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闻师
- 作品数:29 被引量:164H指数:8
- 供职机构: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医学高峰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166例,分为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绝对卧床、止血、脱水及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泵注,观察脑血管痉挛率和病死率。结果:166例均行动脉瘤栓塞术,术后2周内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具有显著缓解脑血管痉挛的作用,能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疗效好。
- 霍晓川罗俊生孙霄云张振兴郭闻师关宁
-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脑血管痉挛
- β-巯基乙醇和神经生长因子定向诱导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验证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验证β-巯基乙醇、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2在锦州医学院外科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1月龄SD大鼠30只,全骨髓培养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②取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以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消化后,计数细胞量,描绘细胞增殖曲线。③取第3~5代骨髓基质细胞,接近70%~80%融合后,分为3组:β-巯基乙醇诱导组:加入含1mmol/Lβ-巯基乙醇的无血清培养基预诱导24h后,去除预诱导液,再加入含5mmol/Lβ-巯基乙醇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5h;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组: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μg/L进行预诱导24h后,去除预诱导剂,磷酸盐缓冲液洗涤3次,再加入含神经生长因子50μg/L无血清培养基诱导24h;阴性对照组:仅加等量无血清培养基。观察各组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④免疫组化法检测诱导后各组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和分化率。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曲线:培养第1~4天为潜伏期,此后细胞增殖加速并进入对数生长期,第9天达到高峰,以后细胞增值速度减慢,进人平台期。骨髓基质细胞倍增时间约为32h。②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后的形态学观察结果:β-巯基乙醇诱导组经β-巯基乙醇诱导1h,细胞形态即发生改变,胞体收缩成球形或锥形,折光性增强,部分细胞周围有光晕,有较多长突起。5h后,神经元样细胞明显增多,可形成神经网络状结构,但是死亡细胞逐渐增多;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组形态学变化出现较迟,在12h才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表现为胞体变大,有类似轴突和树突的细长突起。24h表现更为明显,部分细胞间也可见网络状排列,细胞死亡现象不明显;阴性对照组无明显的形态学改变,仍为长梭形细胞。③神经元样细胞免�
- 关宁罗俊生刘兴波郭闻师邱建武张春
- 关键词:骨髓细胞细胞分化
-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与CT表现(附31例报告)
- 2006年
- 郭闻师
- 关键词:小儿颅脑损伤CT表现脑血管闭塞轻微外伤CT改变
- 紫杉醇对胶质瘤细胞系C6增殖抑制的影响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紫杉醇对胶质瘤细胞系C6的抗增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形态学、四甲基偶氮唑蓝实验(MTT)、流式细胞术对紫杉醇诱导的胶质瘤细胞系C6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①紫杉醇1nmol/L剂量组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贴壁状况良好;紫杉醇10、100nmol/L剂量组可见细胞密度减小,少许贴壁生长,偶见坏死细胞;紫杉醇1 000nmol/L剂量组细胞贴壁状况不好, 大部分细胞漂浮于培养液中,部分细胞已坏死;②通过MTT观察到紫杉醇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率均增高(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剂量组不同时间段之间的抑制率增高(P<0.05);紫杉醇对C6的抑制率有剂量和时间的依赖关系;③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细胞有G2-M期阻滞,1 000nmol/L紫杉醇分别作用24、48h后,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63.75%、37.20%(同对照组比较P<0.01)。紫杉醇作用48h时出现凋亡峰,细胞凋亡率为14.31%。结论紫杉醇对胶质瘤细胞系C6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紫杉醇可以诱导胶质瘤细胞系C6细胞发生凋亡,凋亡与G2-M期阻滞密切相关,G2-M 期阻滞达到一段时间后才诱导细胞凋亡。
- 郭闻师刘兴波
- 关键词:紫杉醇细胞凋亡
-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为MSCs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应用bFGF进行预诱导,然后用ATRA和NGF来诱导骨髓基质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的NSE和GFAP的表达。结果大鼠MSCs经ATRA和NGF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免疫组化显示部分细胞表达NSE和GFAP。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被ATRA和NGF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
