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毅

作品数:15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预后
  • 3篇肾脏
  • 3篇细胞
  • 3篇护理
  • 3篇急诊
  • 2篇血管
  • 2篇神经功能
  • 2篇肾肿瘤
  • 2篇肿瘤
  • 2篇文献复习
  • 2篇细胞癌
  • 2篇护士
  • 2篇急诊护士
  • 2篇恶性
  • 2篇复习
  • 2篇创伤
  • 2篇创伤后
  • 1篇带状疱疹
  • 1篇带状疱疹后
  • 1篇带状疱疹后神...

机构

  • 15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5篇李毅
  • 4篇杨锦建
  • 4篇贾占奎
  • 3篇陈倩
  • 3篇曹艳丽
  • 2篇李松超
  • 2篇丁亚飞
  • 2篇王军
  • 2篇胡琳琳
  • 2篇张二伟
  • 1篇樊肖冲
  • 1篇王艳萍
  • 1篇弓胜凯
  • 1篇张卫
  • 1篇马冰
  • 1篇王俊宽
  • 1篇孙振涛
  • 1篇柴宇霞
  • 1篇顾朝辉
  • 1篇王楠

传媒

  • 2篇中华泌尿外科...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诊护士的专科培养
目的探讨急诊专科护士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效果。方法选择我科现从事急诊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对所选护理人员进行急诊专科护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抢救技术、抢救程序、职业素质。观察培训前和培训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情况;观察培训...
李毅
关键词:急诊护理
文献传递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研究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的80例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采用抓阄法分为常规组40例、无缝衔接组40例.常规组患者行急救护理模式干预,无缝衔接组患者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急救效果、相关时间指标、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在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住院时间上对比,无缝衔接组均短于常规组(P<0.05);与常规组相比,无缝衔接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提升(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疼痛评分(VAS)、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急救中的效果理想,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陈倩胡琳琳李毅赵艳孟宇
关键词:疼痛程度
心理护理干预在多发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多发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8例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护理方式分为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69.23%(27/39)、68.42%(26/39),高于对照组的89.74%(35/39)、87.18%(3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9.48%(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多发伤患者急诊救治中,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
李毅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多发伤急诊救治
原发性肾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肾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例原发性肾脏恶性PECom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27~65岁,平均46.3岁。所有肿瘤均为单发,肿瘤最大径1.8~17.2 cm,平均9.4 cm。3例因体检发现肾肿瘤,3例间歇性腰痛并发热,1例肉眼血尿,1例因右手右足软组织红肿疼痛就诊。术前泌尿系CT或MRI检查均提示肾肿瘤。术前均诊断为肾脏恶性肿瘤,其中2例合并下腔静脉癌栓。1例肺、肝、骨等多处转移。临床分期:T1N0M0期2例,T1N0M1期1例,T2N0M0期2例,T3M0M0期1例,T4N0M1期2例。3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动脉化疗栓塞术+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1例因术前发现远处多发转移,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予全身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化疗;1例因肿瘤直径过大,术前行奥沙利铂局部栓塞化疗。余均未行辅助治疗。 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肿瘤切面呈灰红、灰黄色,多结节状,质软,部分有不完整包膜。镜下可见较大的非典型性细胞,部分呈梭形,细胞排列紊乱,部分合并大量坏死组织,胞质丰富浅嗜伊红色。组织成分可见厚壁血管、平滑肌样细胞、脂肪组织等。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示,8例中4例HMB45阳性,4例Melan-A阳性,7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7例细胞角蛋白(CK)阴性,6例S-100阴性,Ki-67呈不同程度表达(10%~70%)。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脏恶性PEComa。8例术后随访14~60个月,平均29个月。1例术前已发生多发转移者,术后25个月死于恶病质;1例术后6个月出现多发转移(肺、骨、肝),术后20个月死于恶病质。1例肿瘤局部复发,带瘤生存。余未见复发转移。 结论 原发性肾脏恶性PEComa临床罕见,肿瘤直径往往较大,确诊依靠病理检查结果。治疗首选患侧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易发�
罗彬杰翟天元于顺利武新威李毅白洋洋丁晓辉闫哲丁映辉贾占奎杨锦建
关键词:肾肿瘤恶性
S100β和NSE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监测与疗效评估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S100β及NSE水平变化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生及治疗前后疗效的关联性。方法收集60例急性带状疱疹(HZ)住院患者,以及20例健康自愿者,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β及NSE水平;统计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检测并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β及NSE的水平变化。结果 60例HZ患者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为13.3%;并发PHN的HZ患者治疗后血清S100β及NSE的水平(69.88±2.28,41.13±6.39)较未发生PHN的HZ患者血清S100β及NSE的水平(54.86±8.90,32.61±8.1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N患者发病前血清S100β及NSE水平(107.36±15.09,98.46±18.25)较治疗后(66.18±7.09,45.34±5.0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β及NSE水平变化与PHN治疗疗效SF-MPQ评分存在正向关联性(P<0.05)。结论血清S100β及NSE水平变化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疗效存在正向关联性,血清S100β及NSE水平监测可应用于对PHN发生的监测及PHN治疗效果的评估。
