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
-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门部胆管癌内镜下支架引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位于肝总管、左右肝管的胆管腺上皮来源肿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2/3,是发病率仅次于原发性肝癌之后的第二大肝脏恶性肿瘤性疾病^([1])。与远端胆管癌不同的是,HCCA起病隐匿、多极化侵犯,出现黄疽首发症状的患者中淋巴转移和神经侵犯率高达36.3%和73.9%,因此HCCA手术RO切除率相对较低,5年生存率低于30%,总体预后差^([2])。
- 方东石振旺
-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支架引流
- 肝门部胆管癌内镜下支架引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常见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手术切除率低及总体预后差等临床特点,胆汁引流是当前改善黄疸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内镜逆行性胆汁支架引流(ERBD)是临床上使用广泛的胆汁引流方法,本文就ERBD的优势、支架类型、数量及排列方式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方东石振旺杨晓军
-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支架引流
- 胃癌高发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情况以及癌变风险的差异被引量:12
- 2023年
- 目的分析胃癌高发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人血清幽门螺杆菌(Hp)抗体分型情况以及癌变风险的差异。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68例CAG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清Hp抗体分型(CagA、VacV、Ure),分为Ⅰ型Hp组、Ⅱ型Hp组和阴性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胃黏膜功能[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RG)、胃泌素17(G17)],采用“改良ABC法”进行癌变风险分层,参考“木村-竹本”分类法对萎缩范围分级,根据萎缩部位和程度进行OLGA分期。结果168例CAG病人中Ⅰ型Hp组83例,Ⅱ型Hp组39例,Hp阴性46例;单纯胃窦萎缩病人,I型Hp病人G17低于Ⅱ型和Hp阴性组[3.61(2.57,5.04)pmol/L比5.85(3.91,7.32)pmol/L,6.01(4.55,8.39)pmol/L,P<0.05];胃窦+胃体萎缩病人,I型Hp病人PGⅠ[82.66(61.00,101.28)μg/L比100.27(66.59,124.28)μg/L,98.04(70.22,121.43)μg/L]、PRG[8.55(7.16,11.02)比10.13(8.94,12.31),10.71(9.08,13.16)]低于Ⅱ型和Hp阴性组(P<0.05);三组“改良ABC”癌变风险分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型Hp病人高危层占比最高,达33.74%;三组“木村-竹本”分类法“C型”和“O型”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2%(15/83)比23.07%(9/39),13.04%(6/46),P>0.05];三组OLGA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Hp病人Ⅲ期和Ⅳ期共19例,占比最高(22.89%),但三组间对比显示,I型和Ⅱ型Hp病人间OLGA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I型Hp病人OLGA高危组占比高于Hp阴性病人(P<0.017)。结论胃癌高发地区CAG病人以Ⅰ型Hp感染多见,不同分型Hp感染的CAG病人PG、PGR、G17水平存在差异,Ⅰ型Hp感染的CAG病人癌变风险相对较高。
- 石振旺方东鲍德明王黎明许勤赵敏陈正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和处置策略被引量:9
- 2022年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早期胃癌(EGC)的首选治疗方式,但ESD术后可能发生非治愈性切除(NCR),存在肿瘤残留、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并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NCR的发生主要与病灶的内镜下特征、病理检查结果等有关,也与手术方式及操作技术等密切相关。NCR的处置策略包括追加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手术、再次内镜下干预(如ESD、氩离子凝固术等),以及针对部分特定群体的计划性随访监测等,同时应在术前做好综合评估以降低NCR的发生率。该文对EGC患者行ESD术后发生NCR的危险因素和处置策略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方东石振旺
- 关键词:早期胃癌预后
- 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肌电活动效果的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F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治疗组(曲美布汀,30例)和联合治疗组(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曲美布汀,30例),分别于空腹和餐后检测2组患者的胃电图(EGG),分析胃电图主要参数的变化,同时研究治疗后2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与单一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餐前及餐后正常慢波比例较高(P<0.001),联合治疗组的餐后紊乱系数较低(P<0.001),联合治疗组的餐前及餐后主频率较高(P<0.001),联合治疗组的餐后餐前功率比较高(P<0.001);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评分都降低,且联合治疗组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调节胃动力,改善FD患者的胃肌电活动,促进胃排空,从而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
- 杨琰张芬任乐方东唐文凤陈军石振旺
- 关键词:电刺激疗法曲美布汀胃电描记术
- Survivin、PTEN蛋白和抗Survivin抗体表达对良恶性胃溃疡鉴别的临床意义
- 王志红鲍德明王华张芬赵敏陈正徐石振旺方东
- 该研究检测并分析PTEN、Survivin蛋白在不同性质胃溃疡型胃癌中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清抗Survivin抗体滴度变化,同时随访和分析良性胃溃疡的演变。该研究结果表明:PTEN及Survivin蛋白表达呈现负相关,提示二...
- 关键词:
- 关键词:胃镜
-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扩张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扩张治疗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将94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行扩张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特征、术前临床特征、扩张方法以及扩张后结果等资料并建立数据库,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期内是否再发吻合口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扩张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期间,5例出现吻合口肿瘤复发、2例失访而剔除研究,其余87例患者中再发狭窄51例(再狭窄组),无再发狭窄36例(无再狭窄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位置、扩张方法、首次扩张后吻合口直径、有无出血以及进食时间可能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扩张后再狭窄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位于气管分叉上方、首次扩张后吻合口直径﹤12 mm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扩张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扩张后出血以及术后12 h内进食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扩张后再狭窄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首次扩张治疗应尽量将吻合口直径扩张至12 mm以上,尤其是对于高位吻合口,在不引起大量出血的前提下,应鼓励早期进食。
- 方东石振旺鲍德明王黎明许勤
- 关键词:食管癌吻合口狭窄球囊扩张探条扩张
- 老年结直肠腺瘤患者临床特点及上皮内瘤变危险因素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老年结直肠腺瘤患者临床特点,探讨发生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56例老年(≥60岁)结直肠腺瘤患者人口学资料、生活习惯、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等资料,同时选取80例中青年(<60岁)结肠腺瘤患者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上皮内瘤变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结直肠腺瘤患者中吸烟者、糖尿病基础疾病、腺瘤直径≥1 cm、多发性腺瘤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P<0.05);156例老年患者中无上皮内瘤变者104例,发生上皮内瘤变者5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无上皮内瘤变者和有上皮内瘤变者之间糖尿病史、腺瘤直径、部位、腺瘤数目、腺瘤病理性质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腺瘤直径≥1 cm、左半结肠腺瘤、多发性腺瘤及绒毛状腺瘤是发生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是结直肠腺瘤的高发人群,不同部位、直径、数目和病理性质的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的风险不一,针对左半结肠多发性直径超出1 cm的绒毛状腺瘤应高度警惕,缩短筛查周期、及早采取干预,帮助改善总体预后。
- 方东石振旺鲍德明王黎明许勤
-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