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洋
-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旋毛虫幼虫侵入小鼠肠上皮细胞后细胞蛋白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旋毛虫幼虫侵入前后小鼠肠上皮细胞蛋白的变化,筛选幼虫侵入相关蛋白。方法将旋毛虫感染性幼虫接种至小鼠小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单层,于37℃5%CO2条件下培养2h,提取细胞蛋白,进行SDS-PAGE与Western blot分析,并与正常IECs细胞蛋白比较。结果 SDS-PAGE分析表明,IECs与感染性幼虫共孵育后的IECs蛋白带数为44条,与正常IECs对照组的相同;Western blot显示,正常IECs蛋白不能被旋毛虫感染鼠血清识别,与幼虫共孵育后的IECs蛋白有16个组分带能被旋毛虫感染鼠血清识别,分子质量单位分别为125、118、106、98、70、64、50、47、46、40、34、33、31、29、27、26ku。结论小鼠IECs与旋毛虫幼虫共培养可产生能被旋毛虫感染鼠血清识别的细胞蛋白,该组蛋白可能是旋毛虫侵入相关蛋白。
- 田翔宇刘若丹任会均陈梦欢范思洋陈雨李小红王中全崔晶
- 关键词:旋毛虫肠上皮细胞WESTERNBLOT
- 旋毛虫幼虫侵入胃上皮细胞后虫体与细胞蛋白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旋毛虫幼虫对胃上皮细胞的侵入及侵入前后虫体与细胞蛋白的变化,筛选幼虫侵入相关蛋白。方法将旋毛虫感染性幼虫接种至胃上皮细胞(SGC-7901)单层,37℃5%CO2条件下培养不同时间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幼虫侵入情况;培养18h后分别提取虫体与细胞蛋白,进行SDS-PAGE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旋毛虫幼虫培养6h时已侵入细胞单层,18h在幼虫头端与尾端可见鞘的形成。SDS-PAGE结果表明,幼虫与细胞共培养后比仅在培养基中培养的幼虫增加了3条蛋白带,减少了4条蛋白带;细胞与幼虫共培养后细胞蛋白增加了3条蛋白带,减少了2条蛋白带。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幼虫与细胞共培养后虫体蛋白多了3条被旋毛虫感染鼠血清识别的反应带(58、21、18ku),少了3条反应带(98、86、31ku);细胞与幼虫共培养后细胞蛋白多了6条被旋毛虫感染鼠血清识别的反应带(96、62、40、34、29、22ku),少了2条反应带(98、15ku)。结论旋毛虫幼虫可侵入体外培养的胃上皮细胞单层;幼虫与细胞共培养后增加的被感染鼠血清识别的虫体与细胞蛋白可能是幼虫分泌的侵入相关蛋白。
- 王蕾崔晶田翔宇陈梦欢范思洋陈雨刘莉娜姜鹏王中全
- 关键词:旋毛虫胃上皮细胞SDS-PAGEBLOT
- 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治疗效果的进一步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进一步研究吡喹酮对裂头蚴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只小鼠随机等分为10组,每只小鼠经口感染8条裂头蚴;1~5组小鼠分别在感染后1、2、4、6和8周应用吡喹酮治疗(总剂量2 800mg/体重kg,3次/d,疗程3d),治疗后1周剖杀;6~9组小鼠均在感染后1周以相同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后2、4、6和8周剖杀;第10组小鼠仅灌服蒸馏水,感染后第9周剖杀。检获裂头蚴,计算各组平均检获虫数和减虫率。结果裂头蚴感染后1、2、4、6和8周,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1周(1~5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9.00%、18.00%、17.13%、14.00%和8.38%(P〈0.05);减虫率具有随感染后开始治疗时间的延迟而降低的趋势(P〈0.05)。小鼠感染裂头蚴后1周,应用吡喹酮治疗后1、2、4、6和8周(1、6~9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9.00%、29.63%、18.75%、14.00%和6.25%(P〈0.05),减虫率具有随治疗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的趋势(P〈0.05)。感染裂头蚴后1~8周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和感染1周后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1~8周,减虫率变化趋势一致,即随感染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吡喹酮对小鼠裂头蚴感染无明显疗效。
- 祁欣姜鹏崔晶田翔宇陈梦欢范思洋陈雨张玺王中全
- 关键词:裂头蚴病小鼠吡喹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