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辉
-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兵团博士基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士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骨关节损伤恢复训练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关节损伤恢复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骨关节损伤恢复训练装置,包括第一套接组件,第一套接组件的外侧面两端均活动连接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的末端活动连接有第二套接组件,第一套接组件的侧面活动套接有均匀分布的支撑组...
- 邵辉张茜于洪涛
- 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转化的研究
- 2015年
-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 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兔BMSCs,取BMSCs(P3).实验组:含TGF-β1的诱导培养基,对照组:不含TGF-β1诱导培养基,体外培养两周.阿尔新蓝法(Alcian blue)检测培养基内葡糖胺聚糖(GAG)含量.培养第14天,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髓核样细胞Ⅱ型胶原(CollagenⅡ)及聚集蛋白多糖(Aggrecan) mRNA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CollagenⅡ的含量变化.结果 GAG检测结果显示,第7、10、13天实验组GA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Collagen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达量较对照组高.Real-time PCR结果证实:实验组CollagenⅡ和Aggrecan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TGF-β1能明显增加BM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诱导生物活性,促进BMSCs向髓核样细胞定向分化.
- 卞正君孙建华汪银魁邵辉梁相辰黄朝庆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髓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 兔纤维环细胞复合KLD-12多肽纳米纤维凝胶体外三维培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兔纤维环细胞复合KLD-12多肽纳米纤维凝胶体外培养的可能性,寻找修复椎间盘退变的理想种子细胞和支架。方法胰蛋白酶消化法提取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纤维环细胞,培养至第3代,复合于KLD-12多肽制备KLD-12多肽/纤维环细胞凝胶。倒置显微镜观察凝胶内细胞形态变化;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钙黄绿素(Calcein-AM)/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荧光染色观察凝胶内活、死细胞,计算活细胞比率;阿尔新蓝法检测培养基中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Ⅱ型胶原分泌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检测纤维环细胞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Aggrecan)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复合于凝胶中的纤维环细胞呈圆形,少部分在凝胶边缘处贴壁的细胞呈多角形。CCK-8结果显示,细胞增殖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培养14 d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时间点(P<0.05),且各时间点活性均显著高于空白凝胶对照组(P<0.05)。Calcein-AM/PI双荧光染色观察示,培养5、14 d凝胶内细胞活细胞比率分别89.32%±8.58%和97.81%±1.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2,P=0.097)。GAG检测示,细胞中GAG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8 d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培养5、8、11 d时GAG含量显著高于2、14 d时(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细胞中Ⅱ型胶原正常分泌。RT-q PCR检测示,培养5、14 d凝胶内纤维环细胞均可见Ⅱ型胶原和Aggrecan基因表达,14 d时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5 d时(P<0.05)。结论纤维环细胞能够在KLD-12多肽纳米纤维凝胶中正常生长增殖,主要细胞外基质成分可正常表达,细胞生物活性良好。
- 梁相辰孙建华卞正君邵辉黄朝庆李相晨于洋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细胞
- 组织工程材料KLD-12多肽/TGF-β1纳米纤维凝胶复合BMSCs治疗椎间盘退变效果的实验研究
-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材料KLD-12多肽/TGF-β1纳米纤维凝胶复合BMSCs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效果。 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E五组,其中A、B、C、D四组兔行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法...
- 邵辉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椎间盘退变组织工程材料
- 文献传递
- 腓动脉穿支矩形推进皮瓣修复跟腱区软组织缺损10例
- 2022年
- 目的探讨以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的矩形推进皮瓣在修复跟腱区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2月,共收治跟腱区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5.5 cm~4.5 cm×6.0 cm;应用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矩形推进皮瓣进行创面修复,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 10例跟腱区软组织缺损创面均完全成活,经过6~12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满意,皮瓣颜色、质地、厚度和跟腱区皮肤一致,供区皮肤仅遗留线形瘢痕,足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活动度评分96~98分,10例均为优。结论以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的矩形推进皮瓣在修复跟腱区软组织缺损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同时修复后的皮瓣颜色、质地、厚度方面较其他术式更接近跟腱区皮肤,适合推广应用。
- 肖军邱忠鹏邵辉戴毅王思博李刚杜新辉
- 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皮瓣跟腱
- 胫骨横向骨搬移对糖尿病足患者血清VEGF、Ang-2、CD34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TT)对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CD34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骨科中心收治的行TTT手术治疗的Wagner 3、4期糖尿病足患者28例,分别于术前第1天,术后第1、7、14、21、28、35天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Ang-2、CD34水平,观察术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第1天,术后第1、7天患者血清中VEGF、Ang-2、CD34水平较低,术后第14天上述指标均升高,术后第21、28、35天各因子血清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T可以使糖尿病足患者血清VEGF、Ang-2水平升高,促使微血管再生,治疗糖尿病足效果良好。
- 李琪于洪涛邵辉康治林
- 关键词:血管生成素
- 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被引量:4
- 2015年
- 为探讨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采用选取10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8只,雌雄不限,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和手术组。正常组不做处理,手术组术前于麻醉下行X线片,术中暴露椎间盘(L3-4、L4-5、L5-6),16G针纤维环穿刺抽吸髓核,术后4、8周X线片检查后收集椎间盘标本,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染色观察椎间盘退变。结果显示,X线片显示正常组椎间隙无明显改变,手术组4周、8周椎间隙狭窄,椎体前缘终板处变尖、毛糙,终板钙化,骨赘形成。手术组与正常组%DHI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染色:正常组椎间盘结构完整,髓核与纤维环界限明显,排列整齐;术后4周髓核细胞明显减少,髓核与纤维环组织界限欠清晰,纤维环层状排列不整齐,术后8周髓核被纤维软骨组织替代,蛋白多糖含量明显减少。由此可知,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法成功的建立了兔椎间盘退变模型。
- 邵辉卞正君孙建华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 肱骨髁间骨折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疗效对比研究
- 2017年
- 目的对比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2种方式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就诊时间从1~66编号,奇数号为对照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方案进行治疗,偶数号为观察组,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术后随访1、3、6、12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术后各时间点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方案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 彭方亮陈凯陈磊李刚于洪涛邵辉杨智
-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尺骨鹰嘴截骨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