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
欢迎来到南京江宁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雯雅
作品数:
3
被引量:31
H指数:2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刘桂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苏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杨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3篇
医药卫生
主题
1篇
低出生体重
1篇
低出生体重儿
1篇
动脉
1篇
新生儿
1篇
新生儿窒息
1篇
心肌
1篇
心肌炎
1篇
心肌炎患儿
1篇
心脏
1篇
心脏磁共振
1篇
心脏磁共振成...
1篇
早产
1篇
早产儿
1篇
窒息
1篇
妊娠
1篇
妊娠合并
1篇
室间隔
1篇
室间隔缺损
1篇
胎龄
1篇
同工酶
机构
3篇
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3篇
徐雯雅
3篇
刘桂英
2篇
苏瑛
1篇
杨曦
传媒
2篇
中国医药
1篇
中国病案
年份
2篇
2016
1篇
2014
共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87例母妊娠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新生儿评估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母妊娠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新生儿生后健康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十年北京地区某三甲医院87例母亲为妊娠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别将母心功能Ⅲ、Ⅳ级的室间隔缺损产妇的新生儿与母心功能Ⅰ、Ⅱ级的新生儿进行比较;将母亲孕前未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与进行过修补手术产妇的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心功能Ⅲ、Ⅳ级产妇的新生儿窒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高于心功能Ⅰ、Ⅱ级产妇的新生儿,有统计学差异;孕前进行过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产妇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低于孕前未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产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心功能Ⅲ-Ⅳ的产妇新生儿窒息和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较高;孕前接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产妇较未手术产妇,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苏瑛
徐雯雅
刘桂英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
小于胎龄儿
心肌炎患儿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评价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测对心肌炎患儿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有心肌损害症状的患儿50例,均行CMR检查,根据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分为临床诊断心肌炎组(29例)及心肌损害组(21例),分别对2组心肌成像特点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例心肌炎组患儿CMR均可见阳性表现,13例符合CMR诊断心肌炎标准;16例不符合CMR诊断心肌炎标准,其中13例患儿(病程均<1个月)CMR可见T2增强信号,1例(病程>1个月)早期对比增强,2例(1例病程<1个月)延迟对比增强。21例心肌损害组患儿中17例CMR可见阳性表现,4例符合CMR诊断心肌炎标准;17例不符合CMR诊断心肌炎标准,其中9例患儿(7例病程<1个月)CMR可见T2信号增强,4例(2例病程<1个月)延迟对比增强,4例CMR无异常改变。T2信号增强提示心肌存在水肿,符合心肌炎早期改变;早期对比增强提示心肌组织出现毛细血管渗漏或纤维化;延迟对比增强提示心肌坏死或纤维化。心肌炎组CMR阳性率高于心肌损害组[100.0%(29/29)比81.0%(1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符合CMR诊断心肌炎标准的阳性率比较[44.8%(13/29)比19.0%(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炎组cTnI阳性率明显高于心肌损害组[69.0%(20/29)比28.6%(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阳性率比较[41.4%(12/29)比19.0%(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炎组符合CMR诊断心肌炎标准的阳性率与cTnI阳性率和CKM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nI阳性率与CKMB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MR可动态、直观地呈现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判
徐雯雅
刘桂英
苏瑛
杨曦
关键词:
心肌炎
心脏磁共振成像
肌钙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016年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其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有的可以发展成冠状动脉瘤,大多没有临床症状,数年后因猝死或者心肌梗死发现,是小儿成年后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潜在危险因素。目前,国内外先后进行了血液生化指标,信号分子,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以及基因等方面的监测,但对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诊断尚无明确的标准。因此,寻找有效的监测方法,早期预警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已经成为关键问题。本文将目前国内外关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整理总结。
徐雯雅
刘桂英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