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
- 作品数:39 被引量:162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神经梅毒强化驱梅治疗疗效预测因素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强化驱梅治疗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HIV阴性实验室确诊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临床分型、既往驱梅治疗史、强化驱梅前血清梅毒快速血清反应试验(serum-RPR)滴度、脑脊液白细胞(CSF-WBC)计数、脑脊液蛋白(CSF-PRO)水平、脑脊液RPR(CSF-RPR)滴度等对驱梅治疗后6-12个月血清RPR滴度正常化的影响。结果入选的6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7.52±11.29)岁,男:女=3.19: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驱梅前serum-RPR滴度、CSF-WBC计数与驱梅治疗后6-12个月serum-RPR滴度正常化呈正相关(P均〈0.05;OR=2.449,95%CI:1.390-4.312;OR=1.017,95%CI:1.000-1.034),而驱梅前CSF-RPR滴度与驱梅治疗后6-12个月血清RPR滴度正常化呈负相关(P均〈0.05,OR=0.510,95%CI:0.294-0.887)。在单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中,强化驱梅前serum-RPR滴度和CSF-WBC计数是驱梅治疗后6-12个月serumRPR滴度正常化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OR=1.653,95%CI:1.157-2.361;OR=1.016,95%CI:1.000-1.032)。结论强化驱梅前serum-RPR滴度水平及CSF-WBC计数对强化驱梅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脑脊液RPR滴度,是强化驱梅治疗效果较差的预测因素。宿主的免疫状态对神经梅毒的疗效和转归可能有重要作用。
- 陈勇张玲詹永婧段毓姣徐艳利蒋荣猛李兴旺
- 关键词:神经梅毒LOGISTIC回归分析
- 117例神经梅毒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神经梅毒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在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17例不同类型神经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共收集117例成人神经梅毒病例,其中无症状型神经梅毒47例(40.2%),间质型神经梅毒19例(16.2%),实质型神经梅毒51例(43.6%)。实质型患者的平均年龄(50.12±10.35岁)明显高于无症状型患者(43.66±14.12岁)(t=2.564,P=0.012),且实质型患者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实质型患者脑脊液蛋白平均浓度为(67.14±30.57mg/dL),明显高于无症状型患者的(44.97±37.99mg/dL)(t=3.117,P=0.002);实质型患者的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率为91.8%(45/49)(2例未在本院检查),明显高于无症状型的53.2%(25/47)和间质型的68.4%(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42,P=0.000;χ2=5.985,P=0.023)。无症状型中颅脑MRI或CT检查呈阴性者占80.0%,间质型中表现为脑缺血、脑梗死样改变者占50.0%,阴性者占41.7%,而实质型中表现为脑萎缩者占56.8%、脑缺血及梗死样改变占37.8%;间质型和实质型神经梅毒的误诊率达41.4%,其中以误诊为精神障碍者为主。结论实质型神经梅毒仍以中老年男性为主,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等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异常率较高。对神经梅毒的高危人群行血清学筛查,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神经梅毒的分型管理对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可能有积极意义。
- 陈勇顾红岩张玲王凌航李兴旺
- 关键词:神经梅毒无症状型
- 张家口市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 2018年
- 目的 分析张家口市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提出建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张家口市2009年7月—2013年5月间的境外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7月—2013年5月,共确诊输入性甲型HINl流感病例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2.5±12.2岁。病例来自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等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美洲者最多,占26.67%(4/15)。入境交通工具以飞机为主13例(86.66%)。有11个病例(73.33%)在口岸被发现,另外4个病例为自行就诊时发现。80.00%(12/15)的病例发病前7d内到过疫区。临床表现以发热(≥37.3℃)(93.33%)、咳嗽(60.0%)为主,另有6.67%的病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结论 张家口市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以散发为主,临床症状较轻,病例中超过半数由口岸卫生检疫发现。
- 刘彩霞罗肖宇陈勇陈潮生
- 关键词:流感H1N1亚型输入性
- 血府逐瘀胶囊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病理学改变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胶囊预处理对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3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缺血再灌注)组、复方丹参片组、血府逐瘀胶囊A组、血府逐瘀胶囊B组6组,每组23只。采用文献报道的线栓法对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MCAO),于缺血2h后再灌注12h、24h、72h。观察血府逐瘀胶囊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采用TUNEL凋亡法检测分析脑缺血半暗带和梗死灶中心区凋亡阳性细胞的数目。结果血府逐瘀胶囊预处理可缓解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行为改变,不同程度的降低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P<0.05)、并可减小脑梗死面积(P<0.05)以及减轻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血府逐瘀胶囊各组大鼠梗死灶面积减小,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阳性数目减少,而梗死灶中心凋亡细胞阳性数目增多。结论血府逐瘀胶囊预处理可能通过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而促进脑损伤修复及重塑,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 杨仲红任峻青陈勇
- 关键词:血府逐瘀胶囊预处理凋亡缺血再灌注
- 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 任玉芳陈勇项峰陈艳梅胡晓燕刘晓明汤建华李方江张斌
- 课题以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血小板集聚率、P 选择素及改善微循环方面的影响,以阐明其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微循环和防止微血栓形成的作用机...
