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锋
-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CTRP3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骨折风险的关系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3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OP)患者血清中表达及其与骨折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T2DM合并OP患者174例作为T2DM合并OP组,根据患者在随访期间是否出现新发骨折将其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选取同期单纯老年T2DM患者50例作为T2DM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老年人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血清CTRP3表达。分析各组间血清CTRP3表达差异、老年T2DM合并OP患者血清CTRP3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及血清CTRP3对老年T2DM合并OP患者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T2DM合并OP组、T2DM组、对照组血清CTRP3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高于无骨折组,血清CTRP3水平显著低于无骨折组(P<0.05);老年T2DM合并OP患者血清CTRP3与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BG)、HOMA-IR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CTRP3对老年T2DM合并OP患者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0.807~0.917),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68.57%、94.24%、0.628。结论CTRP3在老年T2DM合并OP患者血清中表达下调,且其表达水平与骨折风险密切相关。
- 谭波胡豇卢冰唐孝明袁加斌魏丹廖锋朱宗东刘攀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
- 骶骨脊索瘤的治疗现状与进展被引量:4
- 2014年
- 脊索瘤起源于胚胎脊索残迹,发病率约为0.08/10万,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1%-4%;好发于骶尾部,也是骶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骶骨脊索瘤多见于50~70岁男性,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罕见,男女比例约为3:1。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0%~87.8%、28%~70.0%(表1)。男性、低龄、瘤体较小且位于骶骨远端及早期接受治疗者预后较好。
- 廖锋牛晓辉
- 关键词:骶骨脊索瘤原发恶性骨肿瘤青少年患者发病率骶尾部
- 单中心足部骨肿瘤258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究足部骨肿瘤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1957年8月至2014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诊治的258例足部骨肿瘤患者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病理诊断、发病部位及影像特点。结果男174例,女84例,年龄7-76岁,平均27.9岁。病变多位于跟骨、趾骨、距骨、跖骨,少见于足舟骨、楔骨和骰骨。恶性骨肿瘤38例,包括软骨肉瘤13例、骨肉瘤8例、Ewing肉瘤6例、转移性肿瘤5例;中间型肿瘤81例,包括软骨母细胞瘤36例、骨巨细胞瘤29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0例、软骨粘液样纤维瘤3例;良性肿瘤139例,包括内生软骨瘤37例、甲下外生性骨疣27例、单纯性骨囊肿26例、骨软骨瘤19例、骨样骨瘤12例、骨脂肪瘤10例。结论足部骨肿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多为良性或中间型。
- 廖锋徐海荣牛晓辉
- 关键词:骨肿瘤软骨母细胞瘤外生骨疣内生软骨瘤病流行病学
- 机器人辅助经皮掌侧入路全螺纹空心钉治疗新鲜稳定舟骨骨折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经皮掌侧入路全螺纹空心钉治疗新鲜稳定舟骨骨折的优势与不足。方法回顾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经皮掌侧入路全螺纹空心钉治疗的新鲜稳定舟骨骨折1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0~50岁,平均30岁。记录手术时间,收集术中规划以及影像学资料,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复查X线片以及CT判断手术精准度,术后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腕关节Mayo评分。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45 min(包含患者体位的摆放以及机器人设备连接准备)。术中透视平均次数为8次,最少为6次,最多为12次。术中规划路线与透视结果以及术后CT均证实空心钉位于舟骨中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4分,优11例,良1例。结论机器人辅助经皮掌侧入路全螺纹空心钉治疗新鲜稳定舟骨骨折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以及手术医生的辐射暴露。
- 肖成伟朱宗东魏丹胡豇唐孝明袁加斌廖锋谭波王跃
- 关键词:舟骨骨折掌侧入路空心钉骨科机器人
