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贤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教育
  • 4篇基础教育
  • 2篇私立
  • 2篇民国
  • 2篇民国前期
  • 2篇教育改革
  • 2篇教育政策
  • 2篇基础教育改革
  • 1篇心理
  • 1篇心理障碍
  • 1篇心态
  • 1篇义务
  • 1篇院校
  • 1篇人性假说
  • 1篇少年
  • 1篇少年儿童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背景
  • 1篇私立高等院校
  • 1篇私立高校

机构

  • 8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广东省教育厅

作者

  • 8篇李贤
  • 3篇谢少华
  • 1篇余若峡
  • 1篇袁征
  • 1篇陈柳斌

传媒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高教探索
  • 1篇现代中小学教...
  • 1篇现代教育论丛
  • 1篇教育导刊(上...
  • 1篇教育情报参考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从立案政策看民国前期私立高校课程政策演变
2011年
基于民国前期私立高校的立案政策观察,私立高校课程政策大致由政治不干涉或禁止党派意识涉入演变为政治的强力涉入。这种演变的原因大致包括国内的政治形势变迁、社会思潮的发展。无疑,北京政府教育部基本坚持课程的政治不干涉或禁止党派意识形态涉入,鼓励了多元化私立教育的发展;而国民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实行统一党化的课程政策有利于国民党对私立高校进行干涉,不利于私立高校的个性化发展。国民政府事实上是借收回教育权运动的东风,通过立案强制课程党化,从而实现对私立高校的准公立控制。
李贤
关键词:国民政府
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及其超越
2010年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基本同步。也就是说,我国基础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相应的改革中取得的。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看,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障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较早关注教育改革障碍的是王万俊。他认识到,
李贤谢少华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教育领域
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及其超越被引量:12
2010年
本研究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障碍区分为价值障碍、权力障碍、改革本身的实际障碍和心理障碍等四大类,针对四类障碍的具体表现分别探讨超越的基本策略。
李贤谢少华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心理障碍
民国前期私立高等学校立案政策发展研究(1912-1937)
私立高等学校是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私立高校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涌现出一批像南开大学、复旦大学那样的为国内外所称道的私立高校。私立高校在那样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是如何生存发展的?...
李贤
关键词:私立高等院校教育政策办学质量民国前期
试论人本化教育政策的内涵与实践被引量:3
2010年
所谓人本化教育政策,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人本化教育政策是基于"主观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复杂人"的人性假设而提出的。人本化教育政策的内涵要求教育政策源于公众,为了公众,依靠公众。实践人本化教育政策要求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过公众协商机制,自觉地将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贯彻于教育政策制定的实践中。
李贤余若峡
关键词:人性假说
贫困山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评估
2010年
课题组在模式分析框架下,识别出我国贫困山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特征,发现贫困山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存在着明显的自功能缺损,主要表现为改革的目标过于脱离当地现实、改革的领导体制由行政集权主导、改革过于依赖外界援助、缺乏改革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据此,提出要建构更佳的改革与发展模式,更佳模式应具有"适度性"、"自主性"、"内生性"和"和谐性"等特征。
"贫困山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课题组谢少华李贤
关键词:改革与发展模式驱动力
政策心态的对立与融通:转型社会背景下的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变革研究
在当前转型社会背景下,利益主体多元、主体维权意识高涨,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变革的实践并不顺畅,表现为教师、家长、学生的不配合,研究机构与大众媒体的批评之声日盛。本研究认为,其中的实质问题在于,官方主体与各类民间主体的政策心态...
李贤
关键词:基础教育
广州市非户籍少年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被引量:1
2007年
广州市越来越多的非户籍少年儿童需要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而且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规定,地方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帮助他们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义务。在进行认真的数据计算之后,我们的研究发现:假如广州维持现有的公立中小学规模,政府以每年生均经费1,500元的标准资助就读私立初中、小学的非户籍儿童、少年,便可以基本解决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而按这一标准补助的年总额均不会超过2010年前每年全市新增的教育投入额。因此,由私立学校为非户籍适龄少年儿童提供教育是经济可行的。
李贤陈柳斌袁征
关键词:民工子弟教育经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