- 关键词:
- 关键词:丹参多酚酸盐心绞痛血小板功能
-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IPFI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50例未合并IPFI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IPF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IPFI大部分来自医院感染,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血清学G试验和GM试验阳性率分别为66.7%和38.5%。多数患者CT表现以支气管肺炎样阴影为主。全部患者共分离25株真菌,以酵母菌属为主(68.0%),其中白假丝酵母菌最多见。观察组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实施侵入性操作的比例、国际标准化比值、住院天数和血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实施侵入性操作均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IPF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IPFI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发生与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实施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有关。
- 袁晓霞陈勇高淑林常彩芳
- 关键词: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肝硬化失代偿期
- 血液相关指标在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分析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水平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CAP患者98例,按照患者入院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79例、死亡组19例,分离鉴定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入院72 h为观察点,检测患者PA、sICAM-1、ESR水平以及肺炎严重度指数(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98例CAP患者中,分离病原菌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株占26.70%、革兰阳性菌27株占48.21%、真菌3株占5.36%,支原体11株占19.64%。死亡组患者sICAM-1、ESR以及PAS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PA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sICAM-1、ESR均与PSI呈正相关关系(P<0.05),PA与PSI呈负相关关系(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患者不良预测价值,PA、sICAM-1、ESR以及PSI对患者死亡预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0.885、0.806、0.834,各指标联合运用与患者不良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953。结论PA、sICAM-1、ESR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预后具有着较高预测价值,且三者联合运用其预测价值更高。
- 陈勇陈宇张娜常彩芳张志华
- 关键词:前白蛋白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红细胞沉降率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评估
- HIV/HCV混合感染者的细胞凋亡机制
- 2014年
- 艾滋病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混合感染相当常见,两者混合感染后,疾病的进程、预后及治疗较单纯感染者均发生显著改变。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致力于混合感染者的发病机制,其中,细胞凋亡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文章就HIV、HCV单纯感染者和HIV/HCV混合感染者的肝细胞、免疫细胞的凋亡机制进行综述。
- 詹永婧陈勇张玲杨思园李兴旺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凋亡
-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合并细菌/真菌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2023年
- 目的建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合并细菌/真菌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11日间在我院确诊为危重型COVID-19的1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22年12月1—28日间收治的127例患者作为建模组,2022年12月29日—2023年1月11日收治的59例作为验证组。根据是否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将研究对象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记录研究对象获得标本培养阳性结果前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种数、意识障碍情况、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细菌/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列线图模型,Hosmer-Lemeshouw检验结果显示建模组P=0.459,验证组P=0.982,拟合度较好。ROC曲线显示此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建模组和验证组列线图模型预测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细菌/真菌感染的AUC分别为0.941(95%CI:0.899~0.983)、0.843(95%CI:0.728~0.959),决策曲线结果显示此列线图预测模型价值较高。结论基于危重型COVID-19患者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能为医护人员早期识别管理危重型COVID-19发生细菌/真菌感染高风险患者提供参考。
- 高晶陈勇王鹏飞谢晓娟王娜
- 关键词:危重型细菌感染真菌感染
-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实验诊断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7年
-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且可致命的并发症,住院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延迟诊断和未能及时采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可明显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因此,合理使用腹水分析,血清腹水检测以及腹水病原学检测等技术对实现该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实验室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 陈勇张娜范敬静韩永平蒋荣猛
- 关键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