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沙丽

作品数:2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文学

主题

  • 8篇文学
  • 8篇小说
  • 6篇乡土
  • 5篇散文
  • 5篇文化
  • 4篇乡土文学
  • 2篇代文
  • 2篇叙事
  • 2篇知识者
  • 2篇人情
  • 2篇散文集
  • 2篇自我
  • 2篇自我认同
  • 2篇自我认同危机
  • 2篇文学创作
  • 2篇文学研究
  • 2篇乡村
  • 2篇写作
  • 2篇长篇
  • 1篇当代文学

机构

  • 19篇中山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21篇苏沙丽
  • 3篇谢有顺

传媒

  • 3篇文艺评论
  • 3篇百家评论
  • 2篇南方文坛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2篇创作与评论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粤海风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东吴学术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仅是伤怀--读《老生》的随想被引量:1
2015年
《老生》发表于二。一四年,是贾平凹的用心之作,我读完之后,最感新奇的是,作者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写史了。说它是在为一个村庄或一个民族写史,或许有点夸张,但这部作品时间跨度之长,确实在贾平凹之前的长篇小说中所未见。此前,贾平凹的长篇,即便篇幅浩大,写的也多是几个月或一年的事情。比如,《废都》里发生的故事,前后时间跨度一年左右;《高老庄》写的是一次返乡之行,前后一个月;《秦腔》、《古炉》所写的乡村变迁,大约一年多;
谢有顺苏沙丽
关键词:老生随想《高老庄》《废都》《秦腔》
先锋的“当下”——评长篇小说《黄雀记》兼谈苏童的创作新变
2014年
苏童的《黄雀记》在主题和技法上仍然秉成他以往的风格,也再一次回到他的文学地图香椿树街,重新叙述关于成长的故事,展现在变幻的时代背景中小人物的性格命运。正因为作者试图为这个时代作出自己的注解,从而也看到苏童这一先锋作家在剥离历史语境的叙事下的创作新变,他的这一变化也可用来反观其他的先锋作家。
苏沙丽
关键词:小人物
文人情 散文心——评胡竹峰《衣饭书》
2013年
一胡竹峰把他的散文集命名为"衣饭书",衣、饭、书,衣饭和书,从字面上来看,既见物质生活,又有精神来处。自称做不了农民,做不了工人,也做不了商人,只好沦为文人的胡竹峰情思就出入于物质与精神的通融处。文人自古多情,这种情,可能只是一种情调、情趣,当文人胡竹峰将衣饭和书同纳入视野,并列论之,赏玩品鉴和叹问思忖之间情调肯定是少不了的。
苏沙丽
关键词:人情文心散文集文人情调
贾平凹的“问题写作”——读《极花》
2016年
贾平凹的小说往往有两副笔墨,一面是历史与现实的芜杂,人性恶、暴力纷争,杂乱破坏,一面则是传统文化的内蕴柔情,Et常生活的琐细清欢,还有向上向善的人性人情美,这两副笔墨共同勾描作者对中国世相,乡土情状,人性人心的体察。栉煳如此,佬必如此。今年新出版的《陂花》也是这样。
苏沙丽
关键词:写作人性恶传统文化人情美笔墨小说
小说家的省察之心:东西论被引量:1
2016年
东西的写作始于对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实验的"扬弃",他作品中最明显的先锋气质体现在对人之存在境遇与人之命运的勘探及追问,并以敏锐的省察之心和思想之力穿透社会历史现实的表象,将其推向本质主义的诘问。与此同时,东西借由先锋技法的运用和对细节的实写穿行虚实之间,捕捉时代的精神特质,赋予人性以丰满,亦还原社会的物质肌理。
苏沙丽
20世纪80年代小说中知识青年与其背后的乡村命运
2019年
在20世纪80年代反映当时农村社会现状的乡土小说中,回乡知识青年这一群体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他们大致以个人奋斗型与乡村改革型两类形象来出现。这些人物身上有着乡土作家自身人生经历及情感的隐射,作家在试图贴近农民的本真形象时,也不由自主地使其具有了知识分子的气质,将一种概念、理念强加于人物身上。与此同时,从这样一种农民形象与知识分子气质的内在悖离,可以看到作家对当时城乡制度及青年出路问题的思考也局限在狭小的时代格局中,也仍需要一种理解并解析现状的能力与思想资源。
苏沙丽
关键词:乡土小说知识青年
疾病隐喻: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的现代性反思被引量:4
2017年
贾平凹的乡土书写承袭了现代乡土文学的传统:有着挥之不去的知识者情结,"三画四彩"的彰显。在写作中,他有着清晰的文化自觉,细致地考察现代性境遇中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式微;但他在触碰时代症结,解析当下的乡土情状时,也多少回避着现代性所带来的可喜变化,这使得他的小说弥漫着悲观的情绪,模糊的历史意识,还有着明显的"疾病隐喻"。
苏沙丽
关键词:乡土文学疾病隐喻
贾平凹的“问题意识”与“现实主义”
2018年
说到文学创作的“问题意识”,了解新文学起源的人们应该并不陌生,五四时期出现的小说大都是“问题小说”,当时的作家苦于现实的黑暗及困境,个人的无力及彷徨,以文学的方式来给社会开具药方,爱与美,启蒙或变革。
苏沙丽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文学起源爱与美
批评是意义的再生产--“重识文学批评及作家论的意义”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2017年
2016年11月13日,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重识文学批评及作家论的意义”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中文堂301室召开。来自全国近50名学者和作家围绕文学批评及作家论的意义、现状与问题、当下怎样做好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批评文章的文体意识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苏沙丽
关键词:文学批评作家论当代文学研究
《北去来辞》:知识者的言说与自我认同危机
2014年
林白在《一个人的战争》中是以多米逃离电影厂,逃离一段绝望的爱情,逃离故地来结束,她选择未知的北上,以去远方的方式来为过去的时光强硬地画一个句点。小说还写道,'后来有一个老人收留了她。这个老人就成了她的丈夫。''旧的多米已经死去,她的激情和爱像远去的雷声永远沉落在地平线之下了。'1《一个人的战争》后的二十余年间,林白在2003年发表《万物花开》,以脑袋里长了七个瘤子的乡村少年大头的口吻来叙述。
苏沙丽
关键词:知识者精神特质女性成长《致一九七五》《妇女闲聊录》自我认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