- 郭闻师任甫罗俊生关宁
-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神经细胞
- miR-210调控泡沫细胞释放炎性因子的实验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讨mi R-210对泡沫细胞释放炎性因子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mi R-210增强剂(mi R-210mimic)和mi R-210拮抗剂(mi R-210 inhibitor)转染大鼠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转染成功后予巨噬细胞泡沫化。处理后收集细胞悬液,用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TLR-4、TNF-α和IL-6的释放量。Western blot检测TLR-4、TNF-α和IL-6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i R-210 mimic转染组的TLR-4、TNF-α和IL-6表达量[(15.782±0.410)、(30.103±1.013)、(496.872±10.000)pg/ml]与对照组[(19.760±0.233)、(44.667±1.528)、(996.667±15.275)pg/ml]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 R-210 inhibitor转染组的TLR-4、TNF-α和IL-6表达量)(25.073±1.004)、(106.030±1.731)、(2 103.333±25.166)pg/ml]与mi R-210 mimic转染组比较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i R-210能够抑制泡沫细胞内炎性因子的释放,与致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相关。
- 贾军霍晓川郭闻师
- 关键词:泡沫细胞MIRNATLR-4
- p38MAPK介导Ghrelin对TNF-α诱导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CP-1 mRNA表达的抑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Ghrelin对TNF-α诱导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及p38MAPK的作用。方法培养HBMEC,TNF-α组加入不同浓度TNF-α;Ghrelin预处理组先加入Ghrelin预处理1 h后,加入TNF-α。采用RT-PCR法检测MCP-1 mRNA的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38(p-p38)的表达。结果经TNF-α刺激后,MCP-1 mRNA表达明显增强,并呈一定的浓度剂量依赖关系(P<0.05),胞质中的p-p38蛋白表达亦明显增加(P<0.05)。Ghrelin预处理可以减少MCP-1 mRNA及胞质中的p-p38蛋白表达(P均<0.05)。结论 Ghrelin可能通过抑制p-p38通路抑制TNF-α介导的HBMEC MCP-1 mRNA表达。
- 郭闻师丁丽颖单海燕李健
- 关键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GHRELIN
- 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老年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血管内治疗的60岁以上脑动脉瘤患者,总结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介入治疗方式及临床并发症,按照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标准评价预后。结果本组共计脑动脉瘤42个,41个被成功栓塞。71%以上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3个月预后佳者33例,占86.8%。结论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血管条件差,基础疾病多,对老年人应用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 霍晓川罗俊生孙霄云张振兴郭闻师关宁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老年人血管内治疗
- 3D-CTA联合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干预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1年
-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中约50%-80%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动脉瘤首次出血的病死率可达40%,第2次出血病死率高达60%。因此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主要通过DSA及CTA。
- 陈杰罗俊生郭闻师关宁霍晓川王瑞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3D-CTA蛛网膜下腔出血干预
- Dyna—CT在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总结Dyna—CT在穿刺卵圆孔,确定球囊位置及形态,进而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又神经痛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皮微球囊压迫术中使用Dyna—CT进行三维重建治疗20例三叉神经痛的病例资料,在穿刺时确定穿刺针与卵圆孔的关系及角度,在压迫时确定球囊的位置、形态,测定体积,并进行随访。结果穿刺针在正位与中线成角15.17°-35.48°,平均25.28°,侧位与Reid基线成角37.46°-53.18°,平均46.09°。球囊的体积为568.2—891.4mm3,平均766.1mm3。20例术后症状均完全缓解,4例出现咬肌无力合并面部轻度痛觉减退。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所有病例无复发,术后并发症消失。结论Dyna—CT辅助经皮微球囊压迫术能够不依赖患者体位,方便地观察卵圆孔,确定穿刺方向,准确地对穿刺针方向及深度进行调整,立体全面地观察及测定穿刺针的角度、球囊的位置、形态和容量,从而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 霍晓川张振兴罗俊生郭闻师关宁马骥王秋华赵琳琳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