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光利

作品数:11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诗学
  • 3篇艺术终结
  • 3篇艺术终结论
  • 2篇新诗
  • 2篇叙事
  • 2篇原生态
  • 2篇审美
  • 2篇比较诗学
  • 1篇丹托
  • 1篇行管
  • 1篇叙事特征
  • 1篇学术个性
  • 1篇学者
  • 1篇意象
  • 1篇意象主义
  • 1篇意象主义诗歌
  • 1篇意蕴
  • 1篇执行管理
  • 1篇中国古典
  • 1篇中国古典小说

机构

  • 8篇浙江大学
  • 6篇徐州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王光利
  • 6篇徐放鸣

传媒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求索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中外文论
  • 1篇中国中外文艺...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现代语境下的原生态诗学
2011年
随着思想启蒙运动、工具理性以及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笼罩在艺术品上的光晕已黯然消退。黑格尔从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认为,艺术最终将让位于哲学,并首次提出了艺术即将终结的预言;阿瑟.C.丹托在批驳艺术史三种叙述模式的基础上认为,现在历史与艺术正坚定地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艺术的存在已不再具有任何历史意义,由此他提出了艺术的二次终结论。其实,原生态不仅表现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情感与审美情趣的自然抒发,也表现在文化的生存与传承中。由于原生态是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原生态诗学客观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中,它的存在为艺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艺术不会终结,原生态诗学是后现代艺术走出低谷期并再创辉煌的基础与保证。
徐放鸣王光利
关键词:黑格尔丹托艺术终结论
论原生态诗性文化被引量:4
2007年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绵延的过程,从它伴随人类产生的原始状态与人的原始思维模式等诸方面分析,可以探知原生态和诗性是文化的基本审美特征,而最能体现这两大审美特征的是民间文化。劳动大众在自由状态下真纯不羁、天籁自鸣和率性而发的情与意的抒发,体现了民间文化的原生态特性;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崇高情感的原始诗性在历史长河中自然融入并积淀在各种民间文化形态之中。对原生态与诗性的阐释与发掘将对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徐放鸣王光利
关键词:原生态诗性审美特征民间文化
论中国古典小说的命运观及其叙事特征被引量:1
2012年
中国古代的命运观是由儒、道、墨诸家命运观念与佛教命运观念相融合的产物,它是知命、安命、非命与因果、轮回观念的多样性统一。命运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思想与行为,也影响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本文在界定命运观概念基本含义与分析梳理古代传统命运观的形成及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国古典小说命运观的客观存在,分析总结出其独特的叙事特征:以命运发展建构叙事框架、完整性与必然性,并进一步阐释了古典小说中命运观念的悲剧情怀与劝谕世人的审美特征,以此为基点发掘古典文学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诗学价值。
王光利
关键词:命运观古典小说叙事特征审美意蕴
互文性与比较诗学视域的融合被引量:1
2008年
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汇通性研究的主体,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构成了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文本之间互文性的客观存在使异质文化(如中西文化)诗学理论文本间互为交织、互为引义、互为转换的网络互渗层面得以成立,为比较视域融合(交集)的确立奠定了存在基础,从而为比较视域的拓展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只有建立在互文关系之上,以融合的比较视域为本体的比较诗学研究才是真正学理意义上的互照互识的汇通性研究。
王光利徐放鸣
关键词:互文性比较诗学视域融合交集
原生态诗学与艺术终结论
2010年
在物质享受与时尚消费逐渐浸入社会结构每个细胞的全球化时代,对艺术的'膜拜'情怀与闪耀在艺术品身上的'光晕'早已消退和黯然失色,同时在各种传播媒介与大众娱乐文化的不断侵蚀下,曾经是文明之象征和扮演启蒙角色的文学艺术被边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艺术已死、作品已死、作者已死的阴影和恐惧感,时时浮过现代人的心灵之园.
徐放鸣王光利
关键词:原生态诗学边缘化光晕传播媒介
原生态诗学与艺术终结论
在物质享受与时尚消费逐渐浸入社会结构每个细胞的全球化时代,对艺术的"膜拜"情怀与闪耀在艺术品身上的"光晕"早已消退和黯然失色,同时在各种传播媒介与大众娱乐文化的不断侵蚀下,曾经是文明之象征和扮演启蒙角色的文学艺术被边缘化...
徐放鸣王光利
文献传递
《铁皮鼓》的荒诞与真实:一个多声部叙事交响的象征世界被引量:3
2011年
《铁皮鼓》是德国当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扛鼎之作。小说通过奥斯卡这一怪诞的侏儒形象,以怪诞的视角、荒诞与讽刺的基调,描绘了一个扭曲、夸张而丑陋的世界。小说在荒诞与非理性的表象中内含着作者反战、反异化、颠覆丑陋现实的主题。本文分析了小说的叙事与象征等艺术手法,认为它以多声部的叙事手法,用斑斓多彩的象征意象,创造性地再现了德国战时荒诞表象下的真实。
王光利
关键词:荒诞叙事
胡适诗学批判
胡适承接晚清“诗界革命”与“崇白话而废古文”之余绪,与陈独秀等人一起掀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的白话语言观、文学改良观、诗体解放观等诸多诗学观点,及其《尝试集》的创作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巨大,可以说,中国自上世纪初...
王光利
关键词:诗学新诗白话文诗体
文献传递
中国新诗的诞生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
2011年
英美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诗歌在二十世纪初的互动对双方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在意象呈现方式上的契合,意象派诗歌主动向中国古典诗歌寻求营养与变革的驱动力。同时,中国诗歌受意象派运动的影响,冲破了旧诗格律与体式的藩篱,获得诗体的大解放,迎来了中国现代新诗的诞生。本文分析了中西诗歌互动的渊源,总结了中西诗歌互动过程中的得与失,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王光利
关键词:意象主义中国新诗互动自由体
文化身份与学术个性——论留美学者叶维廉关于中西诗学的汇通性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叶维廉是一位集诗人、学者和翻译家为一身的著名海外华人,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卓著的学术成就,特别在中西比较诗学的理论创新与汇通性研究实践方面卓有建树。他首先将"模子"理论引入比较诗学领域,用先建构二元对立再消解二元对立的独特方法为中西诗学比较开拓了新的研究范式。叶氏以自己丰厚的中西文化底蕴与双语优势,独创性地以中西语言与诗为根基,分析梳理出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在意象呈现方式上的美学趋同性,进而探析出中西诗学"共同的美学据点",为中西诗学的汇通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中西语言之间、中西文化之间、创作与研究之间的"打通"实践,不仅成就了叶维廉独特的学术个性和智慧风貌,也使他成为海外华人留学生群体中典范性的学者之一。
徐放鸣王光利
关键词:留学比较诗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