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 作品数:9 被引量:16 H指数:2 供职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卫生行业科研专项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013年 在脊柱截骨矫形术中,后路截骨应用最为普遍,可应用于多种常见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如强直性脊柱炎、先天性脊柱侧凸、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以及严重的后凸畸形等。本文就近年来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曹参 吴继功关键词:截骨矫形术 后路脊柱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侧后凸畸形 先天性脊柱侧凸 脊柱畸形 同期或分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僵直髋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双髋僵直或强直的患者双侧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间隔时间对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5月,31例双髋僵硬或强直患者不同手术间隔时间进行双侧THA的效果。将纳入的31例分为:A组:同期手术;B组:一个住院周期分期手术;C组:两个住院周期分期手术3个组。比较患者THA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双髋关节活动度的差异以及术后1年患者Harris评分的差异。结果 A组和B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先置换侧和后置换侧的髋关节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组关节活动度术后1个月,先置换侧(171±19.5)小于后置换侧(217±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52,P<0.001);术后3个月先置换侧(177±26.6)小于后置换侧(235±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75,P<0.001);术后1年先置换侧小于(192±20.9),后置换侧(236±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37,P<0.001)。A组和B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的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后置换侧的髋关节活动度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与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先置换侧的髋关节活动度术后1个月:C组(171±19.5)小于A组(221±24.1)和B组(225±19.8);术后3个月:C组(177±26.6)小于A组(244±20.2)和B组(239±22.3);术后1年C组(192±20.9)小于A组(242±22.8)和B组(242±22.8)。3组患者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A组、B组和C组后置换侧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rris评分:C组先置换侧(80.3±9.8)明显低于A组(91.4±7.9)、B组(93.5±9.1)和C组后置换侧(90.8±7.3)。结论对于双髋僵硬或强直的患者,为获得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双侧THA手术间隔时间应在确保患者安全的条件下尽量缩短。 曹参 杨静 裴福兴 沈彬 周宗科 康鹏德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关节强直 髋关节 人工关节 髋关节发育不良高位脱位全髋关节置换的中期随访 背景:目前国内尚缺少髋关节发育不良高位脱位全髋置换后的中期疗效报道.目的:随访髋关节发育不良高位脱位全髋关节置换的中期疗效,探讨有关手术技术和围术期处理要点.方法:纳入2004年6月-2008年6月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 黄强 杨静 曹参 沈彬 周宗科 康鹏德 裴福兴关键词:髋关节发育不良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中期疗效 张力带钢丝固定转子间四部分骨折合并髋关节疾病的全髋关节置换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合并髋关节疾病的转子间四部分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纳入2005年9月至2009年9月于华西医院骨科采用全涂层有领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转子间四部分骨折合并髋关节疾病病... 杨静 曹参 裴福兴 沈彬 周宗科 康鹏德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 张力带钢丝 张力带钢丝固定转子间四部分骨折合并髋关节疾病的全髋关节置换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合并髋关节疾病的转子间四部分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纳入2005年9月至2009年9月,于华西医院骨科采用全涂层有领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转子间四部分骨折合并髋关节疾病患者28例。其中,骨折前合并骨关节炎19例,合并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4例,合并股骨头坏死2例,合并类风湿性髋关节炎3例,髋臼侧均有病变累及。骨折类型为四部分骨折,即Evans-Jensen III型。术前行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术前、术后第2天常规X线摄片,术后1、2、3、6、12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1次。每次随访均行Harris评分,VAS评分,X线摄片及体格检查。至骨折愈合前每月行X线检查1次。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8年,平均6.3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平均(69.4±7.3)分,术后半年平均(90.3±5.7)分,末次随访平均(92.4±5.6)分,21例为优,5例为良,2为可,优良率为92.8%。术后半年Harris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5,P=0.00),末次随访高于术后半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7,P=0.00)。术前VAS评分平均为(6.0±1.0)分,术后1个月平均为(2.0±0.7)分,末次随访平均为(0.5±0.6)分,术后1个月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9,P=0.00),末次随访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P=0.00)。1例术后2周因摔倒致后脱位,行闭合复位,后未再发生脱位。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X线片均显示假体压配满意,骨折术后4个月均已愈合,钢丝无断裂,至末次随访假体均无松动、下沉,无假体周围骨折,无深部感染,Trendelenburg征均阴性,无明显跛行。结论全涂层有领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结合张力带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治疗合并髋关节疾病的转子间四部分骨折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曹参 杨静 裴福兴 沈彬 周宗科 康鹏德关键词:髋骨折 髋假体 前后路联合与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的疗效对比 背景和目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畸形,一直是脊柱畸形领域中治疗的难点。