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 作品数:18 被引量:47H指数:5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251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涉及髋臼的C3型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涉及髋臼骨折的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救治策略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通过术前行骨牵引,术中微创螺钉或锁定钢板固定,先复位稳定髋臼以外的骨盆骨折,然后再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髋臼骨折的方法治疗复杂骨盆合并髋臼骨折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改良的Mere 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优良率,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8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5 h,平均3.8 h,术中出血量200~550 ml。术后X线片及CT检查均显示骨盆及髋臼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无围手术期并发症;28例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骨盆并髋臼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2周;依据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优2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9.2%;依据Matta改良的Mere 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优1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2.8%。2例术后3个月后开始负重行走时存在行走疼痛,影像学表现为轻度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无其他发现,减少活动或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可改善。[结论]术前采用骨牵引、仰卧位微创技术先稳定骨盆骨折,再改换体位选择适当髋臼入路有限切开直视下复位固定髋臼骨折,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 康锦李永乐刘晓伟许英杰赵明高彬李超田育宏高杰
- 关键词:骨盆髋臼骨折骨螺丝固定术
- 1例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骨折外科治疗的体会
- 2014年
- 目的:临床实践研究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将选取解放军251医院收治的1例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骨折患者,通过对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并详细记录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本文病例的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时间为225min,术中出血量为264mL,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术后切口达到Ⅰ期愈合;按照ASIA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恢复情况,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结论: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的脊柱骨折特点选取合适的手术方武,可重建骨折脊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脊柱神经功能恢复,并提升脊柱骨折术后愈合效果。
- 李超张正孟刘振利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外科手术
- 平台及近平台部胫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平台及近平台胫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治疗策略及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髌上入路方法对局部软组织条件差,通过体外微创闭合复位及固定手段能够矫正移位,应用多向锁定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以关节面劈裂为主的胫骨平台骨折及胫骨近平台干骺端骨折12例。结果 12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80~110分钟,平均92.6分钟;术中未使用止血带,出血量120~220ml。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2.4周。术后X线片及CT检查均显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无感染等围术期并发症。术后1年全部病例K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1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通过髌上入路对部分胫骨平台及近平台部骨折进行髓内钉固定治疗,疗效满意。
- 康锦李永乐许英杰刘晓伟李铁军赵明高彬李超高杰刘晶星
- 关键词:胫骨骨折髓内针
- “漂浮髋臼”内固定重建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漂浮髋臼"损伤内固定重建的手术策略,以有效提高其复位质量、头臼匹配程度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10—2014-10采用内固定手术重建治疗的28例(28髋)"漂浮髋臼"损伤。术前在医师监护下进行间断性大重量骨牵引,并结合手法复位。术中以"股骨头模具"、顺应关节囊牵引张力确定"漂浮臼顶"主要骨折块方位,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后再局部平整臼顶关节面。结果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优26例,良1例,差1例。28例均获得随访8~36个月,平均12.7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2~3个月,X线片及CT扫描均显示骨痂形成连续,达到骨性愈合标准。髋关节功能采用Matta改良的Mere 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定:优26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6.4%。结论术前有效骨牵引复位,术中以"股骨头模具"、顺应关节囊牵引张力确定"漂浮臼顶"主要骨折块方位,前后联合入路整体协同复位后再局部平整臼顶关节面,从而良好恢复头臼匹配程度的内固定策略有效提高了"漂浮髋臼"的复位质量及手术近期疗效。
- 康锦李永乐刘晓伟许英杰赵明高彬李超田育宏高杰刘晶星
- 关键词:复杂髋臼骨折牵引复位解剖复位
- Kocher—Langebeck入路中不离断髋外旋短肌群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评价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后外侧Kocher—Langebeck(K—L)入路中不离断髋外旋短肌群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2017年2月治疗的28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26~71岁,平均43.6岁。髋臼骨折按Letoumel—Judet分型:单纯后壁骨折9例,后柱伴后壁骨折14例,横断伴后壁骨折5例,患者均伴有后脱位。入院复位后给予胫骨结节牵引,术中均采取不离断髋外旋短肌群的K—L入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d、6周、3个月、6个月、1年摄x线片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关节面平整度。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ere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时间76—120min,平均94rain;术中出血量120~320ml,平均265ml。术前VAS为5~10分[(7.5±1.3)分],术后6个月为0~5分[(0.9±0.8)分](P〈0.01)。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6~12周,平均10.1周。按Matta复位标准:优24例,良4例,优良率100%。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优23例,良5例,优良率100%。切口愈合良好,无液化、裂开等。共5例并发坐骨神经损伤,其中3例为一过性损伤表现,均于3个月内恢复。无感染、异位骨化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在髋臼骨折后外侧K—L入路中,不离断髋外旋短肌群可以完成内固定手术,骨折愈合率高,复位效果好,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
