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俊
- 作品数:14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青海民族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西宁市流动人口调研报告被引量:3
- 2006年
- 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正式启动以来,西宁市的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其中一部分为省内从农牧区向西宁市流动,还有一部分则来自于全国各地,成为西宁市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马戎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民委重大课题联合项目“西部开发中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组成了青海省西宁市流动人口调研子课题组,于2005年9月~10月对西宁市四个老城区的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初步的分析。
- 马成俊
- 关键词:流动人口问卷调查
- 骆驼泉与撒拉族被引量:1
- 2006年
- 骆驼泉.让我梦牵魂绕的骆驼泉,每每回到家乡,我都要去骆驼泉边用双手掬满清冽的泉水,将那甘露般的泉水喝个够,然后给我的朋友们讲述那段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民族迁徙史……
- 马成俊
- 关键词:撒拉族泉水
- 循化汉族社会文化的建构:从河源神庙到积石宫
- 2009年
- 循化汉族在历史上以多种途径定居下来以后,便开始修建河源神庙、禹王庙、文庙、城隍庙等庙宇,并在每年派遣大臣或由地方官主持对上述庙宇中各路神仙的祭祀活动,以强化汉族的族群意识,同时以此来濡化周边的少数民族。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汉族精英根据历史记忆修建了"积石宫",藏族精英重建了"河源庙",而这两座庙宇尽管没能恢复当初的文化意义,却在重构族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着它潜在的价值。
- 马成俊
- 关键词:族群意识文化重构
- 1781年教争:地方社会与国家权力被引量:4
- 2009年
- 1781年以后,根据清政府"善后处理"的情况来看,撒拉族失去了元明时期在朝廷当中的辉煌历史,朝廷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社会的监管,代之而起的是受到了清政府更加严厉的控制。更为严重的是,在国家权力的强势压迫下,撒拉族的传统社会结构被迫重组。总之,这些打击与旨在同化的政策,并没有真正缓解撒拉族与朝廷之间的仇恨,反而激起了撒拉族的斗争勇气,在此后的多次起义都证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的道理。
- 马成俊
- 关键词:撒拉族
- 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论撒拉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被引量:8
- 2006年
-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一些历史上长期被边缘化的小族群和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最容易被涵化。这些民族的物质文化越来越趋同于相邻民族或处于强势地位的民族文化,而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则随着老人的去世而成为遥远的记忆并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抢救和保护这些文化,强化地方性知识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价值,使人类文化继续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能够做到“美美与共”是十分必要的。
- 马成俊
- 关键词:撒拉族文化遗产历史记忆
- 试论青海伊斯兰教文化圈被引量:2
- 1992年
- 引言 所谓文化圈,是指由一定的生物性成份、地区环境成份、民族文化成份、历史沿革成份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空间,是特定历史、地区、文化当中许多个人对文化实践的总和。 青海是一所文化的富矿区,在这里,先后汇聚并形成了好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先是古羌文化,后来出现了藏族草原游牧文化,汉代以后中原汉族文化涌入,魏晋以后塞北东胡文化移入,尔后,佛教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传播,阿拉伯。
- 马成俊
- 关键词:真主《古兰经》清真寺伊斯兰文化阿訇
- 文化多样,美美与共——“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07年
- 通过“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广州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十大人类学研究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前瞻,不仅为2008年世界民族学与人类学大会作了良好准备,而且对相关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马成俊
-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
- 与时俱进,繁荣社会科学研究
- 2003年
- 为了配合对十六大报告的学习、宣传工作,本刊编辑部组织院内部分专家学者就十六大报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 马成俊郭华穆殿春马维胜王佐龙
- 关键词:十六大报告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文明
- 百年诉讼:村落水利资源的竞争与权力——对家藏村落文书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之一被引量:2
- 2009年
- 历史人类学在注重文献、碑记资料的同时,特别强调田野调查,以增加学术的“现场感”,把注意力转向传统历史学的“宏大叙事”所遗漏和忽视的基层社会与地方社会,尤其关注那些被认为是“没有历史的人民’’和无文字社会的历史研究。本文对自己在田野中发现的循化县清水乡两个村落之间水利纠纷事件进行探讨,借以解释地方社会的组织结构、权力结构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 马成俊
- 关键词:诉讼水利权力历史人类学
- 守望远逝的精神家园——对黄河上游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被引量:11
- 2007年
- 黄河上游各民族的口头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它不但是黄河上游各民族长期融汇交流过程中提炼升华而成的思想文化的结晶,而且是各民族创造和生产新文化的动力和源泉.文章对黄河上游东乡族、保安族、土族、撒拉族、裕固族五个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和生存状况进行了梳理分类和调查分析,并提出在抢救和保护工作中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意见.
- 马成俊鄂崇荣毕艳君
- 关键词:小民族非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