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维

作品数:9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肾病
  • 4篇细胞
  • 4篇IGA肾病
  • 3篇肾脏
  • 2篇肾病患者
  • 2篇肾脏组织
  • 2篇IGA肾病患...
  • 2篇病患
  • 1篇单抗
  • 1篇单抗治疗
  • 1篇胆固醇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研究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炎
  • 1篇多发性大动脉...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郑维
  • 5篇吴镝
  • 5篇耿晓东
  • 3篇洪权
  • 2篇范萌
  • 1篇傅博
  • 1篇陈香美
  • 1篇沈定霞
  • 1篇吕杨
  • 1篇张有江
  • 1篇周宇楠

传媒

  • 2篇中华肾病研究...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2016年中...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生物膜包裹间充质干细胞对甘油所致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生物膜(一种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包裹间充质干细胞对甘油所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小鼠肾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8-12周龄,体质量20-25g)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双肾包膜剥离手术+0.9%氯化钠注射液(Sham+NS);AKI模型组,双肾包膜剥离手术+甘油注射(RM);生物膜组,生物膜包裹无肾包膜双肾+甘油注射(RM+BM);生物膜包裹间充质干细胞组,生物膜包裹间充质干细胞包裹无包膜双肾+甘油注射(RM+BM+MSCs)。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态、血肌酐、尿素氮指标变化及肾组织学变化。结果 RM组、RM+BM组与Sham+NS组比较,小鼠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及肉眼血尿,进食进水量明显减少。RM+BM+MSCs组小鼠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及肉眼血尿的状况较RM组和RM+BM组有所缓解。RM组小鼠与Sham+NS组比较,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221.75±24.60)μmol/L vs(20.64±2.68)μmol/L,P〈0.01;(87.31±13.90)mmol/L vs(10.71±1.52)mmol/L,P〈0.01]。RM+BM组小鼠的血肌酐、尿素氮较RM组无统计学差异[(206.68±21.75)μmol/L vs(221.75±24.60)μmol/L,P〉0.05;(87.62±11.23)mmol/L vs(87.31±13.90)mmol/L,P〉0.05]。RM+BM+MSCs组小鼠的血肌酐、尿素氮较RM组和RM+BM组明显改善[(34.30±6.69)μmol/L vs(221.75±24.60)μmol/L、(206.68±21.75)μmol/L,P〈0.01;(12.32±1.57)mmol/L vs(87.31±13.90)mmol/L、(87.62±11.23)mmol/L,P〈0.01]。RM组和RM+BM组肉眼可见肾大,PAS染色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刷状缘消失和部分上皮细胞坏死,伴有肌红蛋白管型形成。RM+BM+MSCs组肾大不明显,肾损伤较RM组和RM+BM组明显减轻,肾小管内管型减少,上皮细胞坏死减轻,可见不连续的刷状缘。结论生物膜包裹间充质干细胞对甘油所致急性肾损伤小鼠肾具有保护作用。
范萌耿晓东郑维洪权吴镝
关键词:生物膜间充质干细胞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败血症伴肝脓肿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3年
类鼻疽们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是类鼻疽的病原菌,陔菌于1912年在缅甸仰光发现,归为假单胞菌属,又称类鼻疽假单胞菌,主要存在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土壤中,人类通过破损的皮肤接触带菌的土壤或水源引起感染,也可通过吸入或食入污染物而导致感染。感染后病情一般较重,病死率高。现报道1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败血症伴肝脓肿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匡慧慧沈定霞郑维张有江
关键词: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文献复习肝脓肿败血症亚热带地区假单胞菌属
IgA肾病患者肾脏组织中差异细胞因子的探索研究
2018年
目的筛选IgA肾病(IgAN)患者肾脏组织中的差异蛋白质-细胞因子,进一步探讨IgAN的发病机制。方法入选年龄18~60岁,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科住院肾活检确诊为IgAN患者10例;泌尿外科行肾癌肾脏切除的患者10例,取癌旁6 cm以外正常肾脏组织作为对照。肾脏组织利用L-493细胞因子抗体芯片进行检测,筛选差异蛋白质,并对差异蛋白质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以IL-33(白介素-33)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验证。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利用T检验对差异蛋白质进行筛选,P<0.05,并且差异蛋白质差异倍数>1.4认为是差异蛋白质。结果 L-493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在20例患者中(IgAN组10例,对照组10例),发现了25种差异蛋白质,GO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蛋白质主要与应激、细胞粘附、蛋白质代谢、信号转导相关。ELISA验证结果显示:IgAN患者肾组织中IL-3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IgAN患者肾脏组织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直接或间接调控着炎症、细胞增殖和凋亡及纤维化过程。IL-33可能与IgAN发病机制有关。
郑维吕杨耿晓东洪权吴镝
关键词:IGA肾病生物标志物
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膜增殖样肾小球病变一例报告被引量:1
2015年
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又名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capillary glomerulonephritis,MCGN),其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增多[1-2]。临床上患者常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伴有持续性低补体血症,故又称为低补体性慢性肾炎[3-5]。我院收治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膜增殖样肾小球病变患者,现报告如下。
郑维耿晓东吴镝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小球病变系膜基质MESANGIAL微血管病炎细胞浸润
大鼠脱细胞肾脏骨架基质成分保留情况的研究
2014年
目的构建大鼠脱细胞肾脏骨架,检测其内部细胞外基质成分的保留情况。方法取12周龄SD大鼠的肾脏,保留血管通路,从动脉依次灌入体积分数1%的十二烷基磺酸钠及体积分数1%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溶液,脱细胞处理后利用HE染色及电镜观测其结构是否完整,是否有细胞残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脱细胞肾脏骨架细胞外基质成分保留是否完整。结果 HE染色显示脱细胞肾脏骨架内有完整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骨架内未见细胞成分残留;电镜结果显示脱细胞肾脏骨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连续完整,系膜基质得以保留;肾脏细胞外基质成分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弹性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出基本完整的肾脏骨架结构。结论向肾脏内灌注十二烷基磺酸钠及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溶液可成功构建出脱细胞的肾脏骨架,骨架内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保留基本完整,无细胞成分残留,重要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也保留完整。
于善栋洪权周宇楠郑维傅博陈香美吴镝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
IgA肾病组织蛋白质组和尿液蛋白质组研究
背景和目的: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30%~40%的IgAN患者在诊断该病后20年内发展成终末期肾病(end st...
郑维
关键词:IGA肾病白细胞介素-33
文献传递
IgA肾病发病机制及相关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7年
IgA肾病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最显著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是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诱发系膜细胞增殖、分泌各种炎性因子及趋化因子介导肾小球炎症损伤。目前IgA肾病的确诊仍依赖于肾穿刺活检。本文综述了IgA肾病发病机制的进展,包括异常糖基化IgA1,针对异常糖基化IgA1的自身抗体的产生,IgA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对由IgA免疫复合物诱导炎症损伤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事件等在近年来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包括了对亚、欧、美洲等不同种族人群IgA肾病患者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进展。此外,也对近年来IgA肾病诊断及预后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行了介绍。
郑维耿晓东吴镝
关键词:IGA肾病免疫学生物标记物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
<正>目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是通过基因工程研制出的抗CD-20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近年国外文献报道使用其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
王述蔷范萌耿晓东郑维宋成成刘纯玲
文献传递
IgA肾病患者肾脏组织中低丰度蛋白质的探索研究
郑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