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脑病的影像学诊断
- 2005年
- 目的:讨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脑病的CT及MR表现。方法:自1999年8月到2004年4月,随访观察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脑病患者的CT及MR表现。结果: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脑病的病例中,脑白质病变最常见。结论:临床疑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脑病时,选择CT及MR检查以辅助临床诊治。
- 李红英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
- CT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前临床上常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f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瘤,DSA为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检查学方法,但具有创伤性、费时、价格高和并发症多等缺点,CTA和MRA为无创伤的血管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到临床。本研究通过相关数据总结分析CTA和MRA的技术特点及其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效果。
- 李红英
-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MRA
-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实时超声观察管壁、管腔及周围结构,记录血栓部位、大小及栓塞程度,彩色多普勒显示管腔血流充填、充盈残缺。结果 周围型6例,中央型21例,混合型4例,病肢左右侧之比例3.4:1。31例中急性血栓19例,慢性血栓12例。结论 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无创诊断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客观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方法。
- 李红英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 颈动脉易损斑块MRI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预测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应用磁共振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MR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材料与方法经B超检查筛选颈动脉斑块并行颈部血管磁共振检查的200例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分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分析两组斑块成分(脂质核团,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钙化,纤维帽是否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随访6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结果稳定斑块组112例,6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2例;易损斑块组88例,6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6例。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6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近期临床症状的预测指标。
- 李红英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脑缺血磁共振成像
-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脑病的CT表现
- 2004年
- 李红英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成像
- 鞍区囊性病变的CT、MRI诊断被引量:17
- 2014年
- 目的分析鞍区囊性占位病变的CT、MRI表现,探讨CT及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鞍区囊性病变的影像及临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囊实性垂体瘤22例、颅咽管瘤17例、Rathke囊肿3例、皮样囊肿3例、表皮样囊肿1例。结论 CT能准确显示鞍区肿瘤钙化和骨质破坏程度,MRI能很好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及邻近解剖关系,是鞍区病变首选检查方法。
- 李红英渐楠
- 关键词:蝶鞍中枢神经系统囊肿磁共振成像
- 脊膜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 2003年
- 李红英
- 关键词:脊膜瘤MRI表现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影像特征被引量:17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颈动脉重度狭窄时斑块及其继发改变的声像图特点。材料和方法 :2 0例 2 2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 ,术前、术后离体标本行超声检测 ,并与相应层面的病理切片相对照。结果 :2 2条所研究的斑块中硬斑 3条 ( 13 .6% ) ,软斑 8条 ( 3 6.4% ) ,混合斑 11条 ( 5 0 .0 % ) ;其中含有无回声的斑块 4条 ( 18.2 % ) ;回声分布均匀的斑块 2条 ( 9.1% )。显示斑块合并溃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72 .7%、3 6.4%和 5 4.5 % ,显示斑块合并血栓形成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3 5 .7%、10 0 %和 5 9.1%。结论 :颈动脉重度狭窄时容易形成软斑和混合斑 ,超声可明确提示。对伴有溃疡、含有无回声或不均匀低回声和超声显示有血栓的斑块 ,应引起高度重视 ,并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的根据。
- 李俊来唐杰徐建宏李红英王红伟王晓刚周定标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影像特征血栓形成
- 瘤样炎性脱髓鞘病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脑内瘤样炎性脱髓鞘病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对8例瘤样炎性脱髓鞘病的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MR影像学特点。结果MRI显示8例局灶性、类似肿块样病灶,片状长T1长T2信号灶。钆喷酸葡甲胺(gadolinium 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增强病灶不同程度强化。2例表现为完整环形强化,4例不完整环形或开口样增强,2例片状增强。发病早期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相呈稍高信号。6例患者经类固醇保守治疗4周后,复查颅脑MR病变缩小,无明显异常强化。2例因术前误诊手术治疗确诊。结论MRI检查对瘤样炎性脱髓鞘病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征性,能监测病变的转归情况。
- 李红英
- 关键词:脱髓鞘疾病磁共振成像弥散磁共振成像
- 股骨头无菌坏死MRI与X线平片、CT的对比研究
- 2002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比较50例64个股骨头缺血坏死X线平片、CT及MRI的表现及诊断结果。结果在50例64个股骨头缺血坏死中,X线平片确诊其中的45个(70%):CT确诊49个(76%):MRI发现所有病例的股骨头缺血坏死(100%)。在MRI像上各组病例的T1WI,T2WI及STIR的表现各不相同。结论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较平片和CT敏感。
- 李红英
- 关键词:股骨头无菌坏死MRIX线平片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