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佳锐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专利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根瘤
  • 4篇玉米
  • 4篇施氮
  • 4篇无机磷
  • 4篇根瘤菌
  • 4篇共生固氮
  • 4篇固氮
  • 4篇大豆
  • 2篇氮素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区
  • 2篇套作
  • 2篇株系
  • 2篇根瘤菌属
  • 2篇蚕豆
  • 2篇蚕豆品种
  • 2篇大豆根瘤
  • 2篇大豆根瘤菌
  • 1篇单作
  • 1篇氮含量

机构

  • 1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12篇王佳锐
  • 11篇陈远学
  • 10篇徐开未
  • 7篇赵亚妮
  • 5篇王科
  • 4篇吴永成
  • 3篇周涛
  • 3篇刘明
  • 3篇彭丹
  • 3篇刘志恒
  • 2篇周涛
  • 2篇邹兰
  • 2篇陈松鹤
  • 2篇胡斐
  • 2篇衡楠楠
  • 1篇陈新平
  • 1篇杨昱
  • 1篇阳帆
  • 1篇石阳阳
  • 1篇蔡欣

传媒

  • 2篇草业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株高效固氮大豆根瘤菌SCAUs46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效固氮大豆根瘤菌SCAUs46及其应用。该菌株是从新鲜的大豆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已于2014年3月14日保藏于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4083,分类命名为高...
陈远学徐开未吴永成周涛崔雅琪赵亚妮王佳锐
文献传递
“麦—豆”和“麦/玉/豆”体系中大豆生长动态及表型可塑性变化研究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是四川主要的旱作模式,研究大豆的生长动态,前作小麦氮磷肥和前期套作玉米对大豆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解析套作大豆的增产机理,对实现该体系的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
王佳锐
关键词:大豆氮磷表型可塑性
文献传递
一种温室植物栽培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温室植物栽培装置,属于栽培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培养杯、纱布芯和储液瓶,培养杯内装基质,储液瓶内装营养液,储液瓶的顶部设有用于承接所述培养杯底部的承接部,培养杯的底部设有开口固定于所述储液瓶的承接部...
徐开未陈远学刘明王佳锐衡楠楠彭丹刘志恒陈松鹤解晋胡斐
文献传递
小麦施氮后效和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通过2013-2014年度田间试验,在种植小麦时设置不施氮、低氮、中氮、高氮4个氮肥施用量(0,60,120,180kg/hm2),同时设置净作大豆(小麦-大豆)和套作大豆(小麦/玉米/大豆)两种种植模式,探究了前作小麦施氮后效及净作、套作两种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净作或套作,大豆均能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N120处理(纯氮120kg/hm2)时达到最大值,其中套作大豆籽粒产量最高为4133kg/hm2,达高产水平。2)分枝期时大豆地上部生物量为净作显著高于套作,平均高62.3%,而收获期时为套作显著高于净作,平均高57.9%。与净作相比,套作大豆单株粒数、籽粒产量分别高63.9%和55.9%,百粒重二者间相差不大。净作大豆的籽粒重在主茎、分枝上分别占54.2%和45.8%,以在主茎上较多,而套作大豆的籽粒主要分布在分枝上,平均达68.9%。虽然套作大豆的倒伏率比净作大豆高5.2%,但空杆率、瘪荚率却分别低78.0%和25.4%。前作施氮量增加,套作大豆籽粒在分枝上的比例增大。3)大豆主茎长,在分枝期时为套作(平均39.5cm)比净作(平均33.3cm)显著高6.2cm,而收获期时为净作(平均84.8cm)比套作(平均74.4cm)高10.4cm;第一节间长,在分枝期、收获期均为套作(8.3和6.6cm)大于净作(5.6和4.6cm);分枝数,在分枝期时为净作(平均1.9个)显著高于套作(平均0.7个)1.2个分枝,而收获期时是套作(平均6.1个)高于净作(平均3.5个)2.6个分枝。同时套作大豆分枝数随前作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体系中大豆能充分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套作大豆前期虽受玉米的抑制影响,但玉米收获后能加快生长,可以通过合理的前作氮肥调控促进分枝、结荚和鼓粒,提高产量。
王佳锐王科赵亚妮徐开未周涛陈远学
关键词:大豆套作农艺性状
施氮对单作和套作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小麦/玉米套作是四川主要的旱作模式,研究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套作玉米对小麦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提示套作小麦的增产优势、养分高效利用及了解玉米小麦间相互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0 kg(N)·hm-2、60 kg(N)·hm-2、120 kg(N)·hm-2和180 kg(N)·hm-2,分别记为N1、N2、N3和N4]小麦单作、小麦/空带和小麦/玉米套作3种模式中小麦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玉米对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氮处理下,与单作小麦相比,小麦玉米套作的小麦始终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其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比单作小麦平均增加15.7%和17.8%;套作小麦边行优势明显,其边行的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比单作行分别增加23.8%、27.3%、48.9%和19.1%,说明套作小麦比单作小麦对氮利用效率更高。不施氮(N1)和低氮(N2)处理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小麦的生物量、产量比小麦/空带模式平均低6.5%和5.7%,但在中氮水平(N3)时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比小麦/空带模式高14.1%、5.0%、6.8%和4.5%。说明在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套入玉米在施氮不足时小麦生长受到抑制,而在施氮充足时小麦生长得到促进。因此,套作小麦有边行优势和产量优势,小麦行间套作玉米时需要配施一定量的氮肥以消除小麦、玉米间的氮素竞争从而促进小麦的生长。
