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蓓蓓

作品数:24 被引量:162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篇早产
  • 9篇早产儿
  • 9篇产儿
  • 7篇低出生体重
  • 7篇低出生体重儿
  • 7篇母乳
  • 7篇母乳喂养
  • 7篇护理
  • 7篇出生体重
  • 5篇超低出生体重
  • 5篇超低出生体重...
  • 4篇低出生体质量
  • 4篇新生儿
  • 4篇出生体质量
  • 3篇循证
  • 3篇循证护理
  • 3篇婴儿
  • 3篇配方奶
  • 3篇配方奶喂养
  • 3篇极低出生体质...

机构

  • 2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22篇刘蓓蓓
  • 8篇韩树萍
  • 7篇余章斌
  • 7篇陈小慧
  • 5篇徐业芹
  • 4篇王倩倩
  • 4篇周娟
  • 3篇胡晓山
  • 3篇王楠
  • 3篇沙莉
  • 3篇刘凤
  • 3篇楚雪
  • 2篇董小玥
  • 2篇翁莉
  • 1篇徐晶
  • 1篇李现文
  • 1篇顾则娟
  • 1篇李萌萌
  • 1篇梅士娟
  • 1篇张俊

传媒

  • 3篇上海护理
  • 3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中华围产医学...
  • 2篇护理研究
  • 2篇中华医学会肠...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急危重症...
  • 1篇第六届围产医...