无论是单纯的前路还是后路手术都无法得到满意的矫形效果,既往不少医生采取手术矫形方式是经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是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以取得最大化的... 曹参关键词:截骨术 脊柱融合术 文献传递 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腰骶椎融合后相邻节段的病变 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椎弓根螺钉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椎体融合目前仍然为大多数脊柱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依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相邻节段疾病是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椎体融合内固定的疗效。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腰骶椎融合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4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物置入内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的536例患者,男341例,女195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1.3岁。其中单节段融合412例,多节段融合124例。对有相邻节段病变的患者均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及腰椎核磁共振检查,在X射线片上测量相邻椎间隙角度变化、上位椎体滑移距离及变化,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评价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经统计学分析,探讨相邻节段病变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率、潜在风险以及治疗方法。结果与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腰骶椎融合治疗的536例患者中,发现有症状的相邻节段病变患者31例。单节段融合18例,多节段融合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腰椎失稳13例,腰椎滑脱9例,腰椎狭窄症3例。相邻节段病变患者均经过6个月以上的规律保守治疗,12例获得好转并稳定,其余19例接受手术治疗。随访9-64个月,平均26.7个月,按JOA评分,优4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8.94%。腰功能障碍指数平均下降33.8(8.5-42.3),改善率79.91%。统计学t检验显示相邻节段病变患者的平均年龄、融合节段比例、JOA评分和腰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弓根螺钉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腰骶椎融合后远期发生相邻节段病变,其发病与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的变化等因素相关。多数相邻节段病变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早期综合考虑致病的潜在因素是防止相邻节段病变发病的主要� 邵水霖 吴继功 姬勇 张乐乐 高博 李海侠 陶有平 曹参 马华松关键词:椎弓根螺钉 椎间盘退变 椎体滑脱 miRNA 146a对软骨细胞MMP 1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在正常软骨细胞及中期和晚期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中上调或下调miRNA 146a后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eptidase 13,MMP 13)的表达变化规律。探索miRNA 146a在骨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人膝关节软骨4例,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软骨12例。骨关节炎组又依据Kellgren-Lawrenc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分为中期和晚期骨关节炎。通过化学转染的方法转染miRNA 146a mimic或miRNA 146a inhibitor于各组软骨细胞,测定上调或下调miRNA 146a后,MMP 13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人软骨细胞中上调miRNA146a后,MMP13的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及抑制组均出现明显的上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下调miRNA146a后,MMP 13蛋白水平下降,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中期OA软骨细胞表达MMP 13水平高于晚期OA软骨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期OA软骨细胞上调miRNA 146a后,MMP 13的蛋白水平上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抑制miRNA 146a后,MMP 13的蛋白水平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OA软骨细胞上调miRNA 146a后,MMP 13的蛋白水平上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OA软骨细胞抑制miRNA 146a后,MMP 13的蛋白水平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iRNA 146a可调控软骨细胞MMP 13表达,从而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张清 曹参 钟航 黄泽宇 杨静关键词:骨关节炎 MIRNA MMP RNA干扰 前后路联合与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对比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与单纯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病例选择2004~2010年本院骨科治疗的重度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病例32例,男11例,女21例;平均年龄15.9岁。15例行Ⅰ期前路松解或内固定,Ⅱ期后路内固定融合术;17例行一期后路脊柱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通过调阅病例及随访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两组患者术前侧凸、后凸度数、脊柱柔韧性及术后随访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侧凸、后凸度数及矫形率以及末次随访侧凸、后凸度数及矫形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前后路组大于后路组(P<0.05)。出血量后路组大于前后路组。并发症包括:前路组术后出现肺损伤1例,创伤性胸膜炎及胸腔积液1例,交感神经损伤致下肢不等热4例。后路组硬膜囊撕裂引起脑脊液漏1例,内固定物断裂1例。[结论]前后路联合与后路截骨矫形术对重度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能获得相似的矫形效果。与前后路组相比,后路组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交感神经损伤等特殊并发症,但出血量大,手术难度及风险高。但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后路截骨矫形术仍是目前治疗重度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的主要方法。 曹参 吴继功 马华松 邵水霖 张乐乐 姬勇 高博 陶有平 李海侠关键词:截骨术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