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叶
-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评价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2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试验评价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患者的TEG主要参数值[R值、K值和血凝块最大强度(MA)]和常规凝血试验主要参数值[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Plt≥100×109/L的患者,MA与Plt呈正相关(r=0.37,P<0.01);Plt<100×109/L的患者,MA与Plt无相关性(r=0.05,P>0.05)。R值与APTT呈正相关(r=0.15,P<0.05),而与INR无相关性(r=0.14,P>0.05)。K值与FIB整体呈负相关(r=-0.25,P<0.01);但当FIB<2g/L时,K值与FIB无相关性(r=-0.11,P>0.05)。结论两者联合应用更能全面反映患者的凝血状态。
- 杨婉薇姚孝明施建丰蒋叶范海波张家明
-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
- 血小板相关参数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对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和血栓弹力图各指标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尽早发现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高危人群或早期患者。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选取268例患者和80例退休体检者(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将268例患者分为A组HbA1c<6.2%且无血管并发症者;B组HbA1c>6.5%且无血管并发症者和C组HbA1c>8.0%且有血管并发症者。采用西门子公司ADVIA212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L-PLT)、平均血小板内容物含量(MPM)和平均血小板内容物浓度(MPC)等血小板参数;用TEG@5000凝血分析仪做血栓弹力图分析,检测R值、K值、Angle角和M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L-PLT及C组血小板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R值、K值、Angle角及C组R值、K值、Angle角、MA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参数和血栓弹力图检测对帮助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治疗指导和病情监测有重要的意义;血栓弹力图在早期发现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上比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更敏感。
- 张利赵孝生蔡婷婷杨婉薇张双婕蒋叶张家明
- 关键词:糖尿病血小板血栓弹力描记术
- 临床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血清果糖胺检测的干扰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评价临床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NBT法检测果糖胺的干扰效应。方法遵循CLSI EP7-A2文件,将临床常用1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配制成最高浓度为20倍血药峰浓度的系列溶液,按照5%体积加入到新鲜混合血清中,检测新鲜混合血清果糖胺的结果 ,分析干扰效应。结果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头孢硫脒对果糖胺检测存在正干扰,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75%血药峰浓度、头孢硫脒50%血药峰浓度开始干扰造成果糖胺检测结果超出x+1.96s范围,且干扰值与干扰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其它11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果糖胺检测没有干扰。结论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头孢硫脒对NBT法检测果糖胺存在正干扰,临床应在用药前或静脉滴注1~2个半衰期后采样检测果糖胺以避免干扰。
- 姚孝明颜巍周竞蒋叶王婷张家明
-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果糖胺
- 输血或妊娠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输血或妊娠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标本1 000例,以初次输血且无妊娠史的标本为对照,均用微柱凝胶法做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标本正反定型不一致率、交叉配血不合率和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分析影响交叉配血结果的原因。结果输血或妊娠组的交叉配血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的比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或妊娠组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输血或妊娠影响交叉配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存在不规则血型抗体。结论输血或妊娠可能刺激机体产生不规则抗体,输血前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并根据抗体鉴定的结果选择无相应抗原的血液输注,以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 王婷陈娟蒋叶施建丰张家明姚孝明
- 关键词: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输血史妊娠史
- 安喘颗粒对实验性哮喘豚鼠的平喘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安喘颗粒(AG)对实验性哮喘豚鼠的平喘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豚鼠均分为五组,采用腹腔注射10%卵蛋白(OVA)建立豚鼠哮喘模型;另取10只豚鼠作为空白对照(BC)组。哮喘模型豚鼠中,A组不用药作为模型对照,B组给予氨茶碱11mg/kg灌胃,C、D和E组分别用AG 1.53、0.77和0.38g/kg 3个剂量灌胃。观察动物哮喘潜伏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血清白三烯E4(LTE4)、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变化。采用离体豚鼠气管环体外试验,观察AG对磷酸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的影响。结果 3个AG剂量组的哮喘潜伏期均延长,C组潜伏期长于A组(P<0.05)。与A组比较,C、D组外周血中EOS计数均明显减少、血清LTE4升高(P<0.05),cAMP/cGMP恢复至正常值,并有磷酸组胺所致离体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明显抑制(P<0.05)。结论 AG对实验性哮喘模型豚鼠有良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预防和缓解气管平滑肌痉挛、降低模型豚鼠外周血中EOS计数和LTE4的含量及恢复cAMP/cGMP比值有关。
- 姚孝明丁永芳肖庆玲蒋叶王婷张家明
- 关键词:过敏性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