- 康锦马林郑铁钢刘晓伟许英杰李铁军赵明李超张伟高杰乔文海
- 关键词:髋臼髋骨折
- 前交叉韧带损伤23例分析
- 2011年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因解剖位置特殊,是最易受伤的膝关节韧带[1],诊断不及时、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或丧失运动和战斗力,晚期可导致严重的膝关节骨关节病。笔者2008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野战部队军事训练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23例,现就其诊断过程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均为男性;年龄18-32岁;
- 张全顺张绪斌康锦刘宾李超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误诊
- 自制三腔管在外科术后深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 2015年
- 目的:探讨自制三腔管在外科术后深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251医院外科手术后出现深部感染的患者5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57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35例,采用自制三腔管引流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切开置管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引流2周后深部感染情况及拆线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88.57%)明显优于对照组(68.18%)(P<0.05)。2治疗2周后WBC、血沉、CRP比较:研究组WBC、血沉、CRP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3拆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研究组拆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期清创置入三腔管冲洗、引流、注药能够有效引流深部感染,缓解患者全身感染,减少拆线时间,有助于患者恢复。
- 李超丁中伟王常生李铁军高彬
- 关键词:外科术后深部感染引流
- 改良Kocher—Langenbeck入路在髋臼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改良Kocher-Langenbeck(K—L)入路在髋臼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58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改良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2.6±13.8)岁,采用不离断外旋短肌群的改良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必要时联合前路手术治疗。对照组28例,男24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5.2±10.2)岁,应用传统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必要时联合前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等。结果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94.2±32.8)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135.8±88.0)min],术中出血量[(220.8±96.7)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405.5±95.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改良组优2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20例,良3例,可5例,优良率为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改良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10.1±1.9)、(9.9±2.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改良组优23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12例,良6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K-L入路比较,改良K—L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可以在髋臼骨折后侧入路中应用。
- 康锦马林郑铁钢刘晓伟许英杰李铁军赵明李超高杰乔文海
- 关键词:髋臼骨折手术入路
-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累及胫骨平台的复杂胫骨骨折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累及胫骨平台的胫骨多段多平面骨折的可行性,并总结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6-06采用胫骨近端多向锁定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1例累及胫骨平台的胫骨多段骨折,术中经皮或有限切开辅助复位胫骨平台关节面骨折块并用拉力螺钉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采用胫骨平台骨折复位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评定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功能KS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3(12~24)个月。术后X线片及CT显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胫骨平台骨折复位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平均17.7(17~18)分,优20例,良1例。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3.1(10~16)周。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膝关节功能KSS评分标准评定:优19例,良2例。结论对于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累及胫骨平台但塌陷较轻的多段多平面复杂胫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而且创伤小、骨折固定良好。
- 康锦赵明明马林郑铁钢刘晓伟许英杰李铁军赵明李超高杰刘晶星
- 关键词:胫骨多段骨折胫骨平台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 自制三腔管在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中的应用
- 2015年
- 近20年来脊柱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发症也随之日益增多,术后深部感染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脊柱术后深部感染治疗仍然是棘手的问题,我们使用自制"三腔管"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高彬丁中伟王常生李铁军李超
- 关键词:脊柱后路内固定深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