佳灌丛盖度)。研究结果表明:灌丛斑块生物量与其土壤含水量呈反比例函数关系,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即熵最大状况下),年降水量与灌丛斑块面积比值符合一定的线性关系。研究采用内蒙古草原地区的野外调查数据,获得模型所需参数,进而模拟了不同年降水量条件下灌丛斑块最佳面积比值,研究结果可为半干旱地区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
郑肖然李小雁李柳彭海英张思毅
关键词:降水
基于δD和δ^(18)O的青海湖流域芨芨草水分利用来源变化研究被引量:30
2015年
水分条件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重要的生态因子,为了揭示青海湖流域典型生态系统下芨芨草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及其如何响应水分条件的变化,选择了自然和干旱控制条件下芨芨草植物,通过测定芨芨草植物茎水和各潜在水源(土壤水、地下水及降水)中δD、δ^(18)O组成,并利用直接比较分析法和多源混合模型计算芨芨草植物对土壤水的利用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水分和土壤水中δD、δ^(18)O值表征出较大波动范围,其直接受降水和蒸发作用影响,土壤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明显小于大气水线斜率和截距,表明土壤水中同位素组成经历了强烈的蒸发分馏过程,而芨芨草茎水中δD、δ^(18)O值都集中分布土壤水蒸发线附近,说明芨芨草根系主要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自然条件下芨芨草在生长季初期(6月)利用表层土壤水(0—10cm,45.1%),8—9月份大降水事件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同位素组成,降水入渗深度较深且芨芨草根系对土壤水分吸收的比例相差不大,表明根系在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均能吸水不同深度土壤水。在干旱控制条件下芨芨草在7月初主要利用表层土壤水(0-30cm),随着表层土壤水分的减少,根系吸收深度转向较深土壤层,而灌溉后表层土壤水分明显增加,其吸收深度又转向表层,表明芨芨草根系吸收深度能敏感地响应土壤水分的变化。另外还发现芨芨草在生长季内并未直接利用地下水。
吴华武李小雁蒋志云李静郑肖然郑肖然
关键词:氢氧稳定同位素降水土壤水芨芨草青海湖流域
干旱半干旱区灌丛斑块与降水量响应关系的熵模型模拟研究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短缺,植被稀疏,灌丛常常在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格局。灌丛斑块状分布格局是灌木在干旱缺水条件下对生存环境的自我调节和适应的具体表现。周期性气候干旱和过度放牧是天然草地退化和灌丛入侵的主要原因。斑块状灌丛...
郑肖然
氢同位素在内蒙古小叶锦鸡儿灌丛水分来源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5年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是我国内蒙古草原广泛分布的优势灌木,目前国内外有关小叶锦鸡儿水分利用来源的定量研究较少。该文运用氢稳定同位素法,分析了内蒙古小叶锦鸡儿木质部水和潜在水源(夏季降雨、冬季降雪和土壤水)的氢稳定同位素比率(δD)的季节变化,发现小叶锦鸡儿在遮雨处理和自然状态下δD季节变化差异不明显,分别为–101.36‰±13.02‰和–101.18‰±12.71‰。在遮雨处理条件下,小叶锦鸡儿主要利用0–20 cm土壤层水分,占其所利用水分的73.30%±16.14%;自然状态下,小叶锦鸡儿对0–20、20–60和60–100 cm不同土壤层土壤的水分利用较为均衡,分别为34.66%±7.83%、32.44%±7.42%和32.90%±4.14%。该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灌木与草本的水分竞争可能是小叶锦鸡儿对不同土层水分利用差异的原因。结合两源模型分析了降雨对各土壤层的贡献率,并用Iso Source多源混合模型分析了各土壤层对小叶锦鸡儿用水的贡献率,发现降雨对小叶锦鸡儿的贡献率为42.65%–63.92%。该结果反映了小叶锦鸡儿对夏季降雨和冬季融雪的利用情况。
郑肖然赵国琴李小雁李柳吴华武张思毅张志华
关键词:小叶锦鸡儿植物水分
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穿透雨量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4年
于2012年5—9月观测了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的穿透雨量,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油蒿灌丛的平均穿透雨量占降雨量百分比(Th%)为72.3%,其中有枯枝灌丛的Th%平均为69.3%,较无枯枝灌丛的75.3%低,这可能是油蒿灌丛老化后土壤水分条件变差的原因之一。油蒿灌丛下穿透雨量及其空间分布受到有无枯枝和距主干辐射距离远近的影响,且受到降雨量和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作用明显。
李柳李小雁蒋志云张思毅郑肖然
关键词:穿透雨毛乌素沙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