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昌成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信宜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病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闭塞
  • 1篇动脉硬化闭塞...
  • 1篇毒性
  • 1篇多层CT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一氧化碳
  • 1篇一氧化碳中毒
  • 1篇一氧化碳中毒...
  • 1篇一氧化碳中毒...
  • 1篇影像
  • 1篇诊断价值研究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 1篇中毒
  • 1篇中毒性
  • 1篇中毒性脑病

机构

  • 9篇信宜市人民医...
  • 1篇茂名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李昌成
  • 4篇王博生
  • 2篇李华南
  • 2篇黎喜
  • 1篇谢增海
  • 1篇罗龙飞
  • 1篇成艺
  • 1篇罗慧

传媒

  • 4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影像技术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CT和MRI诊断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CT和MRI诊断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将2015年1月~2017年4月在信宜市人民医院就诊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其中2015年1月-4月收治83例,2015年12月-2016年4月收治77例,2016年11月-2017年4月收治92例,共252例。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明确CT和MRI对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2例CO中毒患者,经临床资料及CT、MR影像学资料明确42(16.67%)例为CO中毒性脑病,42(100%)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皮层下白质水肿和肿胀,CT及MRI检出CO中毒性脑病的检出率为100.00%,无对比差异;但MRI检查在中毒后12h内、12~24h内的中毒性脑病检出率优于CT,而且MRI检查病灶更加明确、更有特征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CO中毒性脑病的早期检出率显著高于CT,MRI检查病灶更加明确、更有特征性,能在早期为治疗提供高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陆萌李昌成王博生刘永保
关键词:CTMRI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
多排螺旋CT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结直肠癌患者82例,均于术前行16排螺旋CT全腹平扫及增强扫描,均行手术治疗并有完整术后病理结果。参照结直肠癌的病理TNM分期标准,比较术前CT-TNM分期的准确性。结果:82例结直肠癌均被多排螺旋CT检出,对结直肠癌术前T、N、M分期总准确率分别为85.4%(70/82)、70.7%(58/82)、97.5%(80/82),其中T、M分期总准确率较高,N分期偏低。结论:多排螺旋CT能较为准确对结直肠癌做出术前分期诊断,尤其对术前评估T、M分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但在评估N分期方面还有待提高。
李昌成陆萌成艺罗慧
关键词:结直肠癌多排螺旋CT术前分期
尘肺并肺结核的高分辨CT表现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究尘肺并肺结核的高分辨CT(HRCT)表现特点,为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信宜市人民医院及信宜市慢性病防治医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呼吸内科、感染科收治的尘肺并肺结核患者118例,均进行高分辨CT扫描,比较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 118例尘肺并肺结核患者HRCT表现特点分为2种类型:(1)分离型18例:患者尘肺病变和结核病变两者保持各自病变特征,尘肺病变表现:弥漫性肺结节、胸膜下区纤维化、上肺野近对称性融合性纤维团块,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膜肥厚钙化;结核病变以浸润型为主,表现为小片状或团块状渗出、干酪坏死、空洞及支气管播散灶。(2)结合型100例:患者尘肺病变和结核病变紧密结合,失去各自的病变特征,在尘肺病变基础上,形态更复杂,表现为不规则结节、不对称性团块或球形病灶、大而不规则的厚壁空洞、干酪性肺炎、肺不张、肺毁损、胸膜增厚更明显等。结论尘肺并肺结核HR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陆萌李昌成杨继东王博生刘永保
关键词:尘肺结核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64排CT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64排CT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6例,先进行64排CT扫描(CTA),后再进行数字减影检查(DSA),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的准确性和血管病变检查情况。结果:CTA对下肢血管病变准确范围、部位等显示清晰。其检测的敏感性显著高于DSA,P<0.05。且前者特异性、准确性均优于后者。DSA发现狭窄或闭塞血管76段,CTA发现狭窄或闭塞血管84段,其中包括31例轻度狭窄,25例中度狭窄,16例重度狭窄,12例完全闭塞(有侧枝循环血管形成)。结论:CTA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有效地检测诊断,与DSA相比较,能提高检测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立超李昌成刘永保
关键词:64排CT数字减影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胃肠道螺旋CT三维成像方法与临床应用评价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螺旋CT三维成像的方法和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胃肠道疾病患者的胃肠道螺旋CT检查的结果,对检查结果进行螺旋扫描,站后处理,CT域值设定和图像切割,由此得到胃肠道的仿真内窥镜、模拟管腔、气体铸型以及立体剖面等方面的三维图像,与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病理资料相对比较完整的患者210例,得到的三维图像比较好地表明了胃肠道的解剖关系和对病灶的定位,其结果对大肠癌及胃癌的大体分型准确率高达94.3%和95.1%。对于息肉检出率:直径>6 mm的为100.0%;≤5 mm为66.7%。结论采用多种螺旋CT及三维成像方法,在表明胃肠道解剖和病变部位、肿瘤大体分型、息肉诊断等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李华南黎喜谢增海李昌成
