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毅刚
- 作品数:128 被引量:537H指数:1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漳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33例临床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3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37枚动脉瘤,其中28枚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完全栓塞30枚,次完全栓塞6枚,不完全栓塞1枚。2例Hunt-HessⅤ级患者死亡;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再出血,经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2年,未发生再出血和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 林俊明王文浩张明升郁毅刚李君黄巍罗飞胡连水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弹簧圈
- 超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恶性脑水肿患者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超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恶性脑水肿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末次术后并发恶性脑水肿的患者146例,根据患方治疗意愿及高压氧治疗介入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超早期组(术后3d内介入高压氧治疗)、普通组(术后4—10d内介入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未行高压氧治疗),3组患者分别为55例、65例、26例。记录3组患者4周内的死亡率,于颅脑损伤术后1、2、3、4周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后动态复查颅脑CT,比较各组患者脑水肿高峰的持续时间。结果观察期间,超早期组、普通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0.9%、7.7%和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术后1、2、3、4周的GCS评分分别为(8.837±3.350)分、(10.755±3.388)分、(11.633±3.408)分、(12.367±3.408)分,术后2周与术后3周比较、术后3周与术后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术后1、2、3、4周的GCS评分分别为(8.509±3.042)分、(9.458±3.115)分、(10.186±3.203)分、(10.627±3.439)分,术后2、3、4周分别与术后1周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3、4周的GCS评分分别为(8.042±2.881)分、(8.417±2.962)分、(8.542±3.021)分、(8.958±3.043)分,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超早期组同时间点比较,普通组、对照组GCS评分均较低(P〈0.05),且对照组术后3、4周时的GCS评分低于普通组(P〈0.05)。普通组[(10.150±1.830)d]和对照组[(11.783.±1.858)d]脑水肿高峰的持续时间均长于超早期组[(9.265±1.729)d](P〈0.05),且对照组脑水肿高峰的持续时�
- 林进皇周龙胡康郁毅刚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脑水肿
- 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1999年
- 目的测定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中NO的浓度,探讨其在脑外伤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测定57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中NO浓度,根据诊断及哥氏评分分组,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挫裂伤组及其复查组血清中NO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组(GCS<9分)N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中轻度组NO浓度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随外伤伤情加重,血清中NO浓度升高。NO在器质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时,浓度显著升高。并随再灌注期持续升高起损伤作用。
- 郁毅刚张永参胡永狮林国文王文浩汤秋华路迪生王瑜
- 关键词:颅脑损伤一氧化氮
- 胎儿宫内窘迫226例分娩方式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围生期宫内复苏对宫内窘迫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分娩的226例宫内窘迫孕产妇临床资料,根据诊治和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130例,对照组9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诊治及护理,观察组给予孕妇及新生儿系统地综合性积极干预,比较两组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宫内窘迫孕产妇早期诊断及早期综合性宫内复苏可显著降低孕妇剖宫产率和围生期母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李娟林也容陈慧张兰邹双优尹晶郁毅刚
- 关键词: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新生儿窒息
- 严重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生理学预警评分建立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探讨引发严重创伤患者短期内死亡的病理生理学因素,筛选相关病理生理耗竭指标,并依此建立高效精简的生理学预警评分。方法前瞻性研究2020年7月1日—2021年6月30日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第909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39例,男性101例,女性38例;年龄6~81岁,平均53.0岁。根据48h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100例)和死亡组(39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各项生理学指标,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病理生理学指标,并根据生理学评分标准对各指标进行赋值,建立生理学预警评分,最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本组病死率28.1%(95%CI:0.20~0.36)。两组患者性别、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升压药使用比例、凝血酶原时间(PT)、乳酸(Lac)、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氧合指数(OI)、体温(T)、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序贯性脏器衰竭评分(SOFA)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血清肌酐(sCr)、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压力校正性心率(PAR)和总胆红素(TBi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T、Lac和FIB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48h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生理学预警评分AUC值分别0.953,其预测性能显著优于NISS(P<0.001)和MODS评分(P<0.05)。结论生理学预警评分与严重创伤患者48h病死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估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 王雄伟郁毅刚姚猛飞郑泽源叶军明
- 关键词:严重创伤
- 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基础研究: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损伤保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9
- 2004年
-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神经细胞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损伤及地佐环平(MK-801)保护作用模型。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模型,给予NMDA直接损伤,加入MK-801,在不同时间窗测定不同剂量时神经细胞损伤的形态学,及生化改变。结果:NMDA100μmol/L组细胞死亡率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分别为(54.30±3.79)%,(67.13±5.90)%,NMDA的损伤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时间依赖性,至NMDA1000μmol/L组细胞死亡率和LDH漏出率分别为(97.74±7.28)%,(94.10±6.31)%,MK-801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NMDA和其拮抗剂MK-801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损伤和保护作用,LDH测定是检测其变化的良好指标,此实验可以作为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保护因素的检验模型。
- 郁毅刚徐如祥姜晓丹柯以铨
- 关键词:NMDAMK-801脑损伤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死亡
- 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细胞膜NMDAr蛋白冰冻蚀刻电镜研究
- 2008年
- 目的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蛋白免疫金颗粒复合物在神经元膜超微结构及定位。方法应用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对神经元膜NMDAr蛋白复合物进行研究。结果沿神经细胞膜面可见30—50nm免疫金复合物散在或密集分布,大小均匀。细胞核上密集均匀分布膜内微粒,4~16nm,与胶体金颗粒(CGP)区别较大。结论膜蛋白免疫金复合物沿膜面散在分布,大小均匀。冰冻蚀刻复型-透射电镜技术具有NMDAr蛋白免疫胶体金颗粒免疫复合物原位纳米尺度定位能力。
- 林也容郁毅刚裴发光陈慧李娟林月丽蔡颖谦
- 关键词:NMDA受体冰冻蚀刻
- “皮质联合灰质纵切术”治疗功能区外伤性癫痫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郁毅刚杨志荣
- 头皮夹的使用方法对切口愈合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头皮夹的使用方法对头皮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976例颅脑手术患者采用间断上头皮夹止血(B组),同时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连续上头皮夹止血手术830例(A组)。观察两组头皮夹不同使用方式对切口愈合情况的影响,并行组间比较。结果 B组头皮切口愈合等级、美观均优于A组。且上夹时间越长,愈合效果越差。结论头皮切口的愈合是否良好,与上夹方式及上夹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头皮止血的正确方式应是间断上夹。
- 张源王文浩郁毅刚黄巍罗飞林俊明胡连水张明升
- 关键词:切口愈合颅脑手术
- 锥、钻颅引流减压抢救急性硬膜外(下)血肿致脑疝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9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硬膜外(下)血肿所致脑疝患者术前急诊行锥、钻颅引流减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48例重型颅脑外伤后血肿压迫致脑疝形成并行急诊锥、钻颅引流减压(干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常规治疗、未行急诊锥、钻颅引流减压的143例患者(常规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2组患者GOS预后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瞳孔回缩率及GCS昏迷评分变化等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GOS预后评分等级在2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12.P=0.000),经平均秩次判断,干预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干预组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的比率较常规组明显减小(45/148vs70/143),干预组出现瞳孔回缩的患者例数较常规组明显增多(100/148vs42/143),干预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提升患者比例较常规组明显增多(124/148vs65/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急诊行锥、钻颅引流减压是抢救血肿压迫致脑疝形成患者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手段,可为进一步手术治疗争取时间,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 胡连水张明升王文浩郁毅刚林俊明黄巍罗飞张源周龙
-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疝锥颅术颅骨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