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发先
-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缺血预处理减少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期间白三烯C4生成被引量:1
- 2014年
- 白三烯(leukotrienes,LTs)是经5-脂氧化酶(5-lipoxygenase,5-LO)途径产生的一类重要前炎症花生四烯酸类物质.它包括半胱氨酰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Cys-LTs)(LTC4、LTD4和LTE4)以及LTB4.Cys-LTs母体复合物LTC4由肝微粒体白三烯C4合酶(leukotriene C4 synthase,LTC4S)、谷胱甘肽S转移酶(microsomal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mGST) mGST2和mGST3催化LTA4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结合而成[1].
- 洪芬芳周莹闵庆华郭发先陈小兵吴丽梦杨树龙
- 关键词:白三烯C4肝缺血再灌注缺血预处理损伤期谷胱甘肽S转移酶半胱氨酰白三烯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防治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3年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的节段性,血栓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四肢远端中小动静脉。TAO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戒烟是世界上唯一普遍认可的治疗TAO的措施。除了传统的内外科治疗方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被认为是治疗TAO的希望所在。本文将对TAO防治机制做一综述,并尝试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
- 郭发先杨树龙
-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参附注射液对Buerger’s 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TAO)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是 难治性顽症重疾。有关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防治TAO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本文初步探...
- 洪芬芳贺长生刘晓军涂桂林郭发先杨树龙
- 关键词:OBLITERANSSHENFUINJECTIONHEMORHEOLOGYTHROMBUS
- 参附注射液对H2O2氧化应激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研究背景和目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TAO)是以中小动静脉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和动脉腔内血栓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闭塞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中、小动脉,最终肢端发生坏...
- 郭发先
-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参附注射液氧化应激
- 文献传递
- 参附注射液减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损伤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TAO模型组、SF低、中、高剂量(2.5,5,10 mg.kg-1)组。采用月桂酸股动脉注射制作大鼠TAO模型。经尾静脉给予生理盐水或低、中和高剂量SF,连续15 d。观察大鼠的体征变化、病理切片血栓分级、测定血小板数量、血浆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基-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PGF1α)含量等指标。结果:SF明显抑制血管内血栓形成;SF中,高剂量组血小板计数较模型组显著减少(分别为P<0.05和P<0.01)。另外,SF中、高剂量组血浆TXB2也明显减少(P<0.01)而6-K-PGF1α显著增加(P<0.01)。结论:SF可能通过其加强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提高血管的抗血栓功能,减少TAO模型大鼠血栓形成,以及改善其病变体征。
- 洪芬芳贺长生刘晓军涂桂林郭发先杨树龙
-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参附注射液血小板聚集血栓
- 缺血预处理通过抑制白三烯C4生成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否涉及前炎症因子白三烯C4(LTC4)。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I/R组:采用大鼠部分(70%左右)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5 h模型,缺血前15 min开始至复灌5 h经颈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3 mL.kg-1.min-1);假手术组:只麻醉开腹,不阻断肝脏血流;IP组:在I/R前先阻断肝左、中叶血流10 min,然后开放血流10 min,余步骤同I/R模型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查肝组织LTC4含量,同时生化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肝组织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HE染色法检查肝组织学损伤。结果:肝脏IP处理完全逆转了再灌注5 h所致肝组织LTC4含量增加(P<0.05);同时增加肝组织GSH含量,明显降低血清ALT和AST活性(P<0.05),并减轻肝脏组织结构损伤。结论:IP处理减少肝脏I/R期间LTC4堆积,同时伴随血清肝酶释放减少和肝组织结构损伤降低,以及保护肝组织氧化还原状态,表明IP的有利影响可能涉及其在肝脏I/R损伤期间抑制LTC4生成。
- 洪芬芳张大雷涂桂林郭发先杨树龙
-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白三烯C4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