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巍
- 作品数:51 被引量:327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委资助项目吉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针阔混交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组成及元素迁移特征
- 2008年
- 针阔混交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组成及元素迁移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以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处不同演替阶段的红松针阔混交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点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对杂类草、榛子灌丛、蒙古栎林、蒙古栎-黑桦林、杂木林的群落组成、凋落物和土壤A、B层营养元素迁移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群落由杂类草演替为杂木林群落,生境发生了由干热向温湿方向的变化;元素迁移由有机质的表聚为主过渡为有机质、粘粒和营养元素明显下移,pH值由偏中性转为弱酸性。
- 刘惠清许嘉巍刘佳雪
- 关键词:红松针阔混交林演替过程
- 柳河县景观生态设计
- 许嘉巍
- 黑土地保护任重道远
- 2011年
- 黑土以其肥沃著称于世,是大自然给予人类得天独厚的宝藏。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沿岸、乌克兰平原和我国东北平原有这种资源。我省境内覆盖着大面积的黑土地,黑土地成了我省重要的粮食产区,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
- 许嘉巍王丽娜宋雪
- 关键词:东北平原黑土地粮食产区生态环境大自然
- 长春城市土地生态区的生态建设被引量:9
- 1999年
- 城市是以土地为基础, 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根据物流、能流与信息流联系的强弱,把长春市划分为48 个土地生态元,以土地生态元组合的相似性为依据将其合并为8 个各具特色的土地生态区。根据各土地生态区存在的问题, 在仿自然原型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设计, 将长春市建成既符合人类利益又不违背生物圈组织原则的理想城市。
- 刘惠清许嘉巍卜兆君
- 关键词:生态建设
- 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本文以农牧交错带为示范区,分析其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根据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乡土化相协调、生态保护与治理相统一、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一致的原则,对交错带的盐碱化和沙化土地提出综合治理的模式。
- 樊政霖刘惠清许嘉巍
-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
- 长春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问题及优化对策被引量:3
- 2005年
- 本文首先阐述了城乡交错带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然后分析了长春市城乡交错带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优化对策。
- 庄长伟许嘉巍
- 关键词: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城市化生态环境
- 氮沉降对长白山苔原植被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8
- 2014年
- 为了探讨氮沉降增加对苔原植被的影响,特别是对草本植物侵入苔原的作用,在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进行了连续4 a的人工氮沉降模拟实验,测定3种设定的氮沉降水平下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和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的生长状况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与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等苔原本地种相比,氮沉降量增加更有利于侵入的小叶章生长;牛皮杜鹃生长对氮沉降量变化响应微弱,氮沉降量增加能明显抑制笃斯越橘的生长。2无小叶章侵入的牛皮杜鹃和笃斯越橘斑块在不同氮沉降量条件下,群落结构变化不明显,氮沉降增加不是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直接原因。3在小叶章侵入牛皮杜鹃和笃斯越橘斑块后,氮沉降量增加强化了小叶章的竞争能力,逐渐取代牛皮杜鹃或笃斯越橘,成为优势种,推动高山苔原向高山草甸转化。因此,随着氮沉降量的不断增加,长白山苔原带将面临退化与草甸化。
- 靳英华许嘉巍宗盛伟王鹏
- 关键词:氮沉降群落变化
- 一种长白山亚高山岳桦林带植被的恢复方法
-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长白山亚高山岳桦林带的植被恢复方法。本发明通过低海拔区培育高海拔区植物,通过移栽,建立岳桦群落上层层片;通过种子撒播建立岳桦群落下层层片;同时加强后期管理,从而实现低海拔区育苗,高...
- 许嘉巍靳英华王绍先王树生
- 长白山西坡小叶章侵入苔原带调查与机理分析被引量:20
- 2013年
- 受火山活动干扰,长白山各坡向植被演替进程表现出较大差异,东坡植被演替处于早期阶段;而北坡出现岳桦(Betula ermanii Charm.)上侵现象;南坡植被演替处于二者之间。经过多年野外调查对比分析,首次提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出现小叶章(Deyeuxia.angustifolia(Kom.)Y.L.Chang)侵入苔原的现象。调查显示小叶章呈现从低海拔处向高海拔逐渐侵入的趋势,威胁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 Pall.)及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 Linn.)等苔原带植物的生存,并导致苔原带景观变化。在调查长白山西坡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基础上,根据苔原带的环境变化设计了小叶章移栽与增温实验、小叶章种子着床实验。实证了小叶章上侵是火山喷发后植被演替的一个特殊阶段,并提出长白山苔原带西坡小叶章上侵代表了岳桦林带上移的理论。
- 宗盛伟许嘉巍吴正方
- 关键词:小叶章
- 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下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昼间变化被引量:13
- 2017年
- 采用时空替代法,在长白山北坡分别选取了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演替序列的5个不同阶段:草地、灌木林(幼龄林)地、白桦林地、阔叶杂木林地和红松阔叶林地,进行土壤CO_2排放通量昼间变化野外同步观测研究,旨在揭示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下的土壤呼吸CO_2排放过程的差异,探究其与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下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具有统一性,均为大气CO_2的源,这种统一性确保了小的时段(如昼间)观测能通过换算,实现CO_2排放量的估算。(2)CO_2排放通量的昼间排放都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峰值在13:00—15:00左右,草地和灌木林地的峰值大概在13:00左右,明显提前于白桦林地、阔叶杂木林地和红松阔叶林地(14:00—15:00左右)。红松阔叶林地的土壤呼吸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征,峰值在15:00左右,比其他几个样地明显推迟。(3)土壤CO_2排放通量平均值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草地(2.760μmol m^(-2)s^(-1))、灌木林地(2.854μmol m^(-2)s^(-1))、白桦林地(3.048μmol m^(-2)s^(-1))、阔叶杂木林地(3.696μmol m^(-2)s^(-1))、红松阔叶林地(4.61μmol m^(-2)s^(-1))。随着温带森林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CO_2排放通量依次增大,次序为草地<灌木林地<白桦林地<阔叶杂木林地<红松阔叶林地。(4)环境因子中,0—5 cm土壤温度与土壤CO_2排放通量相关系数最高,土壤温度监测对土壤CO_2排放量的估算作用明显。
- 牛莉平许嘉巍靳英华尹海霞王嫒林刘羽霞张英洁
- 关键词:环境因子温带森林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