年份

  • 7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4篇201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晚发型败血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24年
目的:构建并验证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ELBWI)发生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79例VLBWI/ELBWI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LOS 93例为LOS组,未发生LOS 486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发生LOS的影响因素,将单因素中P<0.05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应用ROC曲线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最终纳入出生体质量、外周静脉置管时间、禁食时间、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发生史共4个因素构建出VLBWI/ELBWI发生LOS的风险预测模型,模型公式为Y=-2.349-0.003×出生体质量(g)+0.095×外周静脉置管时间(d)+0.198×禁食时间(d)-3.075×EOS发生史。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97,预测敏感度为0.817,特异度为0.780,最佳临界值为0.159。结论:构建的模型预测性能良好,适用于临床VLBWI/ELBWI中LOS的筛查,可为医护人员尽早采取预防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孙兴刘蓓蓓顾则娟孙小凡徐微徐佳忆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共同参与式护理在低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观察共同参与式护理在低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以指导未来低体重早产儿合理护理计划的拟定。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分娩的200例低体重早产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均护理3个月。护理前、护理3个月时,分别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家庭功能评估量表(APGAR)、育儿胜任感量表(C-PSOC)评估并比较两组父母(抽取其中1人)的自我效能情况、家庭功能和育儿胜任感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医院感染、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GSES、APGAR、C-PSO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时,两组GSES、APGAR、C-PSOC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体重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箱式吸氧时间、经鼻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院感染、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同参与式护理可有效提高低体重早产儿父母的自我效能,改善患儿家庭功能,增强父母的育儿能力,有效促进低体重早产儿恢复,且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
蔡如意徐业芹刘蓓蓓
关键词:早产儿低体重护理自我效能家庭功能
袋鼠式护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喂养及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4
2019年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喂养、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以寻求早产儿早期干预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新生儿科的162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观察组(n=81)和对照组(n=8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袋鼠式护理。干预14 d后,比较两组患儿喂养相关指标、体格发育情况及神经行为测定评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平均加奶速度为(7.4±1.4)mL/(kg·d),大于对照组的(9.9±1.1)mL/(kg·d)(t=8.593,P<0.05);观察组患儿达全肠内营养日龄为(25.6±1.3)d,早于对照组(30.9±2.4)d(t=17.476,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身长、体重及头围的增长值及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非条件反射以及一般反应能力5项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实施袋鼠式护理,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母乳喂养效率,促进其体格及行为能力发展,且干预过程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刘蓓蓓王楠徐业芹丁培徐微
关键词:早产儿极低出生体质量袋鼠式护理神经系统行为发育体格发育
妊娠期社会心理适应水平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构建妊娠期社会心理适应水平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3月—5月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产前检查门诊就诊的20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建立预测模型,选取2023年6月—7月在产前检查门诊就诊的136例孕妇为验证对象。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Calibration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果与临床效用。结果: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工作状态、文化程度和并发症是孕妇社会心理适应水平的影响因素,预测公式为:Logit(P)=-28.220+1.253×年龄-2.460×文化程度-4.101×工作状态+3.784×并发症。验证组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86,特异度为0.796,敏感度为0.783,Calibration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重合较多,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应用净收益值较高,模型预测准确性与稳定性较好。结论:构建的妊娠期社会心理适应水平预测模型临床预测效果较好,可为早期孕妇社会心理适应水平异常识别提供参考。
石秦川刘蓓蓓王倩倩李金洋田莹莹
关键词:妊娠期影响因素护理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置管长度与早产儿体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2月收治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新生儿监护室行PICC置管术的患儿80例,经上肢贵要静脉置管及下肢腘静脉置管分别40例,记录两组患儿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结果早产儿置管时的胎龄、日龄、体质量、是否有机械通气、置管部位及置管外露长度均为影响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其中,置管时胎龄≤32周、置管时日龄≤3 d、置管时体质量≤1500 g,置管时行机械通气、上肢(贵要静脉)置管、置管外露长度>2 cm均为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PICC导管置入长度与早产儿体质量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置管静脉、置管时体质量、胎龄、日龄、有无机械通气是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主要影响因素。护士应根据早产儿体质量等因素准确评估患儿导管最佳置入长度,积极预防导管异位的发生。
徐微王楠徐业芹丁培顾瑞刘蓓蓓
关键词:早产儿导管异位影响因素
捐赠母乳与配方奶喂养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评价捐赠母乳与配方奶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检索文献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起至2014年2月。纳入捐赠母乳与配方奶喂养对VLBWI和ELBWI影响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9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选取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95%CI表示,计数资料采用RR及其95%CI表示。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文献质量评价2篇为B级,3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配方奶喂养比较,捐赠母乳喂养可以降低VLBWI和ELBWI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RR=0.36,95%CI:0.18-0.73,P〈0.01),但不能降低败血症(RR=0.92,95%CI:0.50~1.72,P=0.80)、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RR=1.21,95%CI:0.84~1.74,P=0.31)和住院病死率(RR=0.66,95%CI:0.18~2.37,P=0.52)。捐赠母乳组新生儿期体重增长速度(MD=-6.58,95%CI:-11.19~-1.98,P〈0.01)和身长增长速度(MD=-0.30,95%CI:-0.41~-0.20,P〈0.01)均低于配方奶喂养组,新生儿期头围的增长速度与配方奶喂养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MD=-0.16,95%CI:-0.33~0.01,P=0.13)。结论VLBWI和ELBWI使用捐赠母乳喂养可降低NEC的发生率,但对新生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余章斌韩树萍陈小慧周娟刘蓓蓓沙莉董小明
