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德
- 作品数:159 被引量:679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明人自传文论略
- 本文认为,明人自传文的“辞之善否”固然因人而异,但从总体上看,大都毫不掩饰作者自身的真情实感,着力彰显作者自身的人格特征,长于描绘生活状况、刻画人物个性和剖析自我灵魂。总之,明人的自传文堪称一幅幅士人自我形象的自画像,为...
- 郭英德
- 关键词:文体特征叙事模式写作手法
- 文献传递
- 论先秦儒家的叙事观念被引量:6
- 1998年
- 所谓叙事观念,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人们对叙什么事和怎么叙事的看法。《六经》及《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作为文本材料,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先秦儒家的叙事观念。本文从叙事本体论、叙事价值论和叙事方法论三方面进行阐述。先秦儒家的叙事观念作为中国古代叙事传统的渊源,其深远影响很值得探讨。
- 郭英德
- 关键词:先秦儒家叙事观念历史叙事叙事者叙事文本叙事态度
- 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被引量:17
- 2005年
- 中国古代文体的分类有三种生成方式,即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 分类和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首先萌生于人们对特定社会行为的分类,不同行为方 式的区别类分是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原初的生成方式。按照文本自身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区别文体,则生成 了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就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而言,泛文学观是其得以滋生繁衍的沃壤,因文立 体是其得以生成确立的基本路数,异中求同则是其得以归纳类属的重要途径。
- 郭英德
- 关键词:文体学文体分类文本方式
- 《四库全书总目》论散文的文体形态特征
- 2018年
- 本文拟从散文的“文体”特性、散文的“体格”与“法度”撒文的“正变”与“文格”三个方面,梳理《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对散文文体形态特征的论述。大要言之,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包括“古文”“骈文”“制义”“赋”等文体类型,本文秉承曹丕“文本同而末异”的观点,在考察古代散文文体形态特征时,更多地着眼于求同而不是辨异。
- 郭英德
- 关键词:中国古代散文文体形态散文文体文体类型《四库全书总目》文格
- 论清前期的正统派传奇被引量:8
- 1997年
- 在清代前期的剧坛上,除了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和以李渔为代表的风情剧传奇作家之外,还活跃着一批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正统派传奇作家,包括丁耀亢、黄周星、嵇永仁、王忭、孙郁、龙燮、裘琏、查慎行、吕履恒、岳端、许廷录、程镳、张雍敬等人。
- 郭英德
- 关键词:正统派传奇清前期清代前期丁耀亢查慎行
- 学而不厌:明清成年女子的家庭文学教育被引量:7
- 2009年
- 明清时期成年女子的家庭文学教育表现为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自觉的个人学习,即成年女子出自于内心的需求和个人的兴趣,耽于文史,自学自修,从而主动地掌握、不断地提高文学知识和技能;另一种是成年女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教互学,吟咏唱和,互相切磋,从而使每一个参与文学教育活动的成员都得以掌握和提高文学知识和技能。在明清时期,与成年男子的学校文学教育相比较,成年女子的家庭文学教育体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它是一种纯粹"兴趣至上"的学习活动,呈现为"快乐学习"的教育情境;它还是一种纯粹审美化的生活形态,呈现为"审美活动"的教育情境。
- 郭英德
- 关键词:教育活动教育效果教育情境
- 明清时期女子文学教育的文化生态述论被引量:9
- 2008年
- 在明清时期,对女子是否应该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观念,但二者殊途同归地导向注重女子伦理精神的培植和道德人格的养成。人们普遍认为文学教育是妨害女子道德人格的罪魁祸首,"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谚在明后期以降广为传播,便集中彰显了这种文化生态。即使人们批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见,也大多从张扬女子"才德不相妨"的角度着眼。但是女子"才德不相妨"观念的流行,毕竟理直气壮地肯定了女子文学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种文化生态为女子文学教育的普遍推广和持续高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缘,导致明清时期女子文学教育的相对普及和显著效果。
- 郭英德
- 关键词:女子教育文学教育文化生态
- 文士与优伶的互动:明代戏曲搬演论的生成被引量:7
- 2013年
- 借助文士与优伶之间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视角,将戏曲搬演论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文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生成机制与文化功能。在明代剧坛上,文士阶层扮演着"贵族化的平民"与"平民化的贵族"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文士阶层意欲从自身的文化品味出发,匡正、改良优伶演剧的种种流弊,提升戏曲艺术的文化品位,以彰显雅正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文士阶层又不得不考虑优伶搬演和受众需求等舞台实践层面的需求与限制,对优伶阶层的审美取向采取一定程度的折衷妥协,以适应世俗的文化趣味。在文士与优伶双向互动的交流、协调过程中,明代剧坛上"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的新型戏剧文化形态逐渐生成并蔚为大观。
- 郭英德王萌筱
- 关键词:文士优伶雅俗之辨
- “不悲者无穷期矣”——读韩愈《祭十二郎文》随感
- 2020年
- 韩愈(768—824)的《祭十二郎文》是生者与死者的真诚对话,是跨越阴阳两界的情感倾诉:"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37页,以下引文凡出于此文者,不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秋冬之交,韩愈在京城长安任监察御史,出乎意料地闻知侄子韩老成病逝的噩耗。整整七天,他沉浸在痛彻肺腑的悲伤之中.
- 郭英德
- 关键词:马其昶监察御史情感倾诉
- 想象与写实:近代中国戏曲中的外国故事及表演被引量:2
- 2017年
- 从1902年到1916年,日本与中国的报刊先后刊发了一批以外国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作品。这些戏曲作品讴歌西方的革命者和革命运动,描述外国被侵略国家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的运动,昌明女学并鼓吹女权,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所想象的外国形象,藉以振奋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有的剧作家在戏曲作品中详细地说明了戏曲舞台表演艺术,要求突破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艺术规范,表现出明显的写实性特征。近代以外国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对异国文化的想象和写实化的舞台表演倾向,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近代文化精神。
- 郭英德
- 关键词:近代戏曲外国故事民族精神写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