赵亚妮王科王佳锐陈远学杨昱
关键词:氮素管理边行优势吸氮量
玉米间苗夹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工具,特别是一种玉米间苗夹,包括主夹杆和副夹杆,主夹杆和副夹杆通过铰轴连接形成一个夹钳,主夹杆和副夹杆上端为把手,主夹杆下端安装有底板,底板表面有波纹,底板下端连接有尖铲;所述的副夹杆下端安装夹板,...
陈远学徐开未王佳锐邹兰周涛刘志恒赵亚妮王科胡斐陈松鹤刘明彭丹
文献传递
根瘤清洗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试验装置,具体为根瘤清洗装置,包括滤水杯、清洗盆;所述的滤水杯包括倒置的圆台状的杯身,所述的杯身上边缘有扩口状的杯口,下边缘连接有圆柱体形状的杯底;杯身和杯底上有滤水孔。本实验新型提供的根瘤清洗装置,结...
徐开未陈远学刘明张渝蕊钱滟坭彭丹衡楠楠邹兰蔡欣阳帆唐巧奇石阳阳王佳锐刘志恒
文献传递
施氮及种植模式对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小麦/玉米/大豆"体系中的套作玉米与相同种植规格的单作玉米在不同施氮量下(0,90,180,270kg/hm2,分别记为N0、N90、N180、N270)的产量、生物量、氮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变化。结果表明:(1)单、套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及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降低,与N0处理相比,N90、N180、N270处理玉米产量单作玉米分别高18.9%,31.4%,29.4%,套作玉米分别高40.0%,70.1%,64.1%。(2)N0、N90处理下玉米产量套作比单作分别低18.5%,4.0%,其地上部吸氮量套作比单作低11.6%,6.2%;而N180、N270处理下玉米产量套作比单作分别高5.9%,3.4%,套作玉米吸氮量也略高于单作。(3)随施氮量增加单、套作玉米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均逐渐降低,套作玉米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39.7%和17.6kg/kg,而单作玉米分别为34.1%和9.9kg/kg,套作比单作分别高16.4%和77.8%。(4)单、套作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生育时期推进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玉米种植行(窄行)土壤硝态氮在玉米播种时是套作比N0-N270各处理对应单作分别低19.7%,14.4%,14.1%,20.0%;玉米收获期时,N0处理仍是套作低于单作,其余处理为套作高于单作;玉米宽行各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套作单作间差异较大,这是由于套作玉米的前作小麦施肥、生长及后作大豆生长的影响所致。综上说明,玉米应适量施氮,单套作玉米应有不同的施肥策略以适应各自不同的土壤营养环境。
王科赵亚妮王佳锐陈新平徐开未周涛陈远学
关键词:玉米氮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和施氮对玉米生长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为研究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氮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进行了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和2013年3个施氮水平(0,180,360kg/hm^2)及2014年4个施氮水平(0,90,180,270kg/hm^2)的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以期揭示施氮及套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N_0及N_(90)处理下套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比单作低20.5%、7.5%,表现为套作劣势,而在N_(180)、N_(270)、N_(360)处理下,套作玉米与单作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单/套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降低,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在吐丝期到收获期达到最大。相对单作,各施氮处理下小麦对套作玉米的茎秆生长均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在拔节期套作玉米茎秆生长率比单作低12.5%,这种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施氮量到达180kg/hm^2后影响不显著。3)在N_0、N_(90)处理下,单作玉米花期氮积累量在生殖生长期更多转运到籽粒,而在N_(180)、N_(270)、N_(360)处理下,套作花期前氮积累量转移到籽粒的比例更高。而两种模式下均以施氮180~270kg/hm^2下氮转运指标最优,这说明在该施氮条件下最有利于提高植株氮素转运机能。综上所述,适量施氮有利于稳定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中的玉米产量,提高氮的吸收转运效率,减轻小麦对玉米生长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条件下,套作玉米施氮量以180kg/hm^2为宜。
陈远学王科赵亚妮王佳锐徐开未
关键词:生长率氮积累
一株高效固氮大豆根瘤菌SCAUs46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效固氮大豆根瘤菌SCAUs46及其应用。该菌株是从新鲜的大豆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已于2014年3月14日保藏于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4083,分类命名为高效...
陈远学徐开未吴永成周涛崔雅琪赵亚妮王佳锐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