- 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H_(2)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硫化氢(H_(2)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骨质疏松症患者128例作为骨质疏松组,另选取腰背部疼痛但排除骨质疏松的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L_(1-4))和双侧股骨颈骨密度,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筛查骨质疏松风险。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血清H_(2)S、碱性磷酸酶(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血磷、血钙、血清骨钙素、甲状旁腺素(iPTH)、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P1C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等骨代谢标志物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H_(2)S与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骨质疏松组患者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OSTA指数和血清H_(2)S浓度下降,血清ALP、BALP、骨钙素、P1NP、P1CP、iPTH水平下降,β-CTX水平升高(P<0.05)。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H_(2)S与ALP、BALP、血清骨钙素、P1NP、P1CP、iPTH呈正相关,与β-CTX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H_(2)S水平出现明显下降,检测H_(2)S有助于评估患者骨代谢水平。
- 谭波胡豇卢冰袁加斌魏丹朱宗东廖锋唐孝明
- 关键词:骨质疏松硫化氢骨代谢骨密度
- 骨自溶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六例分析
- 2018年
- 目的探讨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自溶症患者的相关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前就诊于我院的骨自溶症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共纳入6例,男女比例为4∶2。中位发病年龄为23.5(14~33)岁。发病部位:肩胛带周围3例、骨盆周围3例。4例因局部疼痛就诊、另2例则在外伤后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病灶。影像学表现均为进行性的局部骨组织溶解消失,病灶与正常骨边界清晰,不伴软组织肿块。镜下可见丰富的薄壁脉管样结构,缺乏细胞异型性。2例未接受任何治疗,其中1例失访,另1例随访3年,疾病不断进展。2例就诊于我院前,在外院行刮除植骨。4例接受双膦酸盐治疗,其中治疗时间超过2年的1例,病变已稳定;其余3例治疗尚未结束,但平均随访9.3个月,病变进展减缓。结论骨自溶症为罕见病,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和病理。双膦酸盐治疗有助于促进病灶稳定。
- 廖锋刘巍峰徐海荣牛晓辉
- 关键词:自溶病理学双膦酸盐
- 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与机制
- 2024年
- 作为一种气体信号分子,近年来硫化氢(H_(2)S)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得到证实,其病理生理机制也陆续被阐明。H_(2)S能通过拮抗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调节肠道菌群和钙磷代谢,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进而防治多种类型的骨质疏松,如绝经后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或高同型半胱氨酸引发的骨质疏松。本文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探索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 张康华廖锋
- 关键词:骨质疏松血管生成肠道菌群紊乱钙磷代谢
- 家属代替知情同意的现状调查被引量:1
- 2014年
- 为了解家属代替知情同意的现状,剖析导致家属成为知情同意权行使主体的现实原因,随机选取215份临床知情同意书,记录分析其签署人,并对相关患者、家属、主管医生进行调查或访谈。结果显示,家属代替知情同意的发生率为6.0%,主要发生于老年、经济不独立、生活不能自理、就诊于急诊和不愿知情的患者。表明家属代替知情同意现象依然存在,仅依靠修改法律条文维护患者权益作用有限,提高养老和医疗保障、设置医院内司法干预制度可能是有效措施。
- 廖锋张栋何静肖滋润马炜郑伟成阿拉努尔.加索尔
- 关键词:诊疗决策司法干预
- 骨自溶症210例文献病例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骨自溶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Science Direct、Pro Quest、Springer Link数据库,纳入2016年4月前发表的骨自溶症病例报道。提取患者的资料: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症状、体征、并发症、影像特点、病理特点、治疗方法、随访时间及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共纳入151篇文献、210例。男女比率为1.84∶1。中位就诊年龄21岁(2个月至83岁)。70%患者的病变为多发,人体所有骨骼均可起病,但以肩胛带周围及骨盆周围多见。约80%患者的首诊主诉为局部疼痛,其余患者则多因并发症(胸腔积液、病理性骨折等)就诊。影像学特征:局部骨质(包括骨皮质及髓质)进行性溶解消失。病理特征:残存骨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富含大小不一的薄壁脉管。约70例曾接受放疗,其中32例的放疗剂量和随访资料完整。此32例中,24例病变在放疗后趋于稳定(随访3个月至14年),3例接受放疗者,放疗后1年病变仍继续进展,5例在放疗后半年至4年内死亡。30余例曾接受二磷酸盐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16例中9例在治疗2年内病情趋稳,4例在治疗后4个月至3年病情仍继续进展,剩余3例则在4个月至4年内死亡。接受干扰素治疗的20余例中,8例治疗后2年内病情趋于稳定;2例治疗后1年无明显疗效,改用其它方法治疗;2例分别于干扰素治疗后4个月和4年后死亡。骨自溶症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乳糜胸)、病理性骨折、由椎体骨折导致的脊髓神经压迫,总死亡率为13%。结论骨自溶症为一种罕见病,症状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和病理。各种治疗方法的准确疗效尚未明确。
- 廖锋刘巍峰牛晓辉
- 关键词:骨溶解破骨细胞放射疗法二磷酸盐干扰素Α-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