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媛
- 作品数:16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渤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中国古代精神修养学有关问题探讨
- 本文主要讨论关于中国古代精神修养学的有关问题以及先秦儒家、道家精神修养学问题。首先,阐述为什么提出精神修养学的问题?主要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新的立场和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说明精神修养学与修身、心性修养、人...
- 郑淑媛
- 关键词:古代哲学人生哲学心性论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在我之学”刍议
- 2023年
- 从本体、工夫、修身理想三个层面论述了“在我之学”这一思想。“在我”体现了朱熹“万理具于吾身”的本体论思想,即“理之在我”,阐述了“理”与“性”“道”之间的关系;以及“修德行仁,天命在我”的工夫论思想,即修养“在我之心”。“在我之学”旨在时时地“反身而诚”“反观内视”,完善君子的内在德性,通过“在我”这一根本方法从而实现“君子”人格的修身理想。
- 李胜霞郑淑媛
- 关键词:君子人格修身四书
- 老、庄修德思想论说
- 2013年
- 老子和庄子的修德思想是一种精神修养。主要内容包括德的含义、修德的方法,以及有德之人的特征等。德的含义是指万物得以生的原因,内在于万物,是万物各得其所的和谐的状态。修德要忘记形体而追求精神;要去除自身的好恶;要守柔,和而不唱;要不形于外。有德者具有不以成败、忧喜累心、安于命、充于内而遗其形骸、自然无为等特征。
- 郑淑媛
- 关键词:老子庄子精神修养
- 先秦儒家精神修养模式的社会指向及启示
- 2015年
- 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模式在精神修养的基础和途径上都具有社会性指向。其精神修养的基础是社会性的人,其精神修养的途径是反省内求和格物外求,两者都是通过精神修养形成社会性的人。先秦儒家精神修养模式的社会性指向为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启示。包括引导企业家认识到自身的社会性,培养企业家的精神追求,组织企业家学习日常化,分类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改善外部环境等。
- 郑淑媛
- 关键词:社会责任意识
- 先秦儒家学习理论初探
- 2008年
- 首先.先秦儒家强调学习是把修养主体精神之外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自身的精神。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苟子也认为如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修养主体经过学习使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为了取悦于世。所以学习主要是把外在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的精神。
- 郑淑媛苏红
- 关键词:先秦儒家修养学者人性
- 浅论老庄的精神修养方法
- 2012年
- 老庄认为通过修养人的精神可以回到道的世界。其所致思的取向不是改造个人所处的现实境遇,而是改造自身的精神使个人在精神上回到道的世界。道成万物为精神修养提供了目标和前提,而精神修养则为人回到道提出了可行的途径。其精神修养方法有齐物、虚心、知与恬交相养、安命、修德、化等,其方法的核心是在具体个体的精神中寻求普遍性的道。
- 郑淑媛
- 关键词:老庄精神修养
- 先秦儒道养心观之比较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先秦儒道养心观努力的目标都是把心以及养心论证为一个自然而然的事实,但二者在具体进路上分为德行与自然两条进路。先秦儒家主张德行的进路,把人文道德的初始心看成是一个自然事实,通过修养德行使被蒙蔽的初始心重新显现。先秦道家则把虚静自然之初始心看成一个自然存在的事实,通过虚静自然而使歪曲了的初始心重新显现。导致这两种进路的根本原因是二者所承继的文化传统不同,同时,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性也决定了他们在养心观上的不同。
- 郑淑媛
- 关键词:先秦儒道进路
- 先秦儒家天道观的演化及其特征被引量:1
- 2006年
- 天与天道问题是先秦儒家哲学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它的解释关涉到对整个儒家哲学思想的理解。先秦儒家天道观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三个特征值得注意。它们是:第一,由实存自然之天到至上神之天到抽象的形上之天,同时天一直不脱离万事万物;第二,由少数统治者之天到大多数人之天;第三,由外在之天到内在之天。
- 郑淑媛
- 关键词:天道
- 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课程渗透被引量:2
- 2012年
- 《思想品德》教材是对中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渗透人思想品德课程中,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本质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那么。
- 郑淑媛
- 关键词:传统文化因素《思想品德》思想品德课程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
- 高校资源共享背景下跨校修读的人文课程建设思考被引量:4
- 2017年
- 高校的人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在高校资源共享背景下跨校修读的人文课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知识传授为主、缺乏面对面交流、滞后于现实问题、个性化教育受到局限、大学精神同质化以及用课方和建课方的不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包括教学资源的多样化、探索包括实践性教学在内的新的教学方式、加强课程的时效性、加强隐性大人文课程的建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以及调整建课方和用课方双方关系等。
- 郑淑媛
- 关键词:高校资源共享人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