关键词:母乳喂养婴儿配方META分析
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照护过渡干预方案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照护过渡干预方案对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分析照顾者过渡护理需求,构建照护过渡干预方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照护过渡干预方案)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50例。比较2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神经心理发育指标。结果2组早产儿干预后体质量、身长及头围指标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体质量、身长及头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干预后3个月各项神经心理发育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照护过渡干预方案应用于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在改善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及神经心理发育方面有较好效果。
蔡如意刘蓓蓓李现文徐业芹
关键词:早产儿生长发育神经心理发育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人乳喂养现状调查分析被引量:21
2020年
目的:探讨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应用不同人乳喂养评价指标评价人乳喂养的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后24 h内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1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喂养的种类分为纯母乳喂养组、捐赠人乳组、混合喂养组。应用量化评价指标母乳占比和母乳量评价不同喂养种类组、不同住院阶段人乳喂养现状。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Kappa检验和McNemar检验用于一致性检验。 结果:601例(男309例、女292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胎龄(29.3±1.9)周,出生体重1 260(1 115,1 400)g,其中6例(1.0%)整个住院期间未进行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组8例(1.3%),捐赠人乳组542例(90.2%),混合喂养组51例(8.5%)。住院1~7 d、8~14 d、15~28 d 3个阶段的母乳占比分别为73.6%(42.9%,86.7%)、97.5%(78.6%,100.0%)、99.3%(93.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414.95, P<0.01),两两比较提示住院1~7 d母乳占比低于8~14 d和15~28 d,为各阶段最低(调整后 P均<0.05)。住院1~7 d、8~14 d、15~28 d母乳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4.3,18.2)、59.1(26.5,93.5)、116.0(60.3,142.6)ml/(kg·d), H=759.75, P<0.01],两两比较提示住院1~7 d母乳量最低(调整后 P均 <0.05)。纯母乳喂养组、捐赠人乳组、混合喂养组住院期间母乳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2(40.0,117.2)、82.9(53.6,103.1)、55.7(16.6,97.5)ml/(kg·d), H=10.78, P=0.005]。母乳占比和母乳量2个评价指标一致性检验总符合率为0.703,McNemar检验 P>0.05, Kappa=0.408。 结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不高,其在住院1~7 d的母乳占比和母乳量低于8~14 d、15~28 d 2个阶段。量化评价指标母乳占比和母乳量的共同应用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现状
张俊李萌萌余章斌刘凤刘蓓蓓翁莉陈小慧韩树萍
关键词:母乳喂养婴儿极低出生体重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胎龄≤32周早产儿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与早期母乳喂养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与早期母乳喂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中重度BPD将早产儿分为中重度BPD组37例和对照组183例,比较2组早产儿的临床特征、母乳喂养量和亲母母乳(MOM)喂养率,并分析母乳喂养与早产儿发生中重度BPD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BPD组出生体质量<1500 g、出生胎龄<28周、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机械通气时间≥7 d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静脉营养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BPD组出生后0~7 d母乳摄入量、MOM摄入量、MOM喂养率和出生后8~14 d母乳摄入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后0~7 d母乳喂养量高是早产儿发生中重度BPD的独立保护因素(OR=0.865,95%CI:0.767~0.976,P<0.05),胎龄<28周(OR=5.238,95%CI:1.158~23.686,P<0.05)、机械通气时间≥7 d(OR=22.386,95%CI:6.769~74.030,P<0.05)是早产儿发生中重度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生后早期母乳喂养可显著降低胎龄≤32周早产儿发生中重度BPD的风险,临床应积极推行早期母乳喂养措施。
李金洋石秦川胡晓山刘蓓蓓
关键词: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母乳喂养机械通气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23年
目的分析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早识别、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14例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FI分为FI组与喂养耐受组,分析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FI组128例(15.7%),喂养耐受组686例(84.3%);其中,<32周早产儿FI 70例(30.3%),32~<34周28例(20.4%),≥34周30例(6.7%);<1500g早产儿FI 56例(32.6%),1500~<2500g 64例(12.7%),≥2500g 8例(5.8%)。出生胎龄、体重越小,FI的发生率越高(χ^(2)=66.593、50.621,P<0.001)。FI的临床表现以胃潴留(85.9%)、腹胀(66.4%)、呕吐(43.8%)为主,其中超/极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胃潴留、腹胀为主,晚期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腹胀、呕吐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组平均出生胎龄、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喂养耐受组(t=8.028、8.588,P<0.001);FI组早产儿窒息、宫内感染、生后24h内接受有创呼吸支持、生后24h内接受无创CPAP呼吸支持、呼吸暂停、小于胎龄儿、脐带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喂养耐受组(χ^(2)值分别为16.676、24.771、7.961、83.757、86.275、3.878、5.25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后24h内接受无创CPAP呼吸支持(OR=3.269,95%CI:1.821~5.868)、呼吸暂停(OR=3.405,95%CI:2.106~5.505)是早产儿发生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FI的发生率随着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临床表现也因出生胎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生后24h内接受无创CPAP呼吸支持及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发生FI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尽早干预,改善喂养耐受性。
孙兴胡晓山刘凤刘蓓蓓
关键词:早产喂养不耐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