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
- 作品数:106 被引量:526H指数:1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和显微手术技巧被引量:13
- 2005年
-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与毗邻神经、血管的关系,并对全切肿瘤的显微外科技巧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63例,对听神经瘤的供血来源、与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肿瘤全切除的手术技巧进行分析。结果63例听神经瘤均有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参与供血;术中发现面神经绝大多数位于肿瘤的前方(占84.1%),其中面神经位于听神经瘤前上方13例,正前方31例,前下方9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51例(81%),肿瘤全切53例(84.1%)。结论掌握听神经的显微解剖特征和手术技巧对全切除听神经瘤和颅神经功能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 陈立华刘运生陈凌刘志雄杨治权李学军徐立新秦天森
- 关键词:听神经瘤手术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技巧肿瘤全切除面神经解剖神经功能保护血管结构
- 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被引量:16
- 2008年
-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人路(TSRSA)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TSRSA显微手术切除23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肿瘤主体均位于后颅窝,其最大直径在1.8~5.7cm(平均3.9cm)。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该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19例(83%),次全切除4例(17%),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3例(13%),术后并发中脑出血1例,皮下积液1例,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及其他并发症。结论TSRSA适用于主体在后颅窝的Ⅱ型岩斜区脑膜瘤。采用该入路处理岩斜区脑膜瘤,通过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尖,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降低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 陈立华陈凌凌锋张秋航鲍遇海
- 关键词: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
- 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被引量:9
- 2009年
- 鞍结节脑膜瘤毗邻前视路、前循环动脉、下丘脑、垂体柄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其手术疗效与手术入路的正确选择和显微技术关系密切。作者于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额外侧入路对65例鞍结节脑膜瘤进行显微手术切除,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陈立华陈凌张秋航凌锋
- 关键词: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手术疗效显微技术前循环
- 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六例的诊治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 方法 对6例经脊髓MRI及DSA检查确诊的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枕下后正中入路, 电凝阻断瘘口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先行血管内瘘口栓塞,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 至10年。 结果 术后椎动脉造影复查显示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影消失。3例患者症状逐渐缓 解,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够自控,未见复发;2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患者死于术 后肺部感染。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直视下切除延 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口,疗效较栓塞治 疗更为确切。早期诊断并及时消除引起静脉高压的始动因素,保证脊髓静脉引流的通畅,是获得 较好疗效的关键。
- 陈凌凌锋张鸿祺支兴龙李慎茂李萌吉训明陈立华吴浩莫大鹏
- 关键词: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颈髓瘘口显微外科手术复查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附106例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孪(HFS)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06例MVD治疗HFS的临床经验。术前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91.5%(97例),术中显露面神经入脑干区(REZ),明确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其中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相关占66.0%(70例),复合血管压迫者占36.8%(39例)。MVD术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术中面神经REZ区的充分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减压棉片的大小和放置位置等,均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 陈立华陈凌凌锋张秋航
- 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责任血管显微外科
- 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探讨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探讨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系统回顾1999年至2005年我们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病例420例,其中三叉神经痛282例,面肌痉挛120例,舌咽神经痛18例。结果总有效406例,有效率96.67%,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王子敬曲建波徐平徐梓洲徐华文李祥伟于怀松陈立华陈凌张纪水
-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
- 颅底显微解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通过颅底显微解剖的临床教学实践,探讨适合于神经外科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方法在颅底显微解剖教学中,采用解剖示范、手术入路演示、颅底手术点评并加以优化组合,探索出适合神经外科学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教学方法。结果通过颅底显微解剖示范,使学员掌握更多知识;颅底手术入路演示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颅底手术点评,培养学员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获得三维立体解剖的概念。结论颅底显微解剖示范、颅底手术点评和手术入路演示,有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颅底显微解剖的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 陈立华陈凌张秋航鲍遇海
- 关键词:教学方法颅底手术
- 神经外科显微操作及解剖培训教学训练方法探讨被引量:9
- 2009年
- 培养神经外科专业医师的基本技能是摆在目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这也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建立专科医师认证的前提。作者在实践中根据专科特点,借鉴国内外该专业科学训练方法及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对显微操作及解剖培训方法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神经外科医师基本技能培训教学训练方法。
- 陈凌陈立华张秋航孔峰张智萍凌锋A.SamiiM.Samii
- 关键词:专科医师显微操作神经外科教学
- 颅底外科的现状与进展被引量:4
- 2010年
- 陈凌陈立华
- 关键词:颅底肿瘤颅底外科显微外科手术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的抑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对男性健康青年人(25~35岁)、健康中年人(50~60岁)、以及中年帕金森病( Parkinson’ s disease,PD)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增生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引发 UC-MSC 发挥抑制作用所需要的细胞因子。方法用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作用后的 UC-MSC 和 PBMC 共培养,观察 PBMC 增生受抑制的情况。结果不仅健康青年人的 PBMC 增生被 UC-MSC 抑制,健康中年人和中年 PD 患者的淋巴细胞也受到抑制,PD 患者 PBMC 受抑制程度比青年人小,但和同年龄组健康中年人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UC-MSC 必须经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IL-1β中的一种与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联合刺激后才可以发挥抑制作用,“IFN-γ+IL-1α”和“IFN-γ+IL-1β”组合刺激 UC-MSC 后对 PBMC 的抑制作用相比“IFN-γ+TNFα”更强。结论 UC-MSC 对 PBMC 的抑制作用不是自发的,而需要炎性反应因子的刺激,这就提示经过体外炎性反应因子处理的 UC-MSC 可能更适合移植后抗炎性反应治疗的需要;UC-MSC 可以体外抑制 PD 患者 PBMC 增生,至少对于中年患者,帕金森病并没有影响 PBMC 增生对 UC-MSC 抑制作用的反应性,这就为临床实验治疗 PD 提供了一项理论依据。
- 赵春松邹海强闫晓明关云谦陈凌王佳茵张愚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帕金森病炎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