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博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黄石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乳腺
  • 2篇乳腺脓肿
  • 2篇脓肿
  • 2篇微创
  • 1篇蛋白
  • 1篇旋切
  • 1篇旋切系统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术
  • 1篇早期乳腺癌
  • 1篇乳期
  • 1篇乳腺癌
  • 1篇手术
  • 1篇启动子
  • 1篇启动子区甲基...
  • 1篇切开
  • 1篇切开引流
  • 1篇切开引流术
  • 1篇黏蛋白
  • 1篇微创旋切

机构

  • 4篇黄石市中心医...

作者

  • 4篇张博
  • 3篇张书卿
  • 1篇洪亮
  • 1篇张绪亮

传媒

  • 2篇黑龙江医学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哺乳期乳腺脓肿微创引流与开放性切开引流术在哺乳期乳腺脓肿治疗中的对比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哺乳期乳腺脓肿微创引流与开放性切开引流术在哺乳期乳腺脓肿中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01—2015-03间在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微创引流术和开放性切开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瘢痕长度,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术后疼痛、脓液引流不尽、复发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瘢痕长度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感染、术后疼痛及复发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引流术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相对开放性切开引流术,可减轻对患者造成创伤,提高术后美观,降低术后感染、疼痛及复发,具有较高临床应用效果。
张书卿张博
关键词:哺乳期乳腺脓肿微创引流
保乳手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年
目的观察保乳手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普爱院区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0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手术治疗组和保乳手术治疗组,每组50例。常规手术治疗组采取常规手术方案,保乳手术治疗组实施保乳手术方案,比较2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手术时间、拆线时间、平均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2组情感生活质量、社会生活质量、生理健康评分均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保乳手术治疗组手术时间、拆线时间均短于常规手术治疗组,平均出血量少于常规手术治疗组(P<0.01);保乳手术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低于常规手术治疗组的16.00%(χ^2=5.983,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手术方案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博
关键词: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临床疗效
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脓肿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麦默通(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脓肿的可行性。方法选取83例乳腺脓肿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微创组(采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治疗,51例)和传统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3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治愈率及术后1年内复发率。结果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均少于传统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一次性治愈率(98.04%)高于传统组(75.00%),复发率(1.96%)低于传统组(28.1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脓肿,可减少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复发率。
张书卿张博
关键词:乳腺脓肿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可行性
E-钙黏蛋白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膀胱癌关联性的Meta分析
2015年
目的:将既往有关E-钙黏蛋白(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膀胱癌关系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估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膀胱癌的具体关联。方法参照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检索策略在国内外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并纳入文献后,提取文献信息:第一作者、文献发表时间、国家、语种、研究设计、样本量、种族、病理亚型、甲基化检测方法、基因甲基化频率等。采用STATA12.0进行Meta分析,计算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本Meta分析共计纳入10项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检测其中620例膀胱癌组织和341例正常或癌旁组织的CDH1基因甲基化频率,结果发现膀胱癌组织中的甲基化频率明显高于正常或癌旁组织(OR=3.09,95%CI:1.13~8.50,P=0.02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亚洲人群中膀胱癌组织中的甲基化频率明显高于正常或癌旁组织(OR=3.85,95%CI:1.46-10.14,P=0.006),而在欧美人群中未发现此种差异(OR=2.22,95%CI:0.38-12.91,P=0.375);采用MSP方法检测时,膀胱癌组织与癌旁及正常组织间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存在明显差异(P〈0.001),采用Q-MSP方法检测时,两组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无明显差异(P=0.818)。结论 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
张书卿张绪亮张博洪亮
关键词:E-钙黏蛋白甲基化膀胱癌META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