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昌
- 作品数:74 被引量:1,339H指数:16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特色被引量:1
- 2009年
-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经济强国,其发达的职业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独具特色,这与其先进的职教课程文化理念密切相关。分析研究其职教文化特色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苏雪梅张立昌
-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
- 论教育的人格分等及公平矫正被引量:1
- 2016年
- 教育的人格分等,承袭了等级教育意识,迎合了教育功利主义,造成了现实的教育不公平。矫正教育人格分等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制度层面,复归制度正义;在教育管理层面,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在教学管理层面,合理配置学校内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层面,立足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 许双成张立昌
- 关键词:教育公平
- 教学规律研究:必要性及研究逻辑被引量:16
- 2010年
- 近年来,以对基础主义的颠覆为哲学基础的教学论研究,毅然走上了"去科学化"的道路。这种研究取向否认教学规律的存在、放弃对教学规律的追求。教学理论是由相互联系的教学价值规范、教学科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技术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教学规律的知识是教学科学理论的核心构成,探讨教学规律问题,对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的改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规律是统计性规律,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层次性等特点。教学规律研究的逻辑主要是一种假设检验的过程。
- 南纪稳张立昌
- 关键词:教学规律研究逻辑基础主义反基础主义
- 我国少数民族的科举教育观探析
- 2015年
- 在我国科举教育历史背景下,辽、金、元、清四个少数民族政权在深受汉民族文化影响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对科举教育的独特认识,在对科举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多元文化之发展,值得后世思考和借鉴。
- 曹二磊张立昌
- 关键词:少数民族科举教育观
- 中小学校落实“双减”的现实困境及脱困路径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中小学校“双减”实践困境的现状分析,探讨“双减”政策实施中学校所面临的执行难、政策宣传有偏差、执行方向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了问题的本质及其根源,建议学校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政策理解,注重政策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以实现“双减”政策落地和育人质量的提升,为广大中小学校实施“双减”提供参考和借鉴。
- 何勇刚张立昌
- 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启示被引量:6
- 2015年
-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重视不同阶段教师教育质量之提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共识。澳大利亚在重视职前教师培养的同时,还非比寻常地对职前教师的课程体系设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经过不断修订和日益完善,其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不仅体现了职业准备的根本性质,也规定了其职前教师教育改革之方向与内容,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方面无不体现了提升教育者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多样化发展之根本特点,已然引起了各国之关注,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
- 曹二磊张立昌
- 关键词:职前教师课程
-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标——基于中、美课程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1
- 2005年
- 参照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新课程实施的现实,本文提出学校文化重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分别从学校文化的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提出了重建的目标:在精神层面上,首先要使全校教师具有对使命和抱负的共同承担,有明确的方向感、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专业自主意识;其次,倡导和建设宽容、信任和坦诚与相互学习的氛围。在制度层面上,从传统的科层架构模式走向同事共享权力构架模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等。
- 张立昌
-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校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 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权力问题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权力现状透视,对教师课程参与过程中出现的权力缺失、虚无、落空等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通过对教师与课程应然关系的解析,提出了要实现教师课程权力的根本转型,不仅要求教师在课程理念、课程角色、课程领导力等方面作出艰苦的调整,更需要教育决策部门对现有课程管理体制的自觉调整,以使被剥夺了的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和课程领导权力有发挥和发展的空间。
- 曹二磊张立昌
- 关键词:教师课程权力
- 核心素养的价值、问题与实践向度被引量:3
- 2017年
- 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全球化教育背景下对人格的深度探寻,已成为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支点,并形成了改革的新动力。有关核心素养的讨论还在继续,并形成理论上的价值合理性,进而意欲在实践上获得行动合理性。讨论的正当性在于如何辩证地看待其价值与问题共存。核心素养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树立教育性人格品质培育的目标,适应教育全球化的要求,实现个体创造性与教学综合化的内在需要。问题是两个基本的矛盾:来源矛盾和实践矛盾。来源矛盾是'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主要包括核心素养内涵的合理性与社会性建构的对立,根本在于事实描述与价值规范的矛盾。实践矛盾是理论同质化和实施操作异质化的矛盾,表现为原则的统一性与将其渗透到具体学科教学和教学环节时的碎片化。解决问题的基本向度是:对于'人'的研究要从认识论转换到存在论,即人是发展的状态,需要合理地区分为不同发展阶段与连贯发展相统一;建设本民族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形上与形下的张力中确定其基本内涵;核心素养的教学操作应停留于教学设计层面与学科化之前,基本策略呈现去学科性,如统整课程、教学行动化和面向主题式教学等。
- 张生虎张立昌
- 教学卓越的德性之维:基于“共在”的关系透视被引量:8
- 2018年
- 教学卓越不仅仅需要从教学效果的维度进行评价,更需要从德性的维度进行理解。从根本而言,教学卓越是人的卓越,是人的内在善的实现,需要以"共在"的教学生活为前提。"共在"表征了师生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的存在状态,指向教化的实现。由于教学理解的知性化,远离了对"共在"的追求,出现了教学平庸的症候。具体而言,教学平庸表现为教学观念的"个人主义"、教学内容的"知识崇拜"、教学方式的"控制取向"。实现教学卓越需要通过提升教师教学理解的伦理性、培育共同体的教研组织、倡导生成性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 张金运张立昌
- 关键词:教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