关键词:胃肠道疾病图像处理
CTA、MRA、DS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应用CTA、MRA、DS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信宜市人民医院及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临床综合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临床资料完整,纳入时间2014年1月-2017年6月。纳入对象均接受CTA、MRA、DSA诊断,观察与记录及比较三种诊断方法在微小动脉瘤、小动脉瘤、一般动脉瘤、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上的差异。结果:DSA诊断结果不论在微小动脉瘤,还是小动脉瘤、一般动脉瘤、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上诊断符合率高达100%。CTA诊断结果与DSA接近,在微小动脉瘤上、小动脉瘤、一般动脉瘤、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上诊断符合率均较高,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诊断一般动脉瘤,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符合率高达100%,而在微小动脉瘤与小动脉瘤上诊断符合率较低。CTA与MRA两种诊断方式在微小动脉瘤、小动脉瘤诊断符合率差异明显。结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采取CTA、MRA、DSA诊断各有优劣,熟悉以上常用影像技术特点,有助于指导临床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法。
李昌成陆萌梁汉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AMRADSA
X线平片和CT影像对脊柱爆裂型骨折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影像在临床上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应用,并对比分析两者影像学诊断上的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83例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确诊的脊柱爆裂型骨折的病人,对其CT平扫(加三维重建)和X线平片进行资料和相关影像学的回顾性分析,对比其诊断正确率的差别和其他诊断内容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确诊的脊柱爆裂型骨折病人83例,其中单纯依赖CT诊断出79例,单纯依赖X线诊断出65例,两者对比X2=10.270,P=0.00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横突或棘突骨折、小关节脱位、椎体直径宽、椎管狭窄、椎弓间距加宽等方面对CT和X线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进行t检验,t=-2.421 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CT整体优于X线,尤其在横突或棘突骨折、小关节脱位、椎体直径宽、椎管狭窄、椎弓间距加宽等方面优于X线。但X线方便、快速、经济,且对脊柱爆裂型骨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因此临床上应首选X线,对X线诊断不清的病例应常规行CT平扫,综合X线和CT诊断将明显提高确诊率。
李华南黎喜李昌成罗龙飞
关键词:脊柱爆裂型骨折X线
泪囊造影CT在泪道阻塞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多层CT泪囊造影(CT-DCC)及重建技术在泪道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7月因溢泪入院的39例(78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多层CT-DCC检查及三维重建后处理,观察患者泪道、阻塞平面,各层面泪囊近似面积,泪管骨性及周围结构。结果本组39例(78眼)患者中,53只眼有泪道阻塞(67.95%),其中4只眼(7.5%)泪总管阻塞,43只眼(81.1%)鼻泪管阻塞,6只眼(11.3%)泪小管阻塞。鼻泪管阻塞中,其中37只眼(86.05%)为慢性泪囊炎,1只眼(2.33%)为复发性泪囊炎,4只眼(9.30%)为泪囊囊肿;多层CT造影矢状位图像上,鼻泪管上段阻塞18只眼(41.86%),中段阻塞17只眼(39.53%),下段阻塞8只眼(18.60%)。37只眼慢性泪囊炎泪囊近似面积在各不同层面均明显高于正常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CT-DCC检查结合三维重组技术能很好地显示泪道阻塞部位、范围及周围组织结构,对临床明确泪道梗阻病变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陆萌李昌成王博生刘永保
关键词:泪道阻塞
妊高征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CT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并探讨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妊高征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3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接收的60例疑似妊高征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分析诊断结果,以临床确诊结果作为参照,计算CT对妊高征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析HRCT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之间的一致性。针对确诊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跟踪随访,定时进行颅脑CT复查,观察其病情变化情况。结果:以临床确诊结果作为参照,CT对妊高征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4.12%、96.15%、95.00%,与临床确诊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跟踪随访发现,对症治疗1周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患者的CT图像可见病灶明显吸收,治疗2周后基本完全吸收。结论:CT对妊高征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可以及时准确检出,而且可以随诊复查,了解疗效及预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陆萌李昌成王博生刘永保
关键词:妊高征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