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华平

作品数:13 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卒中
  • 6篇脑卒中
  • 3篇偏瘫
  • 3篇偏瘫患者
  • 3篇下肢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3篇脑卒中偏瘫
  • 3篇脑卒中偏瘫患...
  • 2篇伤患者
  • 2篇卒中患者
  • 2篇下肢功能
  • 2篇下肢功能恢复
  • 2篇慢性颈痛
  • 2篇脑卒中患者
  • 2篇颈痛
  • 2篇康复
  • 2篇肌电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机构

  • 12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承德医学院

作者

  • 12篇郭华平
  • 11篇勾丽洁
  • 7篇何曼
  • 5篇刘旭东
  • 2篇杨晓莲
  • 2篇张金燕
  • 2篇王芳
  • 2篇姜贵云
  • 2篇王文清
  • 1篇王蕊
  • 1篇黄武
  • 1篇朱振丽
  • 1篇柴叶红
  • 1篇张静
  • 1篇鞠智卿
  • 1篇刘亚梅
  • 1篇米术斌
  • 1篇王鹏飞

传媒

  • 9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承德医学院学...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源性膀胱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36例,调查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36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53例,占38.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间歇导尿次数多、尿管留置时间长、膀胱冲洗频率高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王芳米术斌郭华平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及假刺激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高频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患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10 Hz高频rTMS治疗,低频组患者则针对健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0.5 Hz低频rTMS治疗,假刺激组则针对患侧运动皮质M1区给予假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3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CMCT及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高频组、低频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假刺激组水平(P<0.05),同时低频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高频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频组与高频组FMA、BBS及MBI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及高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并且低频rTMS刺激健侧M1区较高频rTMS刺激病灶侧M1区能更显著改善病灶侧皮质兴奋性。
华祎辰李柄佑王凯旋郭华平勾丽洁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重复经颅磁刺激
早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早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CI患者35例,根据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分为治疗组(发病1个月内、18例)和对照组(发病3个月以上、17例)。根据患者不同的功能状况采用相应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FIM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对SCI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勾丽洁郭华平何曼刘旭东黄武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功能独立性评定
骶神经磁刺激联合膀胱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骶神经磁刺激联合膀胱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 包括间歇导尿、饮水计划制订、膀胱功能训练等,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膀胱电刺激, 观察组则辅以膀胱电刺激及骶神经磁刺激。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观察对比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最大膀胱容量(MCC)、残余尿量(PVR)、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 max)]、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改善情况, 并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CC、PVR、Pdet max、QOL评分及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并且观察组MCC、PVR、Pdet max、QOL评分及SAS评分[分别为(408.95±70.64)ml、(74.67±54.84)ml、(48.38±9.64)cmH2O、(2.71±1.19)分和(45.33±4.77)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同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2%)亦较对照组(66.7%)显著提高(P<0.05)。结论骶神经磁刺激联合膀胱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功能, 缓解焦虑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艾欣马明郭华平李明阳张静勾丽洁
关键词:脑卒中尿流动力学
穴位点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慢性颈痛患者疼痛及颈椎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穴位点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慢性颈痛患者疼痛及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针刺组(34例)、联合组(35例)及冲击波组(34例)。针刺组根据经络理论选取主穴及配穴给予针刺治疗,冲击波组则针对疼痛区域给予冲击波治疗,联合组则针对穴位点(同针刺组)给予冲击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患者特异性功能量表(PSF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对3组患者疼痛程度、颈椎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集患者疼痛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并分析中位频率(MF)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PSFS、NDI评分及胸锁乳突肌MF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PSFS评分[(7.40±0.95)分]、NDI评分[(19.66±2.67)分]及胸锁乳突肌MF值[(86.56±3.49)Hz]均显著优于冲击波组及针刺组水平(P<0.05),联合组疼痛VAS评分[(3.03±1.04)分]亦显著优于冲击波组水平(P<0.05);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1.4%)较冲击波组及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3%和87.5%)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穴位点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显著减轻慢性颈痛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障碍,促进颈部肌肉功能恢复,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葛云龙刘旭东刘亚梅郭华平王鹏飞勾丽洁
关键词:慢性颈痛疼痛肌肉疲劳
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观察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辅以颈椎姿势训练,观察组则辅以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集患者坐位时胸锁乳突肌sEMG信号,并对其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及时域指标振幅均方根值(RMS)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2)分]、NDI评分[(13.4±0.8)%]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6±0.3)分]、NDI评分[(17.4±1.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N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放松时RMS[(12.3±1.4)μV]、MF[(57.3±5.1)Hz]及颈部后伸时RMS[(23.3±1.7)μV]、MF[(49.2±4.3)Hz]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肌电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能有效减轻慢性颈痛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胸锁乳突肌抗疲劳能力及增强肌肉收缩功能有关。
郭华平鞠智卿王芳张金燕何曼勾丽洁
关键词:慢性颈痛表面肌电胸锁乳突肌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31
2019年
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镜像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相应常规康复干预,镜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照组患者则辅以假镜像视觉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并同时采用Brunnstrom分期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偏瘫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患侧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下肢FMA、FAC、BBS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镜像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旭东郭华平何曼马明勾丽洁
关键词:脑卒中镜像神经元下肢运动功能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25
2014年
目的 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姜贵云王文清杨晓莲刘旭东勾丽洁郭华平何曼
关键词:脑卒中
镜像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4
2018年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组、肌电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常规组患者根据自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常规康复治疗,同时辅以假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肌电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镜像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runnstrom分期量表(下肢及足部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踝关节背伸活动度检查、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各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FAC分级、下肢FMA评分、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肌电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肌电组及常规组(P〈0.05)。 结论 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李宁宁勾丽洁郭华平何曼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脑卒中下肢
3D打印踝足矫形器与传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3D打印踝足矫形器与传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17例。2组患者均给予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站立及步行功能训练等。在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过程中,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均分别全程穿戴3D打印踝足矫形器或传统踝足矫形器, 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测试(6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2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耐力及动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同时检测2组患者步行时双侧下肢股直肌、胫骨前肌及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 并比较上述肌肉健/患侧iEMG比值, 以评估患侧下肢肌肉激活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10MWT、6MWT及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并且观察组10MWT、6MWT及TUGT[分别是(22.5±3.6)s、(136.6±23.3)m和( 19.1±3.0)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健/患侧iEMG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并且观察组上述肌肉健/患侧iEMG比值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穿戴3D打印矫形器或传统矫形器均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耐力及动态平衡能力, 促进患侧下肢肌肉激活, 降低其跌倒风险, 且以穿戴3D打印矫形器的疗效相对更显著。
高歌郭华平何曼房晓君勾丽洁
关键词:脑卒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