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园园

作品数:10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成像
  • 6篇磁共振
  • 6篇磁共振成像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椎管
  • 3篇椎管内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2篇韧带
  • 2篇肿瘤
  • 2篇撞击综合征
  • 2篇喙肩韧带
  • 2篇畸胎
  • 2篇畸胎瘤
  • 2篇肩峰
  • 2篇肩峰下
  • 2篇肩峰下撞击综...
  • 1篇动脉

机构

  • 9篇青岛大学
  • 1篇青岛市第三人...
  • 1篇山东省单县中...

作者

  • 9篇郑园园
  • 7篇郝大鹏
  • 5篇徐文坚
  • 4篇刘吉华
  • 4篇李洋
  • 1篇陈静静
  • 1篇于腾波
  • 1篇段峰
  • 1篇崔久法
  • 1篇李颖端
  • 1篇左安俊
  • 1篇冯卫华
  • 1篇戚超
  • 1篇张洪业
  • 1篇石祥龙
  • 1篇梁慧
  • 1篇杨蕾
  • 1篇蒋刚
  • 1篇吴强

传媒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磁共振可量化指标的探讨与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分析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肱间距、肩峰下囊积液、肱骨头囊变及肩锁关节骨赘的形成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109例因肩关节痛来院就诊患者,均行MRI检查并测量MRI中各项指标数值。其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7例,对照组52例。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两个样本K-S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χ2检验。利用SPSS 17.0软件对肩峰角、喙肩韧带及肩肱间距三组数据做ROC曲线获得各组数据的最佳临界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肱间距、喙肩韧带骨赘形成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均有价值,其中最具敏感性及特异性的为肩峰角(敏感性80.7%,特异性92.3%)。撞击组肩袖损伤(87.7%),对照组(53.8%)。结论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肱间距、喙肩韧带骨赘形成及肩袖损伤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之间关系密切。
郑园园杨蕾戚超郝大鹏于腾波刘吉华徐文坚
关键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磁共振成像喙肩韧带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神经节受累程度的三维磁共振结构相干稳态成像序列评估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神经根成像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应水平脊神经节(DRG)直径的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选取研究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对照组30例健康志愿者,均在三维磁共振结构相干稳态成像(3D-CISS)序列上测量DRG直径。比较对照组L3~S1水平双侧DRG直径及研究组(包括中央亚组和外侧亚组)突出椎间盘累及水平的双侧DRG直径,分析矢状径指数与DRG直径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L3~S1水平DRG直径呈渐序性增大。中央亚组L3~S1水平DRG直径均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5^-2.253,P<0.05);外侧亚组患侧L3~S1水平DRG直径较健侧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6~2.432,P<0.05);外侧亚组健侧L3~S1水平DRG直径较对照组相应水平的DRG直径略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8^-0.981,P>0.05)。矢状径指数与DRG直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r=0.247,P>0.05)。结论 3D-CISS序列重建图像能清晰地显示腰骶神经根(节)的形态变化,并测量其直径大小。
梁慧崔久法段峰郑园园侯丽花李洋郝大鹏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CT及MRI表现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观察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ABC患者的CT和MRI图像,发生于脑颅骨者5例,其中枕骨3例,顶骨1例,颞顶枕骨1例,发生于颌骨2例,发生于颅中凹1例、累及蝶骨、颞颌关节。对8例均行CT平扫和MRI常规平扫,位于脑颅骨的5例同时行MR常规增强扫描,位于颅中凹的1例加做MR动态增强扫描、并后处理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其半定量参数。结果 CT表现:8例均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伴内部骨质分隔影,其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区。位于颅中凹的1例骨质破坏范围较大,对周围组织具有侵袭性。MRI表现:8例病变均表现为病变主体呈等长T1长T2信号,病变内部含有数量、大小不等的囊性部分,信号不均一,其中5例病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8例病变边缘均可见低信号界线。位于颅中凹的1例TIC呈平坦型,峰值信号强度(SI_(peak))为1080,峰值时间(T_(peak))为第9个时相,最大上升斜率(MSI)为0.81%。结论颅骨ABC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征象。
李洋郝大鹏左安俊于俪媛郑园园刘吉华徐文坚