曹艳丽李姣锋李毅孙振涛樊肖冲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S100ΒNSE关联性分析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LADG)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18例胃癌患者,均接受LADG治疗,记录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相关及肿瘤相关情况,随访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生存情况,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发生并发症组、未发生并发症组,分析并发症影响因素。结果1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总体预后良好,其中101例患者无瘤生存,11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6例患者死亡;118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19%;发生并发症组在术前合并症、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占比及年龄方面与未发生并发症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性别、ASA分级、术前放化疗、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部位、BMI、肿瘤长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消化道重建方式、年龄为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LADG治疗胃癌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合并症、消化道重建方式、年龄,临床需给予重视,制定防治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赵艳陈倩柴宇霞贾英岚李毅马冰刘珊珊
关键词:胃癌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
肾神经鞘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8年
目的提高对良恶性肾神经鞘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例肾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例1,男,28岁,因阵发性右下腹痛伴恶心2周余于2015年5月25日就诊。查体:右下腹可触及一约10 cm肿块,质硬,活动性差,肾区无压痛、叩击痛。MRI检查:病变边界尚清,大小约11.2 cm×10.4 cm×15.7 cm;右肾静脉增粗,内留空信号消失,下腔静脉局部扩张,内留空信号消失,范围约3.7 cm×2.9 cm×7.4 cm。术前诊断为右肾癌伴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形成。例2,女,53岁,因体检发现右肾上方实性占位2周于2016年10月10日就诊。CT检查:右肾上腺区可见一软组织影,大小约5.8 cm×3.5 cm,血香草基扁桃酸:102 μmol/24 h(正常值17~85 μmol/24 h),结合患者高血压[160/90 mmHg(1 mmHg=0.133 kPa)]病史,术前误诊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结果例1先行腹主动脉造影+双肾动脉造影+右肾动脉栓塞+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病理:镜下可见大量肿瘤细胞,瘤细胞核呈卵圆形或梭形,有些呈多边形,大小不一,有明显异形,有时见巨核或多核,大量坏死细胞,Antoni A区及Antoni B区界线不清;免疫组化染色检查Ki-67〉40%,S-100(-)。术后2个月出现肺及骨转移,排除化疗禁忌后,每月行阿霉素+异环磷酰胺化疗1次,持续6个月,肺及骨转移灶较前无明显变化,化疗结束后3个月失访。例2术中根据实际情况行后腹腔镜右肾门肿物切除术+右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右肾切除术。病理:镜下由典型的Antoni A区及Antoni B区混合构成。Antoni A区由梭形细胞及纤维组织构成,细胞数目多且界限不清,肿瘤细胞呈典型梭形,排列紊乱,Antoni B区细胞呈卵圆形、梭形或星形,疏松地排列在水肿和黏液样的基�
罗彬杰闫哲丁晓辉武新威李毅白洋洋高青青贾占奎顾朝辉杨锦建
关键词:恶性预后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机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SAH后DCVS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测量大脑中动脉内径及血管壁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并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量动脉血浆、脑脊液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浓度。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A的大脑中动脉内径[(218.4±27.8),(212.7±29.6)μm]显著的高于实验组B[(133.9±17.5)μm]和实验组C[(163.7±14.8)μm];对照组和实验组A的大脑皮层中HIF-1α、VEGF的值(0.00091±0.00053、0.00108±0.00037和0.00258±0.00063、0.00267±0.00059)均显著低于实验组B和实验组C(0.01428±0.00042、0.00139±0.00044和0.02796±0.00098、0.00379±0.00072);对照组和实验组A的血浆、脑脊液中ET-1值[(26.47±4.82),(28.81±5.16)和(64.32±9.47),(67.86±10.24)ng/L]均显著低于实验组B和实验组C[(63.44±6.73),(41.35±6.06)和(108.62±8.26),(89.46±8.15)ng/L];对照组和实验组A的血浆、脑脊液中NO值[(49.28±1.69),(48.96±1.60)和(29.65±1.20),(29.05±1.17)μmol/L]均显著高于实验组B和实验组C[(24.57±1.73),(33.42±1.59)和(15.73±1.06),(20.83±1.16)μmol/L]。结论大鼠SAH后微循环障碍、大脑皮层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增加、NO水平降低、ET-1水平升高,可能与DCVS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机制有关。
曹艳丽李毅王俊宽孙红卫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神经功能缺损
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插管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插管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总结其临床麻醉经验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行择期手术的患儿56例,皆采取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气管插管全麻麻醉,观察对比插管前即刻、插管后即刻、插管后患儿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56例患儿在插管后即刻与插管前即刻相比,收缩压、心率有所上升,呼吸频率有所下降,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后与插管后即刻相比,收缩压有所下降,呼吸频率有所升高,基本恢复至插管前即刻水平,比较有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插管后与插管后即刻相比,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插管的麻醉效果明显,且对患儿的血压影响小,基本能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尤其是不会出现呼吸抑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合理使用推广。
曹艳丽张文霞李毅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小儿气管插管生命体征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8年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MTSC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3例病理证实的肾脏MT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MTSCC的临床特点。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51~59岁;临床表现:肉眼血尿1例,肾周血肿1例,体检发现1例。CT增强检查呈轻中度强化,肿瘤直径为4.8~14.7 cm,平均8.6 cm;肿瘤分期:pT1bN0M0期2例,pT2bN0M0期1例;3例患者均行患侧肾根治切除术,术后见肿瘤切面呈灰白或灰红色,边界清楚,无包膜。镜下可见小管状、梭形细胞和黏液样细胞。术后均未行其他抗肿瘤治疗,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MTSCC是一种恶性程度比较低的肾脏肿瘤,预后较好;术前CT、MRI等检查结果对诊断有提示作用,由于MTSCC患者术后复发少见,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且对于T1b期患者肾部分切除手术应作为优先治疗方式。
李毅贾占奎罗彬杰张二伟李松超王军丁亚飞杨锦建
关键词:肾肿瘤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