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薇
- 作品数:16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黄河三门峡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Woven EndoBridge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 初步探讨Woven EndoBridge(WEB)瘤内扰流装置(简称WEB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5-11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黄河三门峡医院应用WEB装置治疗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为未破裂动脉瘤,2例为破裂动脉瘤.术前40例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均为0分.所有患者术后48 h内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评估有无新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相关的新发症状性脑梗死;采用mRS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情况;术后30 d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0个动脉瘤共置入40个WEB装置,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35例(87.5%)患者的WEB装置术中一次性释放成功;5例(12.5%)WEB装置在术中经过回收、调整方向后二次释放成功.4例患者的动脉瘤采取WEB装置联合其他辅助治疗,其中联合支架辅助栓塞2例,联合弹簧圈辅助栓塞2例.术后48 h内头颅CT或MRI检查均未见新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相关的新发症状性脑梗死;出院时mRS均为0分.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30 d的临床随访,除3例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期间出现皮肤黏膜淤血外,均无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缺血性及出血性不良事件、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初步观察认为,WEB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随访无并发症发生.
- 张倩倩丁津一郜洁钰张鸿运李文冯文献陈丽薇邵秋季常凯涛唐垚贺迎坤李立李天晓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多中心研究
- 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心肌酶谱变化
- 2011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心肌酶谱水平。结果脑出血组患者心肌酶谱水平上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酶谱水平在轻、中、重型组之间比较分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谱水平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都具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定病情和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 陈丽薇江广予刘世福
-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心肌酶谱
- 亚低温治疗对机械取栓术后急性大面积半球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及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机械取栓术后急性大面积半球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大面积半球脑梗死病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保护脑细胞、营养支持、调控血压、调控血糖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Cool Gard血管内热交换仪进行亚低温治疗。治疗前、治疗后72 h,治疗后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病人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昏迷程度,监测颅内压、血清NSE、S100-β水平。结果治疗后72 h、治疗后2周,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2周,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后72 h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72 h、治疗后2周,NIHS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72 h、治疗后2周,两组Fugl-Meyer评分及G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2周,两组Fugl-Meyer评分及GCS评分均较治疗后72 h升高(P<0.05),且治疗后72 h、治疗后2周,治疗组Fugl-Meyer评分及GCS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72 h,两组颅内压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2周,两组颅内压均较治疗后72 h降低(P<0.05),治疗后72 h、治疗后2周,治疗组颅内压均较同时期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72 h、治疗后2周,两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2周,两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后72 h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72 h、治疗后2周,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机械取栓术后急性大面积半球脑梗死病人治疗效果较好,可改善病人神经功能,降低血清NSE及S100-β蛋白水平。
- 薛萌程涛陈丽薇杨延洁刘亮杨静志
-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神经功能
- 丹红注射液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9年
- 脑梗死是指脑部缺氧缺血导致脑组织发生局限性坏死,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肢体乏力麻木,神志不清和偏瘫等,而一旦脑梗死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文献[2]报道,丹红注射液具有通脉舒络和活血化瘀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奥拉西坦是一种γ氨基丁酸衍生物,对脑损伤、智力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等治疗效果明显。
- 张浩吴肖锋陈丽薇
-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脑梗死
- 急性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状态对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状态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14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6例和预后较差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因素、软脑膜侧支循环状态[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ACI预后的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rLMC得分预测ACI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预后较差组与预后良好组相比,有高血压病史比例、入院时NIHSS更高,rLMC评分更低(χ^(2)/t=27.003、4.136、5.390,P<0.05);Logistic回归显示:高血压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ACI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1.687(1.052~2.706)、2.460(1.358~4.454),P<0.05],入院时rLMC评分是影响ACI预后的保护因素[OR(95%CI)=0.406(0.226~0.731),P<0.05];ROC曲线显示,rLMC是预测ACI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曲线下面积为0.667(P<0.05)。结论软脑膜侧支循环状态是影响ACI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发病早期评估rLMC有利于评估患者病情、预测患者预后。
- 陈丽薇薛萌张浩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预后
- 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18例术前评估股动脉入路困难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与同期30例经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股动脉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卧床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经桡动脉入路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重要的补充术式。
- 薛萌陈丽薇张星刘世福张惠霞兀瑞俭
-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狭窄
- 脑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2024年
- 目的构建与验证脑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黄河三门峡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出现END的246例BA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7∶3被随机分为建模组(n=172)和验证组(n=74)。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D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采用一致性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区分度,绘制校正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的准确性。结果建模组患者中,男109例(63.37%),女63例(36.63%);年龄(65.47±13.00)岁;中位发病时间4.00(2.00,7.00)h。验证组患者中,男39例(52.70%),女35例(47.30%);年龄(66.09±12.14)岁;中位发病时间2.50(1.90,6.00)h。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吸烟、白质病变程度、中性粒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是BAD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2.29%,特异度为72.37%;验证模型的敏感度为73.17%,特异度为72.73%。校准曲线均接近于直线为1的曲线。结论基于吸烟、白质病变程度、中性粒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静脉溶栓,用列线图建立的脑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可辅助预测患者的短期预后。
- 王娟冯少彬张美娇席俊男冯松松陈丽薇
- 关键词: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 中青年缺血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原因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按照患者年龄将我院收治的150例中青年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青年组62例和中年组88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TOAST分型、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差异性。结果本组150例患者中83例有明确病因,TOAST亚型分布为大动脉粥样硬化19.33%,心源性栓塞12.67%,小血管疾病8.67%和其他14.67%;2组患者TOAST亚型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青年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疾病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中年组,其他和原因未明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青年组患者抽烟、高血压、糖尿病和卒中史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中年组,心脏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青年组患者hs-CRP及Hcy均明显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缺血性卒中具有特定病因分型和危险因素,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进行早期干预。
- 陈丽薇吴肖锋刘世福
- 关键词: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
-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0例死亡原因分析
- 2011年
-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原因,探讨有效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因脑疝死亡,5例因心功能衰竭死亡,4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4例因室性心律失常死亡,3例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大面积脑梗死一旦确诊,应积极采取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等综合措施,这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 陈丽薇江广予刘世福
- 关键词:脑梗死
- 他汀类药物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脑血栓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试验组(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状态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脑血栓可增强疗效以及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同时可有效调节脂质代谢效果,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抑制血栓生成。
- 张浩吴肖锋陈丽薇
- 关键词:脑血栓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