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孝龙

作品数:51 被引量:156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手术
  • 13篇外科
  • 9篇细胞
  • 7篇显微手术
  • 7篇脑膜
  • 6篇肿瘤
  • 6篇显微外科
  • 6篇脑膜瘤
  • 5篇入路
  • 5篇手术治疗
  • 5篇术后
  • 5篇切除
  • 5篇外科手术
  • 5篇颅内
  • 5篇出血
  • 4篇蛋白
  • 4篇动脉瘤
  • 4篇小脑
  • 4篇垂体
  • 3篇凋亡

机构

  • 45篇河南科技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50篇郭孝龙
  • 25篇程小兵
  • 17篇史保中
  • 14篇赵勇刚
  • 13篇郝晓伟
  • 11篇孟晓峰
  • 8篇周江朝
  • 8篇张鸿日
  • 7篇崔涛
  • 7篇吴进松
  • 5篇陆兆丰
  • 5篇范波
  • 4篇乔鹏
  • 4篇陈坚
  • 4篇陈刚
  • 3篇孟秀芝
  • 3篇原高明
  • 3篇王仲伟
  • 3篇彭静华
  • 3篇宋来君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神经...
  • 5篇中国实用神经...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山东医药
  • 3篇实用癌症杂志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4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底后外侧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对颅底后外侧颅骨进行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干颅骨及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各15例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乙状窦后手术入路。结果:枕外隆凸到颧弓根连线为横窦标志。星点、顶乳缝前角及乳突尖形成的三角区为乙状窦上下曲之间表面投影。关键孔位置在乳窦后平台。结论:作者设计的关键孔定位方法简捷、实用、方便,在模拟手术中可行性好。
王仲伟陈刚郭孝龙李卫平
关键词:颅底乙状窦后入路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53例
2009年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面神经保护及内听道肿瘤的处理方法。方法53例听神经瘤患者全部采用坐位经枕下乙状窦后一内听道入路,术中行面神经及脑干诱发电位检测,术后对面神经功能评价及随访。结果53例中肿瘤全切46例(86.8%),近全切7例(13.2%);面神经解剖保留40例(75.5%),出院时功能保留30例(H—B分级,Ⅱ级以上),随访3个月至1年,面神经功能保留36例(Ⅱ级以上),完全麻痹8例.术后颅内积气4例,脑积水3例,脑脊液漏2例,无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听神经瘤切除及面神经保留的关键。
程小兵郭孝龙赵勇刚
关键词:听神经瘤面神经内听道显微外科技术
外伤性癫痫的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外伤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外伤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神经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定位致痫灶。采用病灶及周围皮层切除术12例,致痫灶切除加低功率皮层热灼术5例,前颞叶切除加杏仁核和大部分海马切除术3例,胼胝体切开术1例。结果经6个月~3年的随访,满意8例,显著改善6例,良好5例,效差2例,总有效率90%。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难治性外伤性癫痫的一种重要方法,疗效取决于致痫灶的准确定位和多种手术方式的联合应用。
史保中郝晓伟范波孟秀芝郭孝龙程小兵赵勇刚
关键词:癫痫手术治疗外科治疗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对环氧化酶-2及症状改善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对环氧化酶-2及症状改善率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并随机分成2组,每组45例。一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环氧化酶-2水平,肿瘤切除Simpson分级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四肢运动、感觉障碍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44%、2.22%、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15.56%、24.4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环氧化酶-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肿瘤SimpsonⅠ级、SimpsonⅡ级、SimpsonⅢ级切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2.22%、癫痫发作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26.67%、癫痫发作率20%(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2.22%(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环氧化酶-2水平,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
吴进松郭孝龙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矢状窦旁脑膜瘤环氧化酶-2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外科处理(附12例报告)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和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脑积水患者VPS术后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除给予全身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外,9例拔除分流管,其中7例行脑室外引流术,2例腰穿置管引流脑脊液并鞘内注射稀释的抗生素;另3例未拔除分流管,分流泵内注入抗生素。12例感染均控制满意。结论VPS术后颅内感染重在预防。对于术后感染者,要根据病情采取措施积极处理,分流泵内注入稀释的抗生素是控制分流术后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史保中孟晓峰崔涛郭孝龙李力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外科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治疗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治疗措施,为颅内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6月在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的1 50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颅内感染率及病原菌特征;对颅内感染患者给予抗菌药物脑室内灌洗或鞘内灌洗,比较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结果 1 500例开颅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50例,颅内感染率3.3%;感染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出7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5株占61.6%,革兰阴性菌25株占34.3%,真菌3株占4.