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方红
- 作品数:47 被引量:119H指数:5
-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一种用直流电弧法制备碳化钛纳米粒子及其复合材料的方法
- 一种用直流电弧法制备碳化钛纳米粒子及其复合材料的方法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领域。其特征是使用自动控制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设备,以块体金属钛原料作为阳极,石墨棒作为阴极,通入一定比例的含碳反应气体、惰性气体、活性气体的混合...
- 董星龙于瀛秀黄昊薛方红全燮
- 文献传递
- 一种石墨烯储氢电极的制备方法
- 一种石墨烯储氢电极的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领域。其特征是利用自动控制直流电弧氢等离子体设备,以纯石墨块体作为消耗阳极,阴极为碳棒,通入一定量的氢气,经过蒸发、冷凝、钝化等步骤,制备得到石墨烯材料。利用此材料...
- 董星龙黄昊郭广菲薛方红全燮
- 文献传递
- 一种制备碲-碲化铅纳米晶组装超晶格纳米线阵列的方法
- 一种制备碲-碲化铅纳米晶组装超晶格纳米线阵列的方法,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其特征是该方法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的多孔阳极氧化铝为模板(PAA);在含有Pb和Te离子的点解液中;采用脉冲电化学沉积技术,施加负偏置电压,...
- 薛方红汪晓允黄昊刘璐董星龙
- 文献传递
- 供应商保鲜努力的生鲜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协调决策研究被引量:66
- 2021年
-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生鲜农产品双渠道营销模式是供应商的最佳选择,如何发挥双渠道优势,实现渠道共赢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以供应商主导的双渠道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考虑新鲜度衰减且扰动需求和供应商保鲜努力,对比分析集中和分散决策模型,论证构建协调模型的必要性。从渠道合作和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设计两部定价契约、批发价协调契约和由成本分担与补偿策略构成的混合协调契约,三种契约均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实现供应链协调,提高各成员的利润。最后,对比分析所设计协调契约以认识其本质,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其有效性。
- 曹晓宁王永明薛方红刘晓冰
-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
- 氧化钛/聚苯胺纳米纤维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钛/聚苯胺纳米纤维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由一维纳米结构的氧化钛纳米棒与聚苯胺纳米纤维复合而成的纳米复合颗粒,其中氧化钛纳米棒的含量为20-70wt%。选用氧化钛作无机原料,苯胺作有机原料,以盐酸为...
- 王宝祥薛冬峰石勇薛方红王立秋
- 文献传递
- 铁/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 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铁纳米粒子,利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并将改性后的Fe纳米粒子与环氧树脂进行复合,制备铁/环氧树脂纳米复合吸波材料,测试其吸波性能。红外分析表明改性Fe纳米粒子...
- 谢昌江董星龙石梦诗黄昊陈平丁海燕薛方红
- 关键词:KH-550电磁参数吸波性能
- SiC/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被引量:9
- 2014年
- 在Ar气的保护下,以微米级的石墨粉和Si粉为原料,H2为活性气体,通过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原位合成SiC/C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RD,Raman和红外光谱分析产物的成分;应用SEM和TEM观察产物的形貌和微结构;使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试了产物的光吸收性质和对亚甲基兰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产物是由占主相的β-SiC和少量的C组分构成的SiC/C球状复合物;包覆的C壳层厚度为60nm,核层是平均粒径50nm的SiC颗粒,复合体的尺寸约为0.5~1μm;带隙为2.35eV,此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子迁移性能和一定的光催化性能.
- 甘小荣薛方红黄昊董星龙汪晓允于洪涛刘艳明全燮
- 关键词: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纳米复合材料光催化
- 基于电化学沉积与分子印迹的BPA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基于电化学沉积与分子印迹的BPA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传感器电极表面的复合薄膜为纳米金颗粒与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金基底膜具有三维结构基础上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制备时,首先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金电极表面合成了纳米金膜...
- 石勇赵广超李新勇薛方红李春艳肇启东
- 文献传递
- 聚苯胺纳米纤维/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型纳米复合材料,特别涉及一种聚苯胺纳米纤维/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以往材料相比,本发明所得导电型纳米复合材料是由高岭土纳米片层与聚苯胺纳米纤维杂化而组成的纳米复合颗粒,并且采用快速混合原位聚...
- 王宝祥薛冬峰石勇薛方红
- 文献传递
- 车间调度问题综合实验设计与开发
- 2023年
-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综合实验开发,探索智能分布式车间调度问题的求解方法。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实验,建立智能分布式车间调度问题的数学模型,利用最大和算法对智能分布式车间调度问题实例进行分析,并编程实现。实验结果表明,最大和算法迭代较少次数后目标值趋于稳定。通过实验锻炼了学生模型构建、分布式求解算法和实验分析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科研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 孟亚坤孙景昊王宇涵薛方红
- 关键词:车间调度问题科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