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丽霞

作品数:31 被引量:142H指数:6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缺血
  • 7篇卒中
  • 7篇急性
  • 7篇梗死
  • 6篇血管
  • 6篇血性
  • 6篇细胞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5篇脑卒中
  • 4篇免疫
  • 4篇脑血
  • 4篇脑血管
  • 3篇神经系
  • 3篇神经系统
  • 3篇神经系统疾病
  • 3篇水肿
  • 3篇缺血后
  • 3篇缺血后处理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机构

  • 30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中南大学
  • 2篇解放军第21...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30篇陈丽霞
  • 17篇王丽华
  • 8篇张荟雪
  • 6篇王健健
  • 5篇刘佩芳
  • 4篇杨永梅
  • 3篇张本平
  • 3篇陈立杰
  • 2篇曹宇泽
  • 2篇田庆华
  • 2篇陈志敏
  • 1篇迟春玲
  • 1篇闫晓波
  • 1篇王维治
  • 1篇王娜
  • 1篇李杰
  • 1篇王宁
  • 1篇王霞
  • 1篇常明秀
  • 1篇芮德源

传媒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4篇卒中与神经疾...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心血管康复医...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08
  • 1篇2005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进展被引量:6
2021年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IS)再发致残性卒中风险高,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能显著降低致残性卒中发生率。本文综述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危非致残性IS研究的进展,旨在为对其治疗提供更好地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思路。
赵楠楠陈丽霞
关键词:卒中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TNF-α、sICAM-1在急性脑血管病并多脏衰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影响急性脑血管病(ACVD)预后的主要因素,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许多证据表明CK释放产生的弥漫性炎症反应是MOF的共同途径,而TNF-α和细胞粘附分子sI- CAM-1与炎症反应密切...
王丽华张本平陈丽霞刘佩芳
文献传递
双类似物鼻粘膜耐受对EAMG预防作用机制的探讨
目的选择双类似物(Lys262-Ala207)通过不同时间点对EAMG模型进行鼻粘膜耐受预防性给药,观察临床及免疫指标变化,并评价疗效,探讨预防性鼻粘膜耐受对EAMG预防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AChR加CFA致敏Lewis...
王丽华陈丽霞刘佩芳张本平
文献传递
缺血后处理对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7年
缺血后处理是一种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方法,对脑缺血的再灌注损伤也具有显著保护作用。通过抑制基因过表达,调控炎症、凋亡及氧化应激、自我吞噬,影响泛连接蛋白1/P2X7嘌呤受体复合物途径、p38 MAPK-ATF2通路作用,下调AQP4的表达等机制,其改善了血管神经单元细胞的相互作用,实现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脑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研究者发现脑组织经过一定时间的缺血后再次恢复血液灌注时其功能及结构损伤反而会加重,
陈志敏陈丽霞张荟雪王健健杨永梅王丽华
关键词:脑保护作用基因过表达血液灌注连接蛋白缺血脑组织
精准医疗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研究进展
2018年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医疗是新的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目的在于整合基因组学和其他分子信息,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服务。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开展精准医学教育、培养适应当前发展的高素质神经内科医生刻不容缓。
陈丽霞王丽华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病学
FTY720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FTY720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的作用。方法 34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FTY720组(n=12)、EAN组(n=12)和完全弗氏佐剂(FCA)组(n=10),FTY720组于注射P257-81抗原乳剂后0天开始每日腹腔注射FTY720,FCA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每日对大鼠进行临床评分,比较高峰期最高评分,致敏第16天测定淋巴细胞增殖及培养液上清TNF-α、IFN-γ及IL-10的含量,并进行坐骨神经病理学检查。结果与EAN组相比,FTY720组的高峰期平均最大评分显著降低(P<0.05),并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P<0.01),降低培养上清中TNF-α、IFN-γ水平(P<0.05),组间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坐骨神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显著轻于EAN组(P<0.01)。结论 FTY720明显缓解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病情。
焦虹王维治王丽华陈丽霞
关键词:FTY720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T细胞细胞因子
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预防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Sup ODN)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EAMG)的预防作用及对EAMG临床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预防组(n=8)、EAMG组(n=8)和正常对照组(n=8),采用Rα97-116肽段3次免疫的制模方法复制EAMG大鼠模型,预防组和EAMG组每只大鼠在第0、30、60天注射抗原乳剂诱导EAMG,预防组每次免疫后3天腹腔注射Sup ODN 3 mg,EAMG组注射等量的PBS,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干预。定期对3组大鼠体重及Lennon临床评分进行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浆中AChR-Ab含量及单核细胞(monocyte,MNC)上清液中IFN-γ和IL-4含量,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组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T-bet和GATA-3的表达。结果预防组的临床评分、B细胞的抗体分泌量以及T-bet、IFN-γ水平均较EAMG组显著降低(P<0.05);而GATA-3和IL-4水平均较EAMG组显著增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up ODN可有效减轻EAMG的肌无力症状,并可影响AChR特异性T和B细胞异常的免疫应答。
张荟雪王丽华曹宇泽田庆华陈丽霞刘佩芳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转录因子
急性脑梗死拓展时间窗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4
2012年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尤瑞克林拓展时间窗(4.5~9 h)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rt-PA溶栓组(B组)、rt-PA联合尤瑞克林组(C组),各组按静脉干预时间再分为<4.5 h及4.5~9 h两亚组(n=15)。A组:常规治疗;B组:rt-PA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C组:rt-PA、尤瑞克林和常规治疗。治疗前行头CT和多模式MRI检查,治疗后24 h复查头CT,分别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采用NIHSS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B、C组两亚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A组相应亚组;B、C组两亚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B、C组<4.5 h亚组评分显著小于4.5~9 h亚组;C组4.5~9 h亚组溶栓后7d、21d评分明显低于B组4.5~9 h亚组。结论多模式MRI指导下rt-PA联合尤瑞克林拓展时间4.5~9 h溶栓治疗安全,疗效肯定,且优于rt-PA单独溶栓治疗。
张荟雪王宁陈丽霞田庆华王丽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尤瑞克林
缺血性脑水肿分子机制及脑水肿监测研究现状被引量:9
2020年
脑水肿是多种因素作用下(如脑缺血、脑出血、颅内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等)脑内液体异常聚积的病理过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治疗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继发脑水肿的主要原因。脑水肿一般分成两大类: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前者指脑细胞直接受致病因子影响而引起的水肿,脑血管的通透性一般不受影响;后者因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被破坏,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分子大量外渗,在血管周围和细胞间质积聚而形成血肿。
张立娜陈丽霞
关键词:颅内占位性病变急性闭塞致病因子颅内感染脑细胞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缺血性卒中与抑郁之间相互作用的潜在相关基因
背景与目的:缺血性卒中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抑郁障碍对卒中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脑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影响着大约1/3的脑卒中存活者,且与卒中后功能转归不良相关。
李千张荟雪王健健陈丽霞王丽华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抑郁障碍基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