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为100.0%,对青霉素耐药率为90.5%,对利奈唑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曲南耐药率为100.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鞘内灌洗组总有效率为73.9%、脑室内灌洗组为96.3%,脑室内灌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鞘内灌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8,P<0.05)。结论颅内感染脑脊液病原菌感染革兰阳性菌居首位,脑室内灌洗对颅内感染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鞘内灌洗。
郭孝龙周江朝乔鹏武宏杰宋来君
关键词:神经外科颅内感染脑脊液病原菌
己酮可可碱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TGF-β_1及蛛网膜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己酮可可碱对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脊液中TGF-β1的影响及其与蛛网膜纤维化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兔5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己酮可可碱干预组,应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在模型组基础上给予己酮可可碱干预,分别在第3、7、11、16、21天检测各组脑脊液中TGF-β1的浓度,第21天处死动物取脑,Masson法染色后,应用图像处理软件显示胶原纤维含量。结果模型组和干预组脑脊液中TGF-β1的浓度在第3天和16天出现两个高峰,但干预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空白组无明显改变。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蛛网膜下腔纤维含量明显增多,与干预组和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干预组蛛网膜下腔纤维含量较空白组增多,较模型组减少,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己酮可可碱能降低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TGF-β1浓度,具有一定的抗蛛网膜纤维化作用。
王永孙军君郭孝龙段勇刚常书峰史保中
关键词:己酮可可碱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1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运用显微外科手术对小脑幕脑膜瘤进行临床研究,希望能够降低小脑幕脑膜瘤的死亡率,改善治愈效果,并尽力减小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全麻显微手术下行对肿瘤实施切除,将这些病例按照肿瘤侵蚀程度、与肌肉及其他组织粘结情况划分切除的程度。结果在笔者的临床试验中,Simpson Ⅰ级及Ⅱ级范围内进行切除的有55例,Ⅲ级的共切除了3例。在Ⅲ级切除病例中,有1例肿瘤与脑干没有明显的分界,不能切除完全。另外2例已经长入了横窦内的肿瘤也不能完全切除。结论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可显著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及病情复发。
孟晓峰程小兵郭孝龙
关键词:小脑幕脑膜瘤SIMPSON显微手术
经不同途径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兔细菌性脑室炎的效果
2019年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兔细菌性脑室炎的效果。方法将新鲜配制的标准表皮葡萄球菌混悬液0.5 ml以0.1 ml/min的速度缓慢注入侧脑室将制作兔细菌性脑室炎模型。将50只细菌性脑室炎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单纯静脉组(Ⅰ组,静脉注射万古霉素)、单纯动脉组(Ⅱ组,颈内动脉注射万古霉素)、联合静脉组(Ⅲ组,先静脉注射甘露醇,继而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动脉组(Ⅳ组,先颈内动脉注射甘露醇,继而注射万古霉素),对照组(Ⅴ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组10只。所有动物均12 h给药一次,直至动物死亡,最多给药6次。结果Ⅰ组、Ⅱ组给药后96 h内无动物死亡,Ⅲ组给药后72~96 h死亡5只,Ⅳ组给药后72~96 h死亡1只,Ⅴ组给药后24 h内全部死亡。首次给药后1 h,Ⅰ、Ⅱ、Ⅲ、Ⅳ组脑脊液万古霉素浓度分别为(40.02±0.07)μg/L、(89.11±0.19)μg/L、(69.02±0.17)μg/L、(118.13±0.31)μg/L;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72、96 h,Ⅳ组肛温、外周血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均明显低于Ⅲ组(P<0.05)。结论经颈内动脉联合应用甘露醇和万古霉素治疗细菌性脑室炎的效果优于单纯静脉或动脉注射万古霉素以及经静脉联合应用甘露醇和万古霉素的效果。
原高明孟晓峰郭孝龙崔涛程小兵郝晓伟李泓江史保中
关键词:甘露醇万古霉素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质中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变化的微透析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大鼠脑皮质细胞外液中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主要包括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SAH后脑损害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SAH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将微透析探针置入大鼠右侧顶叶皮质,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定点采样,样本采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进行检测。结果SAH后0hGlu和As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1),而后Glu虽有波动但均高于基础水平;在SAH后1hAsp水平降至基础水平,25hAsp水平再次显著升高(P<0.01),而后呈升高趋势。结论SAH后大鼠脑皮质细胞外液中Glu和Asp在不同的时限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提示两者在SAH后的缺血性脑损伤中均起一定作用,但早期的神经细胞损伤主要与Glu有关,而Asp主要在中后期发挥作用。
孟晓峰陈劲草史保中郭孝龙付兵舰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兴奋性氨基酸微透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