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怡萍
- 作品数:24 被引量:215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Er∶YAG激光在眼科中的应用被引量:3
- 1998年
- 中等红外激光Er∶YAG激光具有在水中高吸收率,对眼组织切割效率高的特点,可用于多种眼科手术,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眼科手术工具。本文从Er∶YAG激光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两大方面。
- 金怡萍
- 关键词:眼科激光疗法ER:YAG激光
- 后囊膜截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后囊膜截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 (PCCC +AV )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者 5 5例 ( 88眼 )进行回顾性研究。行晶状体吸除术 42眼 ,其中 3 8眼联合PCCC +AV术。行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44眼 ,其中联合PCCC +AV术 15眼。随访半年到 3年 ,观察视轴混浊、前房纤维渗出、虹膜膜后粘连、人工晶体夹持、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等发生情况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中行PCCC +AV的患儿视轴混浊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行PCCC +AV的患儿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而前房纤维渗出、虹膜膜后粘连、人工晶体夹持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各组均无一例发生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结论 :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运用后囊膜截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 ,安全易掌握 ,可有效预防后发障 ,主要用于 0~ 5岁的患儿。
- 金怡萍陆国生
-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外科手术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儿童
- 先天遗传性白内障的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被引量:5
- 2002年
- 先天遗传性白内障是常见儿童致盲眼病 ,临床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研究 ,揭示该病的致病基因 ,不仅可明确疾病的发生机制 ,更能找到新的致病途径。
- 金怡萍
- 关键词:基因定位克隆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囊膜混浊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对可能引起后囊膜混浊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105例经过6~18个月临床随访的患者中,发现与后囊膜混浊的相关因素是术后第1天前房反应及人工晶状体类型,其它因素包括病人性别、年龄、白内障类型、核硬度、眼轴长度、术中超声时间等均与后羹膜混浊无关。结论减轻术后第1天前房反应及选用丙烯酸酯类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有助于减少后发障的发生率。
- 卢奕金怡萍陆国生
- 关键词:后囊膜混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 电子和手工环形撕囊
- 2000年
-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术中电子与手工连续环形撕囊2种方法的临床特点及晶状体囊膜边缘的病理结果。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电子与手工连续环形撕囊各 5 0例 5 0眼进行随访。取部分前囊膜行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切片显示 :电子环形撕囊的前囊膜反卷、增厚重叠在一起 ,晶状体上皮细胞排列失去规则。在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过程中电子环形撕囊的囊膜边缘较手工环形撕囊易撕裂。手工环形撕囊的囊膜边缘上皮细胞排列整齐 ,不易发生撕裂。结论 对于初学者及某些特殊类型的白内障 ,电子环形撕囊简单易操作 ,同时对于手工撕囊失败的病例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 ,但有撕囊口易撕裂的缺点。
- 罗怡卢奕陆国生金怡萍
- 关键词:白内障
- 一绕核性白内障家系的遗传学研究
- 目的:研究先天遗传性绕核性白内障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试从分子遗传学水平探明该病的发病机制.方法:从一连续5代共32名患者的绕核性白内障家系着手,进行包括视力检查、裂隙灯和眼底镜观察、A超测量在内的临床观察和光镜下病理检查...
- 金怡萍
- 关键词: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基因病理
- 文献传递
- Er∶YAG激光白内障乳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0年
- 目的 :了解 Er∶ YAG激光对晶体囊膜、 ~ 级核的作用 ,及其在白内障手术中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方法 :观察不同设置时 Er∶ YAG激光对离体人晶体 ~ 级核的乳化作用 ;记录不同距离、设置时击破离体人晶体囊膜的时间 ;在兔眼中模拟 Er∶ YAG激光晶体乳化手术 ,通过电镜、光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小梁网和视网膜的损伤情况。结果 :Er∶ YAG激光 1 2~ 2 4m J、2 0 Hz可乳化 ~ 级核 ;低能量时作用范围为 1 mm,高能量时为 2 mm;在前房操作时对视网膜无损伤 ,对角膜内皮细胞和小梁网有局限性损伤。结论 :Er∶ YAG激光乳化术是一种安全。
- 金怡萍陆国生丁文天
- 关键词:ER:YAG激光白内障
- 晶状体混浊病因及人工替代物植入研究
- 卢奕褚仁远季樱红杨晋丁文天金怡萍戴锦晖陆国生罗怡王曼
- 本课题采用手工连续环形后囊膜撕囊和角巩缘前段玻切术。由于玻璃体切割的目的在于破坏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界面,不需进行扁平部切割,从而减轻对玻璃体基底部的干扰,降低视网膜脱离的产生。于97年10月即开展激光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实...
- 关键词:
- 关键词:白内障假体植入物
- 超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前房负镜植入两年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前房负镜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 11例 ( 2 0眼 )。屈光度数最高 -2 9D ,最低 -9 45D。术前进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直径、角膜内皮计数、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检查。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显微手术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 2年 ,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前房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瞳孔改变等。结果 术后 2年所有患者平均裸眼视力 0 73 ,矫正视力 0 92。平均眼压为14 17mmHg ,无一例眼压升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 2 499 3± 3 19 6)个 /mm2 ,平均损失率 3 4% ,与术前无明显差异。ICL袢脚均未造成对房角的影响。所有患者瞳孔对光反应良好 ,无一例出现白内障。结论 前房负镜植入矫正高度近视 ,尤其是高于 -12D的超高度近视 ,2年观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 张伟英金怡萍黄蓓芬郁民宝缪和芬
- 关键词:高度近视晶状体手术
-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 8月期间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 80例 ( 83只眼 )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空腹血糖均控制在 8mmol/ L 以下 ,术后随访观察视力、前房反应、角膜情况。结果 80例 ( 83只眼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 9只眼视力 <0 .1者多数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术后主要并发症角膜水肿、房水混浊、前房纤维素膜样渗出及前房积血均在一周左右消退 ,对术后视力无影响。结论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前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
- 缪和芬张伟英金怡萍黄蓓芬蔡慕蓉
- 关键词: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