关键词:动脉瘤样骨囊肿颅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的CT及MRI诊断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8例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的CT和MRI平扫资料,观察病变部位和征象。结果 8例均单侧发病,累及眼眶、上颌窦、鼻腔与颧面部。CT表现:8例眼眶底壁下凹、眼眶下直肌周围脂肪间隙比对侧增厚;8例上颌窦前后壁内缩、窦腔体积缩小及患侧上颌窦黏膜增厚。6例上颌窦后壁周围肌肉脂肪间隙较对侧增宽。8例鼻中隔偏曲并双侧颧面部不对称、患侧颧骨向内凹陷。MRI表现:8例眼球向下移位、眼眶底壁向下塌陷并下直肌周围脂肪间隙扩大;8例上颌窦黏膜增厚;5例患侧中鼻道扩张伴中鼻甲萎缩;6例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8例患侧颧面部不同程度凹陷、相应脂肪组织增厚。结论患侧眼眶底壁下陷、眼球下移,窦壁骨质凹陷引起的上颌窦体积缩小、黏膜增厚以及颧面部凹陷是隐匿性鼻窦综合征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李洋郝大鹏于俪媛郑园园刘吉华徐文坚
关键词:上颌窦磁共振成像
腰椎管内囊性成熟型畸胎瘤一例被引量:1
2014年
患者女,27岁。腰痛2个月,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个月。体检:左侧棘突及椎旁明显压痛、叩击痛,椎旁肌略紧张。左侧大腿前侧、后侧皮肤痛觉明显减退。影像学检查:CT平扫示L2~3椎间盘椎管内软组织密度影,内见结节状钙化(图1A)。
郑园园郝大鹏徐文坚
关键词:腰椎管内成熟型畸胎瘤囊性下肢放射痛软组织密度CT平扫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磁共振可量化指标的探讨与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讨肩峰角、喙肩韧带的厚度、肩肱间距、肩峰下囊积液、肱骨头囊变及肩锁关节骨赘的形成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因肩关节疼痛来我院就诊...
郑园园
关键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磁共振成像
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CT和MRI诊断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的CT和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MPNST的CT和MRI征象。8例均行CT检查,6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病变发生于颈椎层面1例,腰椎层面5例,腰-骶椎层面2例。CT表现:8例均表现为椎管内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匀,内含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肿瘤跨2个以上椎体层面且与脊髓分界不清;8例椎管周围骨质皆有不同程度浸润性破坏,其中6例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不规整,骨质破坏较为明显,局部亦可见骨质硬化;2例软组织肿块形态较规则,边缘呈浅分叶状,骨质破坏以压迫吸收为主,但可见局部浸润,破坏区边缘较规整;8例均合并椎间孔扩大。MRI表现:6例平扫均表现为椎管内T_1WI等、低信号和T_2WI高、低混杂信号,病变内部见不均匀分布的斑片样T_1WI低信号和T_2WI高信号,病变破坏椎管向周围肌肉、脂肪间隙浸润;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不规则或浅分叶状肿块跨越两个椎体以上、包绕脊神经并椎间孔扩大、浸润性骨质破坏并周围肌肉脂肪浸润、CT密度及MRI信号不均匀,以及明显不均匀强化是椎管内MPNST较典型的影像学征象。
李洋石祥龙郝大鹏侯丽花郑园园刘吉华徐文坚
关键词: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椎管内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CT与磁共振成像在椎管内畸胎瘤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椎管内畸胎瘤的CT、磁共振成像(MRI)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椎管内畸胎瘤患者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病支在髓外硬膜下5例,髓外硬膜外1例,髓内1例,均在胸腰段,肿瘤的形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CT示病变,均呈软组织块影,可见脂肪密度和钙化;MRI示病变,呈混杂信号,4例可见脂肪信号。成熟畸胎瘤4例,3例为未成熟畸胎瘤3例。结论CT、MRI检查能对椎管内畸胎瘤的定位、定量及定性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在影像学上具有特征性表现。
张洪业郝大鹏郑园园
关键词:畸胎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多房囊性肾癌与肾癌囊性变CT值和BOSNIAK分级比较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比较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与肾细胞癌囊性变(CDRCC)的增强CT值和BOSNIAK分级差异,提高两种病变术前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2008—2013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囊性恶性病变病人28例,其中MCRCC 11例,CDRCC 17例,比较两种病变在增强各期的CT值及BOSNIAK分级差异性。结果MCRCC皮质期、实质期CT值与CDRCC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77、2.679,P<0.05);排泄期CT值与CDRC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CRCC中BOSNIAKⅢ级9例(82%),ⅡF级2例(18%),CDRCC中BOSNIAKⅢ级1例(6%),Ⅳ级16例(94%)。结论 BOSNIAK分级及三期增强CT值有助于术前更准确地鉴别MCRCC和CDRCC。
吴强蒋刚陈静静郑园园李颖端冯卫华
关键词:肾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